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半的宝宝口水仍流个不停,爸妈要当心了!

作者:《时尚育儿》杂志 05-29阅读:3703次

原标题:2岁半的宝宝口水仍流个不停,爸妈要当心了!

文|张玲(四川省达州卫生学校副主任医师)

面对小宝贝这样的景象你很可能皱起眉头:小嘴里的口水不住地嘀嗒,有时甚至如潺潺泉水不断涌出,脖子总是湿渍渍的一片……哎!讨厌的口水,有什么好办法化解呢?别急,本文将会给你满意的答案。

口水不是普通水 口水不是普通水,更非可有可无的水,其生理作用大着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

● 发挥润滑作用,保持口腔的潮湿,避免干燥,并减轻出牙的阻力,减少牙齿周围容易发炎的状况。 ● 口水含有淀粉酶,可帮助淀粉类食物消化。 ● 刺激味蕾发育,提高宝宝食欲,促进吞咽动作的形成。 ● 口水含有溶菌酶与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具有免疫作用,可保护口腔黏膜免遭病菌侵犯。 ● 口水在牙齿上形成一层无细胞成分的薄膜,有助于防范蛀牙的发生。 ● 口水可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对发音、说话等语言功能的发育也有帮助。

追溯口水的源头 口水来源于口腔里的唾液腺,又称唾液。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等3对大腺体和分布于口腔黏膜的众多小腺体,各有管道排向口腔。其中,颌下腺堪称大户,70%的唾液由其产生,其次是腮腺(约占25%),再次是舌下腺(产量最少,仅占5%)。

新生宝宝唾液腺不发达,饮食也限于母乳、配方奶或流质食物,而这些食物对唾液腺的刺激不大,唾液分泌量较少,所以小嘴里没有多少唾液。

4~5个月的宝宝此时宝宝开始添加辅食了,尤其是富含淀粉的辅食,如米、面等,对唾液腺的刺激增强,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加上小嘴较小且浅,吞咽反射功能又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一旦口水多了就会流出口外。

另外,一些宝贝喜欢吮吸指头、橡皮奶嘴等,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流口水的现象变得明显起来。

长牙期宝宝(一般在生后4~10个月左右冒出第1颗牙) 乳牙顶出牙龈向外生长时,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从而刺激牙龈上的神经,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流口水的现象更为严重。

随着宝贝的生长发育,部分宝宝在1岁半左右就会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在两岁之前,因肌肉运动功能的成熟,逐渐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嘴边也不再湿嗒嗒了,生理性流口水现象到此谢幕了。

生理性流口水注意护理 口水虽有众多好处,但经常流出口外也有麻烦。如看上去有些脏,令人生厌;如果流到口外,所含的消化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可损伤嘴角、脸庞、脖子甚至是胸部等处的皮肤,引起发红、出疹,甚至霉菌感染。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1) 随时擦净流出来的口水,并用温水洗净口水流经处的皮肤,然后涂上油脂(如凡士林),让宝贝脸部、颈部保持干爽与清洁。

2) 全棉精纺的浅色小毛巾质地柔软、吸水性好,宜作为最佳擦拭口水的工具。以纱布为材质的婴儿专用毛巾、医用口罩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忌用含香精的湿纸巾,以免刺激或损伤皮肤。

3) 围上围嘴,防止口水弄脏衣服。

4) 大人不要用手捏宝宝的脸蛋,因为小脸的皮肤薄嫩,腮腺发育不完善,揉捏容易导致唾液的分泌量增多,加重流口水。

5) 喂点药膳。鲤鱼赤豆汤(赤豆100g,鲜鲤鱼1条,常规打理后煮汤喂服,连服7日)、米仁山楂羹(米仁100g,鲜山楂20g,煎水喂服,连服7日)、栗子茯苓大枣粥(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g,大米50g。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大米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等,煮至粥熟喂食,连食5~7天)等可能有帮助。

6) 口水流得很严重或者局部出现疹子或糜烂,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处理,当心病理性口水作祟。

病理性口水寻因治本 如果到了2~3岁牙齿长齐,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考虑疾病作祟了,此时的流口水往往是某种疾病临身的信号,属于病理性流口水。常见以下几类疾病:

● 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腺炎、咽喉炎等。以感冒为例,患儿鼻塞致呼吸不畅,不得不改用小嘴呼吸,口水就会从口角流出。再说扁桃腺炎、咽喉炎等,可导致咽喉部红肿不适,引起吞咽困难,致使口水滞留于口中而流出。

● 口腔炎(如舌炎、牙龈炎、黏膜炎等)与口腔溃疡,产生疼痛感而引起吞咽不良,出现口水横溢。

● 口腔黏膜受损、破溃、发炎或烂牙等病变,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多,也会流口水。

● 其他病毒感染,如手口足病、水痘等,引起口腔内及舌旁溃疡而导致疼痛,患儿不敢吞咽,造成口水增多而泛滥成灾。

● 神经系统疾病:一氧化碳中毒、脑炎、延髓麻痹、脑膜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等,损害了支配唾液腺分泌、支配吞咽功能的神经或者神经中枢,引起唾液腺分泌失衡而造成口水外流。

● 先天性疾病:21三体综合征(又称唐氏症或先天愚型)、脑发育不良、呆小症等。由于脑发育不良,导致口水增多而外流。

对于病理性流口水,找准病因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是唯一的良策,随着疾病的痊愈,流口水现象可望减轻或停息。

时尚育儿温馨提醒: 别把口水疹当湿疹 有些宝贝爱流口水,父母的护理措施未跟上,或方法不得当,致使宝宝得了口水疹。口水疹表现为受损皮肤干裂、发痒、红肿,重者糜烂甚至脱皮,并冒出一粒粒小水疱,抓破之后可流出组织液,与湿疹(俗称奶癣)很相像。

得了口水疹也不要慌,勤用温水清洗患处,再用纸巾吸干水分,酌情涂抹抗生素或止痒的药膏,但用药一定要接受医生的指导,最好在宝宝睡觉时擦药,以免吃入口中影响健康。

“玩口水”背后有黑手 如果你发现新生儿老是用口水吹泡泡,别以为是小宝贝闲着无事玩口水,要看清背后的黑手——吸入性肺炎。要知道新生宝宝是不会流口水的,所流的口水很可能是误吸的羊水或痰液。胎儿生活在储满羊水的子宫里,因为脐带绕颈、胎心改变、胎动异常等意外情况导致缺氧发生,呼吸运动提前启动,将羊水吸入了呼吸道,引起了肺炎。

由于气管又短又窄,呈漏斗状,呼气时肺内气体通过狭窄的气管冲出,将羊水或痰液冲向了口腔,遂致“泡泡”产生。此时,父母要及时带宝贝赶赴医院救治,绝对不可延误,防止窒息等险情发生。

*本文系《时尚育儿》杂志约稿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妈妈圈微报——《时尚育儿》杂志旗下母婴app,最懂你的育儿灵感探索平台,为孕、0~6岁孩子的妈妈们随时随地提供试用、抢购、资讯平台,让新手妈妈的育儿生活有滋有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