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孕期长期心理有问题真的会影响胎儿吗?事实没那么简单

作者:母子连心 10-03阅读:3818次

胎儿在母亲体内经历的感官体验可被视为他与外界交流的开端。这种交流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呢

出生预示着与胎儿期不同的生命阶段的起始。对胎儿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胎儿超乎寻常的感官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但关于胎儿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及生理活动,还不敢妄下定论,目前,这个命题包含着太多的不确定和疑问。

胎儿能对外界事物做出本能地神经性反应,这并不能说明他具备人的"意识”。有专家坚持认为,"无意识"只有在与他人的"共生关系"中才能产生。胎儿在母亲腹中产生的所谓的"无意识"不会令人欣快,也不会使人难受,换句话说,它不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

过去五十多年来,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关于母婴焦虑情绪的实验。性情温良的小白鼠胚胎被植入情绪狂躁的白鼠妈妈的子宫,出生后的小白鼠在成年后会出现情绪狂躁倾向。由此,运用类推的法则,研究人员提出疑问:人类胎儿的大脑是否会受母亲情绪的影响,尤其是孕期长时间的不安和焦虑,甚至是抑郁等情绪

母亲的喜悦和痛苦,胎儿是否能感受到呢?尽管我们发现母亲情绪紧张引发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现象,并使胎儿出现心跳加快等反应,但母亲情绪波动对孩子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孕妇出现情绪波动时,胎儿的激素水平会降低(主要是血清素水平),若孕妇情缉波动不具备周期性或持续性,那么对胎儿的影响并不明显。若孕妇出现持续的情绪波动,这种波动对胎儿的影响将十分复杂,堪比一部家族历史。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孕妇的情绪波动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孕妇的持续焦虑使得出生后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躁情绪……这种说法并无任何科学依据,实际上情况正好相反!有许多案例,孕妇出现孕期焦虑等心理障碍,但婴儿的心理状况未受丝毫影响,他们根本不需要看心理医生。

父母会想象,并在幻想中设计他们的孩子,精神分析法指出,若父巧未从心底渴望这个孩子的到来,他们的冷漠使孩子有患精神病的风险,由此我们能否认为胎儿可能"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态度?孩子的心理成长会不会受到父母“心理暗示”的影响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陷入机械论,也不能过于简单化?一些专家坚持认为:出生前后某一持续状况才有可能作用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一些旨在提髙幼儿适应力的努力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有心理障碍的幼儿完全能走出自闭和焦虑等情绪。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是在长期的、耐心的情感交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孩子的成长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提醒在下结论时格外谨慎。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经验,最可怕的生育条件不一定会导致婴儿持续的心理障碍。时间才是塑造孩子性情的决定因素。这里的时间不是此刻,也不是出生的时刻,而是包含点点滴滴的一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丰盈而灵动的,人类具有补救先天缺陷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