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黄疸一无是处?为何医护要积极祛黄?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05-26阅读:4576次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

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

黄疸(六)其实,黄疸并非一无是处

梧桐妈妈一直心想,很多事情,“存在即意义”。既然黄疸是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规避的生理现象,老天爷设计它的存在,历经几百万年进化留存至今,有没有些道理?难到真的只为增加脑袋坏掉的风险而来吗?母乳是保护孩子的,吃母乳的孩子有可能黄疸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会不会有积极的意义呢?

其实,查了查文献,黄疸还真有些好处。一项研究表明,早产儿血中胆红素水平,与其视网膜病变发生几率呈反比;Gilbert综合征患者心脏病和肿瘤的发生率显著减少。更多的文献提出,胆红素其实有些抗氧化作用,可能对孩子存在免疫保护作用,对预防些感染、过敏性疾病有所帮助。还有文章认为胆红素能降低新生儿脑出血的几率。

其实,关于黄疸有更多未知的地方,有待我们发掘。至少我们能知晓,它是一种生理现象,只要在正常范围内,绝不是“洪水猛兽”,一定要立马“除之而后快”。

我们对孩子进行的祛黄措施,大多毫无裨益!

如果孩子黄疸指数未超过核黄疸警戒值,医务人员会教你一些祛黄措施,可以在家自行处理黄疸。甚至,孩子刚出生,还没黄起来的时候,一些知识不大靠谱的医生就推荐你给孩子喂这喂那,预防黄疸指数升起来。民间更是有五花八门退黄“土方”,数不胜数。

事实上,这些方法绝大多数都没什么用处,白白折腾孩子,有些反而可能有害处。

目前,在大部分西方国家,随着AAP、WHO、LLLI等权威机构知识普及,产后哺乳指导的及时帮助,这些伪科学操作基本杜绝了。在国外的育儿书里基本找不到这些内容——估计,如今他们脑袋里压根就不会考虑往出生不久的孩子嘴里乱喂东西这回事(曾经纠结先喂奶粉还是先喂母乳的情形还是有的,但一般不会喂别的东西)!哪怕是一些不那么发达的国家,给新生孩子吃奶而不是喝水吃药的观点,也稀松平常。梧桐妈妈曾与菲律宾和印度的朋友聊天,聊到我们给刚出生的孩子喂这喂那,他们非常surprise,问我,“生产后,医生会告诉你喂奶呀?难道不是吗?”我竟无言以对……(不过,在菲律宾某些地区,也有给新生儿喂类似“去胎毒”的当地土方药材的糟粕传统。)

想想,世界上,除了人类,有哪个物种会想着给新生宝宝喂水喂糖喂药,偏偏不喂奶?一想到人类的自然属性,这些看似自圆其说、言之凿凿的伪科学,不需要AAP、WHO、UNICEF、LLLI提醒,也该不攻自破了。

然而,在我国,这些陈旧的方法仍旧被一代代的医务人员传承下来,在民间广泛传播。妈妈刚生产还在医院的时候,医生一遍遍嘱托,倘若大伙儿没照做,还会遭到批评!“看看,黄起来了吧?不听话后果自负!黄疸可是要坏脑子的!”医生查完房,留下医嘱,护士摆上药,潇洒地扬长而去;一家人充满恐慌,鸡飞狗跳,手忙脚乱地张罗给孩子喂这喂那,甚至只要孩子醒着,就拼命灌!是的,灌!梧桐妈妈一点也不夸张,有的老人和月嫂,给新生儿一天喂200ml各种各样的水!半个易拉罐啊!我自己经历过,亲眼见到过,也经常被咨询!结果,有的妈妈感到很不安,跑来问我。另一些妈妈反而感恩戴德,在网上帮助其他网友:“我家XX这么喂的。经验这东西真的挺重要,孩子一点儿黄疸也没有……”孩子捡了一条命回来,还沾沾自喜混然不觉,到处传播“经验”和伪科学!无敌是多么寂寞,无知是多么可怕!

最糟糕的是医护人员的权威影响和百姓的信赖度。如今大多数社区大妈和月嫂,都知道要给刚出生的孩子喂这喂那防治黄疸,母乳就是不够吃,够吃也不够好,偏偏就只有妈妈的乳房让孩子患黄疸,坏脑子,别的玩意都能治黄疸。现在,大多数来医院准备生产的新妈妈,尤其是有经验的二胎妈妈,都会准备小碗、小勺、专门喝水的奶瓶、喂药器……

