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的高考状元,疏远父母12年春节不归,网友反思“中国式家教”

作者:海凝眉 01-30阅读:4923次

提要:王猛这样叛逆地对待父母的爱,的确是有些过激了。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任何事都替孩子做决定,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这是不少中国家长的通病

01

从小被圈养的北大高材生

34岁的王猛已经有12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春节他依然没有回家的打算。他曾是四川一个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北大的生物专业,工作一段后又去美国读了心理学的研究生。看起来如此优秀的他,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6年前就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

据红星新闻,王猛是大院子弟,从小学到高中,接触的主要都是大院里的人。父母替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穿什么衣服。小学时有次文艺活动,老师要求同学们都穿短裤,母亲还是强制他穿了长裤去学校,使他觉得被同学孤立。

他的一位中学同学说,王猛的父母的确对他有点保护过度了,从学校到家只需走几分钟,可是每回下雨,他父母都会亲自带伞和雨靴去学校接他,整个中学期间一直如此。

考上北大之后的中学毕业旅行,是大院里的几户人家结伴去的,年轻的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行吗?”王猛很诧异,父母却没有什么反应,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而且母亲一直在向别人炫耀他的成绩,却又“愁眉苦脸”。

02

与父母决裂,12年春节不归

在接受采访之前,王猛写下一篇15000字的长文,讲述他和父母的“恩怨”,发给了自己要好的同学和朋友。他想提醒已经或即将做父母的朋友,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哪些是不能做的。记者转发了一份给王猛的父亲,看过后觉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儿。

王猛提到自己的动手能力比较差,这可能和童年的阴影有关系。小时候,连鸡蛋都是父母替他剥好了,在学校他不会剥鸡蛋遭到嘲笑,后来有位亲戚听说了也常取笑他。他大学毕业前的2005年春节,这位亲戚又提起这事儿,激怒了他。

王猛现在国内一所高校从事心理学研究,他当初选择赴美读心理学,正是想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他的倾诉来看,他的心理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对一直深爱自己的父母,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怨气,有些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尽管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太妥当,但无法否认他们是爱孩子的。

而在王猛的眼中,父母的爱都成了一种“控制”。在他去北大读书时,父母找了位北京的亲戚照顾他。在他去美国留学时,父母又找了一位在美国的朋友。这当然是出于担心和爱护儿子。但王猛感觉很烦,缺少自己的空间,受不了无处不在的控制和管束。

发展到后来,竟然是远离父母不再回家,作为独生子的他还给父母发去一封决裂信。“父母在,不远游”,尤其是春节,父母唯一和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能陪伴身边。而王猛的母亲每逢过年亲友问起,却只能谎称儿子还在美国忙,没时间回来。他们已经过了12个这样孤单的春节,想想也挺令人心酸的。

03

网友反思“中国式家教”

王猛这样叛逆地对待父母的爱,的确是有些过激了。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任何事都替孩子做决定,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这是不少中国家长的通病。

有很多网友表达了对王猛的同情,以及对“中国式家教”的反思。一位南京网友说:“这个跟我父母一样的,30年来从来没有夸奖过我,任何事情都是他们决定从不考虑我的感受……初一带了十几个同学到家里玩,当着所有的人把我大骂一顿,之后就从未带同学朋友到家里玩过了。如果有可能我也很想和他们决裂。”

另一位广西网友也感同身受,“和我一样!我也和父母决裂了,之后没再回过那个家,已经很多年了。王猛性格和我一样,应该是同一种病,亚斯伯格症候群。症状表现为EQ是生理年龄的2/3,难以理解别人的玩笑,固执较真放不开。部分人不同程度表现出动手能力差和思维能力强。”

诚然,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尊重和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其实比什么都重要。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很多朋友,就学会和人打交道,也只有在正常的社会交往当中,孩子才可能拥有健康的身心。这比那些以状元为目标的功利教育,更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幸福。

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其实也是从小受父母过度宠爱的后果。但毕竟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愿王猛和父母都能解开心结,相互体谅懂得珍惜,父母之爱是世上最纯粹的亲情。(作者:海凝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