产科医生提示:产后恢复要点,错过将很难恢复!

作者:育儿内经 05-01阅读:2697次

其实一般来说坐月子就是妈妈整个的生殖系统恢复的一个过程。要是月子坐得不好,直接影响到孕妇的身体健康,所以顺产坐月子也需要讲究的,因为在生产时,特别是顺产的时候,产妇由于分娩时出血多,加上出汗、腰酸、腹痛,非常耗损体力,气血、筋骨都很虚弱,这时候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补,因此产后必须坐月子才能恢复健康。

孕妇为了适应胎儿的发育及为分娩进行准备,生殖器官及全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娩后则通过一系列变化,使生殖器官及全身(除乳房外)又恢复到非孕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约需42天才能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谓产褥期的概念。

而这段时间可谓是产妇重生的时期,因为这段时间若是产妇的身体受到很好的修养,则是最好的保养,若是在月子期间没有好好修养,是很容易在晚年落下病根的。

如果是顺产,可在6~12小时起床稍活动,会阴侧切的产妇,可稍晚些下床。剖宫产的妇女,应绝对卧床24小时,第2天可在床上活动,第3天在床边或房内走走,第4天后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拆线后(手术后7天拆线)可做产后操,缩肛运动等。

产后早下床活动的好处

1.早下地活动,可促进肠蠕动,排气早,防止肠粘连,这对剖宫产的产妇是很重要的。

2.早一下活动有利防止便秘,尿潴1.产后早下床活动可促进宫内积血排出,减少感染的发生;

3.产后早下床活动有利于体力恢复,增加食欲,促进母乳产生及产后的营养吸收。产后所谓"坐月子",并不是指要卧床休息1个月,而是要适当地休息加活动,才能更好地恢复。

4.产后血流缓慢容易发生血栓形成,早下地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组织代谢,防止血栓形成,这对有心脏病及剖宫产的产妇尤为重要。

产后子宫恢复主要包括三方面

即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子宫恢复的主要动作是持续的收缩,从生产时不断的收缩将胎儿挤出,再将胎盘挤出。子宫内的血液不断被排出体外,即为恶露。子宫经由不断且强力的收缩,将血管的开口压往,这样就让血块形成而停止出血。子宫再进一步挤压,将血块不断排出,子宫体积就会慢慢缩小。子宫可以说是母体在怀孕、分娩期间体内变化最大的器官。它可以从原来的50克一直增长到妊娠足月时的1000克。

1、子宫体的复原

在胎盘排出之后,子宫会立即收缩,在腹部用手可以摸到一个很硬并呈球形的子宫体,它的最高处和肚脐的水平同高。以后子宫底的高度,会每天下降1-2厘米,大约在产后10-14天内,子宫变小,降入小盆骨腔内。这时,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宫底了。

2、子宫颈的复原

在分娩刚刚结束时,因子宫颈充血、水肿,会变得非常柔软,子宫颈壁也很薄,皱起来如同一个袖口,7天之后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7-10天后子宫颈内口会关闭。一直到产后4周左右,子宫颈才会恢复到正常大小。

3、子宫内膜的复原

胎盘和胎膜与子宫壁分离,由母体排出以后,从子宫内膜的基底层,会再长出一层新的子宫内膜。产后10天左右,除了胎盘附着面外,其他部分的子宫腔会全部被新生的内膜所覆盖。刚刚分娩后,胎盘附着部分的子宫壁面积约手掌大,到产后2周左右,直径已经能缩小到3-4厘米,但产后6-8周才能完全愈合。

子宫可以说是母体在怀孕、分娩期间体内变化最大的器官。它可以从原来的50克一直增长到妊娠足月时的1000克。一般来讲,产后的子宫需要6-8周左右才能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怀宝宝期间胎儿不断长大,把母体的子宫撑的变形,五脏六腑全部移位!一朝分娩盆骨大开,子宫恢复的主要动作是持续的收缩,从生产时不断地收缩将胎儿挤出,再将胎盘挤出。子宫内的血液不断被排出体外,即为恶露。子宫经由不断且强力的收缩,将血管的开口压往,这样就让血块形成而停止出血。子宫再进一步挤压,将血块不断排出,子宫体积就会慢慢缩小。

十月怀胎,宝宝的重量使得妈妈腰椎前凸变大、骨盆前倾以及腹直肌白线分离等,这些都是从少女变成大妈的重要一步,进而分娩时耻骨分离,使得整个骨盆变形,髋关节移位,形成"大屁股"的骨架。因为怀孕本身就已经是对盆底的慢性损伤,就算是剖腹产的产妇,盆底的肌肉、神经、血管等也被压迫了近十月。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容易出现产后性生活不快、漏尿、子宫脱垂等症状,如果受损的盆底肌肉不及时恢复,在女性进入更年期时,随着整个身体生理功能的下降,漏尿、子宫脱垂等现象会更加严重。少数的人会随着产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而重新恢复回来,相反地,大部分是需要人为恢复的。

总之,及时的使用收腹带和收腹依,帮助恢复体形非常重要,产后42天内女性荷尔蒙尚未降低,盆骨仍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在产后42天内及时对盆骨施加适度的外力,可以有效帮助骨盆恢复到产前的状态。一般专业优质的收腹衣,顺产后七八天就可以使用,剖腹产伤口愈合后就可以使用,每天白天佩戴八小时左右,松紧需要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