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超声提示胎儿心室强回声怎么办?

作者:医来er趣 07-03阅读:3878次

目前,超声在产前诊断筛查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超声对胎儿部分结构异常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但超声也不是万能的,对于大部分胎儿异常,超声只能作为一种评价软指标,其中,胎儿心室内出现一些较小的强回声光团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

而一旦胎儿超声检查出现心室强回声团,尤其是在医生建议进一步行羊水穿刺检查时,孕妇及家人便会陷入焦虑紧张之中,担心胎儿是不是有心脏疾病,其实不然。

一、EIF与心脏结构关系

胎儿心脏超声强回声(EIF,echogenic intracardiac focus)现象最早于1987年被报道,目前发生率大约是2%~5%。

大部分学者认为,EIF是一种超声声像图而不是心脏畸形,对心脏的发育及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强回声结构可能是增厚的腱索、乳头肌或异位肌束,或多条腱索聚集产生较强的反射所致。也可能是由于乳头肌的微小钙化多引起的声学改变等等,而上述心内微结构的改变并无碍健康和心脏功能。

强回声光点或光斑,直径一般1-6mm不等,常单发,也可为多发,90%出现在左室,也可见于右心室,或左右心室同时存在。单纯出现左心室强回声一般不用担心,大约95%会在孕晚期消失。

但如果双心室同时出现强回声,或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异常(例如:胎儿肾盂分离、胎儿胃泡偏小、胎儿肠管回声增强或者侧脑室增宽等),其出现染色体异常的几率增高。

二、EIF与染色体异常关系

有研究报道胎儿EIF的出现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风险会增加2 ~ 4倍。单纯出现EIF时,胎儿异常的发生比率极少,如伴有其他超声异常,则风险增加;孕妇年龄≥31岁时,有EIF的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约1/600。

正常妊娠18-22周EIF发生率大约是2%~5%,21三体儿中发生率为16% -30%,13三体儿中发生率39%。有学者认为当EIF合并胎儿其他系统异常,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查很有必要。

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高危孕妇胎儿EIF与染色体核型无显著相关性,推荐行胎儿超声心动图(FECG)检查。

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95%强回声灶回声变浅或消失,极少部分胎儿在出生后仍存在,多数在1岁内消失,最迟2岁内全部消失。建议此类胎儿出生后半岁之内和一岁之后应随访超声心动图。

三、EIF易混淆的回声及鉴别

胎儿EIF一般不易与其他心脏内异常回声相混淆,但有时可能会与小型初起的心室肿瘤(如横纹肌瘤)相似。鉴别点在于声像图上肿瘤总是与室间隔或心室壁相连,超声随访肿瘤会逐渐增大,而EIF多数会逐渐减小或消失。

总之,胎儿EIF在临床中很常见,且随着妊娠时间有减少的趋势,不必过度关注,发现单纯(孤立)EIF时,不考虑 EIF的位置和数量,一般预后均良好,建议临床管理原则同正常妊娠,需进行常规系统胎儿超声检查,包括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孤立存在的胎儿 EIF不是进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指征。

当合并其他结构异常(例如:胎儿肾盂分离、胎儿胃泡偏小、胎儿肠管回声增强或者侧脑室增宽等)或存在染色体异常高危因素时,则应加强FECG检查,并建议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查。

羊水穿刺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且有1%的导致流产的几率,部分孕妇无法接受,此时也可以选择98%~99%准确性的无创DNA检查。增生晚期,子宫内膜调整,内膜厚度加宽,厚度有 9-10mm。

四、延伸阅读:孕期超声检查时间及目的

①第一次B超

检查时间为怀孕6W+左右,通过B超检查可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和胚胎的发育情况。

②第二次B超

检查时间安排在孕11~13W+6d,做B超以了解胎儿NT厚度。

③第三次B超

检查的时间安排在孕20~23W+6d,做胎儿系统B超(大排畸)

④第四次B超

检查的时间安排在孕37~39W+6d,做B超了解胎儿大小、胎位、胎盘位置、羊水量、脐带情况、胎盘成熟度等。

⑤第五次B超

检查的时间安排在孕40+周以后,做B超了解胎儿大小、胎位、胎盘位置、羊水量、脐带情况、胎盘成熟度等。

如有特殊情况:如腹痛、宫缩、胎动异常、见红、羊水少、胎膜早破等可以随时行B超检查。B超是声波传导,且医学使用B超是低强度的,并且也不存在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所以产科领域中使用的B超对胎儿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Oberlander TF,Warburton W,Misri S,et al. Neonatal outcomes after prenatal exposure to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antidepressants and maternal depression using population-based linked health data[J]. Arch Gen Psychiatry,2006,63(8):898-906.

[2] Neggers Y,Goldenberg R,Cliver S,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cial profile,health practices and pregnancy outcomes[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6,85(3):277-285.

作者:Dr-Linda,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医来er趣科普作者

声明:原创作品,首发医来er趣公众号,关注女性健康、备孕和科学育儿,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医来er趣,长期邀请三甲医院妇产科、儿科、疫苗、皮肤科、营养科和心理方面的医生为您做免费的科普课堂和在线答疑。旨在让女人更健康,怀孕更容易,育儿更加科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