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子长大后变成大胖子的概率……让你惊呆

作者:新手妈咪ibaby 02-24阅读:4579次

曾几何时,人们看到胖乎乎的娃娃都会称赞妈妈养得好。现在,脂肪过时了,瘦才是时髦。

小胖子长大后一定是个大胖子?不一定,但概率很高。

胖婴儿很有可能成为胖儿童,接着有更大概率成为胖少年,然后变成一位胖成人。

肥胖的婴儿长到5~8岁仍保持肥胖的概率为1/5。

胖小孩长大后仍旧肥胖的概率是一般人的2倍。

胖青少年变成胖成年人的风险是常人的16倍。

胖小孩的成长过程会伴随有身体、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而且更容易患一些疾病,如心脏病、中风和关节炎。

医学研究表明,瘦人寿命更长,更健康。

有些宝宝容易发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1)

发胖原因

遗传基因

婴儿发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基因,二是饮食。

如果父母都胖,那孩子有80%的概率是胖小孩;如父母中有一方发胖,这个概率降到40%。如果父母都不胖,孩子肥胖的比例只有7%。与其说孩子遗传了肥胖,不如说遗传了肥胖的倾向。

体型

除了胖瘦倾向的遗传外,宝宝也会遗传到较易或不易肥胖的体型。

瘦型体质(“香蕉型”):要比生长曲线图上的平均数值瘦和高。这样的宝宝,有的出生时就被认为长了一手“弹钢琴的手指”,脚也偏长偏细,能量主要用来长个子而不是长体重。

他们能消耗更多的热量,更擅长根据活动水平调整饮食摄入。吃多也不会发胖,以后会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运动型体质(“苹果型”):宝宝的身高体重都比较平均,与生长曲线图上的百分点很接近。比“香蕉”型要容易发胖。

胖型体质(“梨型”):宝宝的身材短而宽。这类体型最容易过度肥胖,因为梨形的轮廓线能携带更多的脂肪。

不是所有宝宝都可以按照这3类严格区分,有些宝宝同时具有3类的特征。

如果父母都瘦,且宝宝呈“香蕉”型,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个宝宝几乎可以吃所有想吃的好东西,而不用担心发胖。

但是如果一对矮胖的父母抱着一个偏圆偏短的孩子,这个宝宝发胖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在婴儿阶段就做好预防措施。

性格

宝宝会发胖不只是因为吃太多,还因为热量消耗得太少。爱动的宝宝能消耗更多能量,发胖的可能性就不高,安静的宝宝比较容易变胖。

如果家里其他人也习惯久坐不动,这种发胖的可能性就更高。瘦长结实、活泼好动的宝宝和同样性格的父母,发胖的概率很小。

(2)

让宝宝变得身材匀称

大多数宝宝前6个月时都是胖嘟嘟的。6~8个月时,他们开始坐、爬、玩之后,就会瘦下来。1~2岁,继续纵向发展。

宝宝要走路,要跑,要爬,而且变得挑食。在这个阶段,更多的能量用来长个子,而不是长体重,所以看起来比先前更瘦。早期胖嘟嘟的形象一去不复返,一个苗条的学步宝宝出现了。

父母的担心从“他会不会太胖了”变成了“他会不会太瘦”。好好珍惜宝宝胖嘟嘟的样子吧,一般情况下这些嫩嫩的肥肉很快会消失的。

每个宝宝的身材都可以做到匀称,但不是每个宝宝都能,或都应该很瘦长。

“匀称”是最重要的健康词语,因为匀称意味着每一种可怕的成人病——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的患病风险低。最近10年,儿童肥胖非常普遍,已成为目前最大的儿童健康问题。

(3)

给宝宝减肥的7个方法

1、给宝宝热量适当的母乳。我们相信母乳喂养能降低肥胖的危险:

母乳中含有饱食因子,就像一种内置的热量计算器,能在宝宝获得足够热量后发出饱足信号,让宝宝知道自己该停止,这种饱足感是某些大人和大孩子永远学不会的。

通过不同的吮吸方式,吃母乳的宝宝能控制母乳中的热量。饥饿时,宝宝得到高热量的奶;渴了或只是想获得安抚,吸出来的则是低热量的奶。当乳房“空”了,就算宝宝继续吮吸,也不会有多少奶水流出。用奶瓶的宝宝就不同了。不管用什么吮吸方式,吸到的都是高热量的奶。有关母乳中的脂肪和热量如何随着宝宝的需求而变化。

