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堵墙,反弹回来的是你自己

作者:育儿团 04-14阅读:697次

文 | 鲁尼妈妈

由幸福的种子(HappySeeds_2015)

经历过一个人带俩娃的朋友也许能明白,带娃那种累,不是睡一觉或是逛个街买件衣服就能缓解的,那种一天24小时被娃儿的各种哭闹、黏人和无休止的陪伴要求淹没的日子,有时像一把利剑,把你劈得支离破碎,有时像一个黑洞,无情地把你吞噬。

快一岁的弟弟正处于严重分离焦虑期,转身没见到妈妈就立刻大哭,很多时候,我只好一手抱着他,一手炒菜、吃饭、扫地、擦桌子,甚至蹲马桶。

初学走路,他对所有的事物都无比好奇,目及之处都要去摸一摸碰一碰,甚至要爬上沙发爬上桌子去够东西,根本抱不住,稍微不留意就磕着碰着或者摔倒了,所以我需要时刻看着他。

而六岁的哥哥,自从元旦那天感染了流感,之后又感染了轮状病毒后,就一直待在家里休(dao)息(dan)。

连续两个月, 每天从早到晚面对着两个高需求的娃儿,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真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

那时家里最常见的画面是:弟弟困了在闹觉,哥哥又拉着我陪他玩游戏,或是刚拿出书要给哥哥讲,弟弟却突然哭着醒来了,或是哄弟弟睡觉时自己也睡着了,哥哥却硬把我拉起来陪玩……

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带上俩娃出去吃喝玩乐,偏偏那段日子里,每天都是风雨交加的寒冷天气,只能窝在家里。

那几个星期,我几乎每天都要跟哥哥吵上几次。

现在想来,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哥哥想多看一集动画而我不让,不愿意练钢琴,在我哄弟弟睡觉时鲁尼却把iPad拿过来要我输入密码,叫他去看书他却懒洋洋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可在当时,我却无比的烦躁和焦虑,特别是当哥哥一言不合就开始大喊大叫、喋喋不休时,我心头的怒火更是蹭蹭地往上冒,最终喷涌而出。

争吵的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哥哥变得脾气越来越暴躁、做事越来越懒散,而我越是想摆脱这种状态,就越焦躁,对他也越不满,越挑剔,同时由于一时无法改变这种状态而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这样的状态形成了恶性循环:争吵——表达对孩子的不满——孩子找茬乱发脾气——对孩子更加不满——孩子破罐子破摔,一次又一次挑战你的极限——再次争吵——对孩子愈发不满……

争吵最激烈的时候,我真想用力甩一个耳光过去,让他马上停止叫喊,而从他恶狠狠盯着我的目光中,我也感受到他也有这样的冲动。那个时刻,我真希望他不是我儿子,而他也怒气冲冲地说不想要我这个妈妈。

在别人眼中,在网络上,我都极力想扮演一位完美母亲,我以为我做得很好,而与哥哥一天24小时相处两个月以来,这层虚伪的面纱逐渐被揭开,我才发现:

我也只不过是一位普通的母亲,我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发火,我也会被孩子气得抓狂,我也无法应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也会有深深的挫败感、内疚感和无力感。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我都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浑身没劲,啥事都不想干,只是一遍又一遍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孩子才六岁啊,我就已经管不住他了吗?要是到了青春期,那该怎么办?像我这么失败的妈妈,还写什么育儿文章呢?看了这么多书,写了这么多文章,为什么还是教不好孩子?

能怪孩子天生脾气大吗?

在他身上,我分明看到了我和他爸的影子,跟我争吵时,那语气、神情和目光,跟我和他爸吵架时一模一样。他做错事却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样子,多么像我。他懒散地躺在沙发上刷我手机时的样子,又是多么像他爸。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现在,孩子就是那一堵墙,我撞上了,反弹回来,我才重新认识了自己,又或者说,孩子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我看到自己所有的弱点和不堪。

我渐渐明白,原来自己对孩子、对老公,甚至对其他人所有的不满,都源于对自己的不满,我只不过是将其投射到他人身上去罢了。

所以,与其说要接纳孩子,不如说先要接纳自己。

可是,要接纳那个焦虑、自私、懒散、不负责任、脾气暴躁的自己,是何等的困难。

我该怎么做?

