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拉黑父母”暴露教育之痛:父母想控制,孩子想逃离

作者:明珠絮语 02-01阅读:2529次

-1-

王猛(化名)是某大院里的孩子,父母都是体制内的职工,文化程度在同龄人里较高,他是家中独子。

他从小成绩优异,高考时是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考入了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

这样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人生过得幸福而顺利。

但现实却是,12年前,王猛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从小,父母就包办了他的一切,连穿什么衣服都要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

上了北大,父母托北京的大姨照顾他。他的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的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就算去美国读研,父母还找了一位“老朋友”对他进行关心,虽然,他认为父母的那位“老朋友”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依然要求他与之交往。

近日,王猛写下15000字的长文,诉说这些年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2-

故事中王猛的例子或许有些极端,但“父母想控制,孩子想逃离”,这样的现象确实在很多原生家庭中普遍存在。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

在我们的眼里,她是一枚典型的乖乖女。

自小乖巧听话,性格温和,成绩优秀,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长相漂亮可人。

人们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看着朋友有这样一个小棉袄,让没有女儿的我们颇有些羡慕嫉妒恨。

而有着一子一女的朋友,也每每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甚至,他们早就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打算:儿子长大之后让他闯荡江湖,女儿则留在身边照顾自己。

但出乎我们所有人预料的是,在高考完之后,他们的女儿不顾他们的强烈反对,报考了一所离家最远的大学。

而且,孩子明确表示,这样做就是想离父母远一点。

原来,她早就下定了决心,她努力听话的目的,就是为了逃离。

真的难以想象,那位柔柔弱弱的小姑娘,是在心里面积累了多少不满,才有了这样毅然决然的选择。

-3-

有时候,我们的儿女真的像手里的沙子,你握得越紧,他们逃离得越快。

而如果握得太松,却可能完全脱离我们。

其中的度,最难掌握。

这里面,其实说不清谁对谁错。

或者说,双方都有对的地方,也都有错的地方。

或许,以第三方的视角进行观察,可能更为客观。

比如在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

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

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而同时,小白也认为,王猛过于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较差。

即便王猛不出国,在国内也终有一天会出现挫折,而他一样可能难以适应。

显然,王猛与父母决裂,既有王猛父母的原因,也有王猛自身的原因。

-4-

其实,凡是爱,都带有盲目的性质,凡是反抗,都有激进的成分。

双方没有谁是百分之百正确,没有一点毛病。

父母总是以为给了孩子最幸福的生活,最全面的照顾,可在孩子眼里,那可能只是无用的关心和重重的束缚。

孩子总是以为不用父母就可以掌控世界,孰不知没有父母这么多年的事无巨细,自己可能迈不过人生当中那一个个沟沟坎坎。

父母总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却不知道孩子本应也有自己的小秘密,有些东西我们本不必去探听。

孩子总是觉得父母管得太多说话太烦问题太刁钻,孰不知那是关心自己的人才有的正常反应。

……

-5-

所谓成长,就是孩子逐渐地进,父母逐渐地退。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矛盾。

而面对矛盾,最正确的应对不是逃离,不是对抗,而是沟通。

坐下来,父母拿孩子当成大人,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孩子拿父母当成朋友,向他们敞开心扉。

这样,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互相尊重,互相退让,才能达到一种平衡。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彼此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亲最近最可依赖的人。

千万不要以爱的名义给对方带来伤害,更不要以成长的名义给自己带来遗憾。

作者:遗君明珠,教师,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侧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