对母乳喂养和配方奶喂养的比较研究表明,4~6个月之后,吃母乳的孩子“瘦”得要比吃奶粉的孩子快,身高比体重增加得快。

吃配方奶的宝宝,吃固体食物的时间也更早,身高的增加赶不上体重的增加,预示着早期远离苗条的倾向。

母乳喂养的宝宝对自己吃多少、多久吃一次掌握得更好。哺乳的妈妈更愿意观察宝宝的暗示,她们不用去数刻度,她们相信宝宝发出的信号。而喂奶粉的妈妈则相反,她们不是根据宝宝来掌控喂养的。她们数刻度、看表,想让宝宝“再多喝点”,而可能不知不觉超过了宝宝的饱和控制线。结果,宝宝希望每次饭后都来这么一下子,久而久之,成了他们进食模式的一部分。这就是喂奶粉的妈妈要学会读懂宝宝饥饱信号的原因。

研究表明,如果允许吃奶粉的宝宝自己决定吃多少,他们可以很好地调整每日摄入的热量。在对6周大的婴儿进行的一次实验中,给他们稀释过的低热量的配方奶粉,结果发现他们喝得比平常多,以补充所需营养。

为了“让宝宝安静下来”,让他拿着奶瓶边走边喝是很有诱惑力的。孩子一哭就给他奶瓶,会让他把食物与舒适联系起来。而母乳喂养可以让孩子把舒适与妈妈联系起来。

在儿科门诊,偶尔也会看到专吃母乳的婴儿“体重超常”。无须担心,也不用改变喂奶方式,因为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会在1岁左右或2岁时变“瘦”。

2、注意降低热量的信号。婴儿每次哭不都是因为饿。有时候只要把宝宝抱在怀里,他就会安静下来;因为无聊而哭的宝宝,只要跟他玩,他就不哭了。

很多时候宝宝哭是因为渴了,而不是饿了。吃配方奶的宝宝和吃固体食物比较早的宝宝水要喝得多些,有时可以干脆就用水代替奶或食物去喂他,水是不含热量的。

3、晚点开始吃固体食物。除配方奶粉外,过早给孩子吃固体食物也会提高肥胖概率。为了让宝宝睡个通宵,早早地强迫他吃固体食物,不仅不起作用,而且还是不明智的饮食习惯。

如果宝宝具备很多发胖的条件,开始给他吃固食物时,选择营养最丰富而热量最少的食物,如选择全谷物食物而不是精加工的。

4、尊重小肚子。婴儿的胃跟他的拳头一般大。下次喂食前,你放一个满的奶瓶或堆满食物的盘子在宝宝手边,注意它们和宝宝的拳头多不和谐。

你可以将食物分成小份,必要的时候再添,这样可以杜绝发胖。不要每次都让孩子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你只要给他足够有营养的食物就行了,吃多少取决于他自己。只要吃对了,学步期的孩子很少发胖。

5、除去不健康的脂肪。即便在头一两年你不必为宝宝过胖担心,也不能忽略潜在的危险。在这期间,你除了给他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外,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饮食偏好。

刚进入儿童期的宝宝爱吃高脂肪的食品很不健康。以下是减少食物中不必要的脂肪的方法:

不吃煎炸食品,改吃烘烤类食品。

去掉肉中多余的油脂。孩子喜欢吃富含油脂的脆鸡皮,你不用把所有的脂肪都去掉,但要去掉多余的。

不要吃高脂肪的包装食品和快餐食品。

不要吃含氢化脂肪的食品,例如含氢化脂肪或者部分氢化脂肪的食品。

6、给宝宝富含膳食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不好的糖容易发胖。包装食品和饮料当中本来就缺少膳食纤维,添加了很多糖、玉米糖浆和各种甜味剂之后,更容易让宝宝养成甜食偏好。结果由于膳食纤维少,消化得快,宝宝更容易吃过头。

7、让宝宝动起来。宝宝在醒着时基本上就一直动个不停。有一个关于著名奥运冠军吉姆·索普(JimThorpe)的经典案例。

他曾经模仿婴儿的一举一动,结果一个小时就累趴下了,但小婴儿还是生龙活虎的。不过有些婴儿满足于视觉刺激,喜欢躺着看,而不是到处爬。

宝宝越胖,动得越少;动得越少,就越胖,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鼓励孩子动起来,跟他一起爬,一起散步,一起追赶嬉闹,一起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