我再一次陷入迷茫中。

为了留住读者,我追热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在吃饭和陪孩子的时候也不时地看手机、听音频,写一些明显能提高阅读量的文章,却忽视了对孩子用心的陪伴,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现在,跟孩子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生活一团糟,就算写100万+阅读量的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回忆起来,那段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可能是又得了抑郁症,感觉自己身处一团浓雾中,我挥舞双手,使劲睁大眼睛,却看不清任何方向,找不到任何出口,每天都生活在焦虑、急躁、绝望、无力和痛苦当中,对自己也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自我否定。

但这一次,我没有再逃避,也没法逃避,有两个孩子时刻都需要你呢,能逃到哪里去呢?我只能勇敢地去面对。

一个朋友对我说,你要剥开层层迷雾,找到真实的自己。

这句话似乎给我在黑暗里点燃了一道光,我看到了我要寻找的方向:那就是探索真实的自我。

所谓育儿先要育己,只有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才能带好孩子。

知乎上,网友skiptomylou在回答「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这个问题时说:

是啊,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何其艰难,可能需要你花费一生的时间,也可能你一辈子都无法真正认识自己,你要做的,就是开始寻找,不断寻找。

可是,这个世界纷纷扰扰,信息繁杂,我们想要的又太多,所以大部分人都被蒙蔽了眼睛,不顾一切地往前跑,负担越来越重,却忘了停下脚步看看当下的风景。

要认识自己,就要剥开这层层迷雾。

第一步便是给人生做减法,放下所有与能力暂时不匹配的欲望,对我来说,就是要放下迎合读者的公众号写作,放弃做完美母亲的念头,所以我决定断更一段时间,试着让自己先安静下来,关注当下、享受当下,重新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吃饭的时候不再看文章,而是细嚼慢咽,用心品尝食物的味道;刷牙的时候不再听音频,对着镜子里一口泡沫的自己微笑,仔细感受牙刷与牙齿摩擦的感觉;陪孩子的时候不再看手机,而是把自己当作孩子,尽情地陪孩子疯,认真地体会当时的各种情绪……

寒假的最后几天,鲁尼爱上了骑单车,一开始是我抱着小贝看他在小区里骑,后来小区这点地方渐渐不能满足他,他说想去骑绿道,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不会答应他,我宁愿窝在家里陪他玩游戏,可是这次我二话不说,立刻拿上背带背着小贝,借来一辆摩拜单车,陪着他一起去骑绿道。

连续几天,我们从家里出发,穿过一个又一个路口,穿过公园,一直骑到5公里外的商场,吃冰激凌,吃水饺,然后再花一两个小时慢慢骑回家。

我们一边骑行一边聊天,非常畅快,渐渐找回了久违的亲密感。

我注意到,我脸上的阴霾渐渐消散,嘴角开始泛起越来越多的微笑,我望着鲁尼的眼神越来越柔和,更神奇的是,原来那个懂事又体贴的鲁尼也回来了,看到我对他微笑,他也略带害羞地笑着回应我,还常常用关切的语气问我累不累,渴不渴,要不要休息。

当我们意见不合时,他也不再那么固执,而是会与我商量,尊重我的意见。当我向他提出要求时,他也大部分能欣然接受,而不再一味地跟我作对。

专心地陪伴小贝,也让我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细节,原来地上的一张小纸片、烟头、小石子都能让小贝兴奋不已,原来小贝软软糯糯的身体躺在我怀里吸奶时的感觉这么好,有时我真想能一辈子给他喂奶,我还能清楚地感觉到乳汁嗖嗖地流进他的嘴里……

当我安静下来时,我甚至在嘈杂的汽车声中听到了鸟儿欢快的鸣叫,感受到了春风轻轻佛过脸颊和脚踝,闻到了空气中飘来一阵阵早春的花香……

就这样,眼前的雾一点一点散开,前方的路似乎渐渐明晰起来,我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意义,那就是反思自己的人生,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皮囊》的作者蔡崇达说,面对自我的写作,就像是一个外科医生,将手术刀划向自己。写别人时,可以模拟对象的痛楚,但最终不用承担,而写自己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地传达到我的内心。

一刀一刀地割开自我的皮囊,直达灵魂的写作,无疑是痛苦的,可唯有这样的写作才能让我们尽可能地看见自己,发掘藏在人生里,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然而又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因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如此不同。但是人的本质又是何其相似,如果恰好,你也经历着或经历过与我类似的经历和感受,那么我们必然会有共通之处,最终,你也会通过我的文字,看见自己,在那一刻,我们便相遇了。

文/鲁尼妈妈,来源:幸福的种子(HappySeeds_2015),公众号名称来自松居直先生关于亲子阅读最经典的书籍——《幸福的种子》。鲁尼妈妈:绘本狂热爱好者,亲子阅读实践者,愿做您身边的亲子阅读顾问,与您分享交流育儿心得和感悟。原文标题:《“熊孩子”在家两个月,把我折磨得近乎抑郁,却也让我重新认识自己》,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沐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