这些知识从何而来?较真的梧桐妈妈试图追本溯源,还是解放后赶着西方的时髦弄新生儿观察室,开始给孩子喂这喂那的。母婴分离后,妈妈要休息,一开始又“没奶”,孩子得喂奶粉。那时候奶粉质量又不像现在这么好,含糖量不够,容易低血糖;也较浓稠,渗透压高,容易结块,孩子吃了舌头上厚厚的一层垢。所以医护人员会张罗给孩子喂葡萄糖和喂水,避免低血糖,降低渗透压。之后,水和葡萄糖被莫名其妙赋予了很多功能,“下火”、“祛黄”、“促进排胎便和尿”……说起来真像那么回事,拿医疗知识七拼八凑,还能自圆其说,尽管没有任何流行病学数据证实!于是,这些莫名其妙的知识和操作被一代代传承下来,甚至不明就里地写入课本,老师教,学生学,根深蒂固地植入医护人员的脑海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来没考究其出处,好心好意地大肆传播。如今,上至北京上海最好的大型三甲医院,下至地方诊疗机构和社区诊所,都知道新生儿得喂这喂那,除了母乳。这些医生还著书、上网撰文,有的还给出非常确切的日龄相对的喂水量和次数的表格,由于操作性极强,在网上大肆传播(奇了怪,这些数据从哪儿看的,如何总结出的呢?梧桐妈妈百思不得其解)。

在医务人员眼里,喂点儿这个那个,真不是事呢!可能有好处,基本没坏处,为什么不做呢?咱考虑到了新生儿所有意外的可能,提前预防、宣教了,也基本免责了。然而我国医务人员并不学习母乳相关知识,不知道这些看似无害的做法能给新妈妈和孩子带来怎样糟糕的影响,也不知道信赖自己的,无知、焦虑又积极的老百姓,在自己转身后是多么疯狂地、过分地去执行自己的医嘱,顺带践行传承下来的文化糟粕中各种各样的“土方法”,比如喂中药、米汤、盐水、果汁、菜水、蜂蜜水、猪油等等。甚至出院回家了,除了母乳或奶粉,还拼命地给孩子喂水、喂糖、喂各种不可描述的事物,甚至贯穿孩子整个童年期(有些孩子竟然被喂到一见水就吐),除了“下火”的古老说法,他们坚信医务人员所说的那些好处,将对孩子持续存在。

想问梧桐妈妈怎么知道?我们当年的课本就写着啊!深深信赖的、360度无死角才华横溢的老师上课教过(专业知识极为过硬,不代表什么知识都知道),我也做过笔记、背过的,从未怀疑过。直到自己生了孩子,剖宫产后躺床上不能动弹,看可怜的、娇弱的孩子被灌这灌那,心心念着才真的慌乱了——稀释性低钠血症、血糖波动、胆红素代谢途径等基础专业知识一股脑儿涌进脑子里,“等等,好像没效果,没天理,有害啊!”再大量看书、看文献、看国际权威网站恶补知识(大部分是国外的),慢慢接近真相了。

于是,如今梧桐妈妈才有动力努力向大众科普知识。我是一名医务人员,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某种程度上能保证知识来源可靠、严谨、易于操作,理应有更好些的说服力。然而,科普遇到最大的阻力,竟然来自同侪……很多人竟然如此顽固,没能仔细看我的文章,便长篇大论撰写留言,强行向我“逆科普”那些耳朵长茧的陈词滥调,甚至无情地抨击。“你的依据在哪里?是不是也是人云亦云博眼球来的?挑起医患矛盾合适吗?这是哪门子基础知识?我怎么没听到过?我儿科干了十年了,也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别把我们都当傻瓜!还博士呢,文章就只这样!大伙儿别听她的,红口白牙信口雌黄,水和葡萄糖肯定要喂的,茵栀黄口服液效果很好的,那么多孩子都吃了。出了问题,宝宝脑子坏了,或白白挨照光,可没谁负责。”

一时间内心五味杂陈,有点儿不是滋味。不过呢,自然界的哺乳动物从原始的、不完善的袋鼠、熊猫,到常见的猫猫狗狗,到大型肉食、草食动物,没有一个物种出生不只吃奶,而是吃这喝那的。人类再高级,也不可能短短的时间内,进化到脱离生物性。退一万步说,如今这世界上大概也只有我国人民缺这少那,需要补七补八,唯独母乳最不值得信赖、可以随意辜负。

我依然相信,真理还是在那里。我个人的观念不一定是真理,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定能感受到我试图向真理靠近的诚意。而且,这些要不要喂这喂那的观点,并不新鲜,AAP、WHO、UNICEF、LLLI官网上写着;胆红素代谢过程,每本课本都有详细的介绍,梧桐妈妈真没必要信口雌黄。

明天梧桐妈妈将我们常见的处理黄疸的做法(多半是谣言和误区)一一介绍和分析。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戳文章末尾“阅读原文链接,也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