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绘本,到底要不要指读?

作者:小笼包一家 12-12阅读:4669次

前两天,有个妈妈留言给我,问“给孩子读绘本到底要不要指读?

她说,一开始她也觉得指读不太好,会影响孩子看图画。

但最近看到一个育儿大V发的文章,说没有证据指明,给孩子指读绘本会影响孩子看图画,而从小指读的孩子可以很轻松就认识很多字,然后很早就可以开启自主阅读,所以对孩子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当时我和她说,先别着急,等我回去给你拍段视频,你感受一下再说。

安东尼·布朗的《朱家故事》,我用两种方式分别讲了一次:

第一遍就是平日里我正常给包子和弟弟讲的方式,第二遍是指读的。

(当然,因为我平时不指读,所以尽管我已经努力去调整自己的节奏和状态,但可能还是表现得有点不太熟练。)

读完后,我问包子爸,你刚才在听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包子爸说,在我指读的时候,他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我的节奏在跟着手指一字一顿起来,不仅速度慢了下来,而且语流和情感也都完全没有第一遍时流畅和自如。

而他的注意力,更是完全集中在了我的手指上,无暇顾及更多。

当然,这是包子爸的感受,也可能你与他不同。

但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迷茫“给孩子读绘本到底要不要指读”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自己试试看:

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在指读的时候,你更关注画面和故事情节,还是手指?

只要想清楚这两个问题,相信你心里自会有答案。

说到这里,忍不住便想多唠叨几句。

其实不管是那些育儿专家也好,网络大V也好,鼓励指读的目的,无非就是说这样孩子可以多认些字,然后能早日进入自主阅读,孩子可以自己读图画书,甚至是纯文字的书。

但在这个逻辑里,可能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识字”与读懂“由字组成的句子”之间还有十分遥远的距离。

举个栗子。

孩子很小的时候从“一棵高高的大树”中认识了“高”字,但是,他要等到以后才能懂得“您有何高见”和“高洁的情怀”的“高”。

因为“高”有多个义项,多个义项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小孩对不同难度义项的掌握有个过程,认识了不等于就能读懂了。

所以,许多刚识字的孩子,自己看书,大都是盯着文字一个一个地念。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看书,而是在读字。

关于这一点,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也曾说过:

“在孩子上小学以前,甚至进入小学以后,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看,我们最好还是照样念图画书或童话给他们听。

孩子的人生经验还很有限,自己看图画书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读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太可能了解书中的故事,更别说乐在其中。

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或者被感动。”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关于读图的重要性。

为什么现在,我们这么强调要给孩子读图画书(绘本),而不是纯文字的书呢?

这是因为,在整个童年期,儿童认知加工的优势通道是视觉信息加工,他们对形象信息更敏感。

加上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仅仅是书面文字还不能在大脑中构建相应的画面。

在《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中,也讲过一个例子。

当孩子们看书看到一句话,“狼在上游喝水,羊在下游喝水。”

要理解这个句子,儿童脑中要有“狼”“羊”的形象,还必须要懂得“上游”“下游”的意思,如果不满足这两点,这个句子就无法完整理解。可如果是看图画书,这个画面就可以轻松构建起来了。

所以,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根据纯文字建构意义的时候,好的图画书可以帮助他们感受人物情感,获取更多信息。

而且,绘本创造中,很多作者都会花心思去画一些细节,并在细节中“藏”着有趣的内容,等待孩子去发现。

再拿我们刚才视频中的《朱家故事》来说。

喜欢安东尼·布朗的人都知道,他的书中藏了各种“秘密机关”。这本《朱家故事》也不例外。

每次给包子和弟弟读这本书,都像是一场寻“宝”之旅。

在我们第一次讲到“每天傍晚,朱先生做完很重要的工作回到家,总是大声喊,‘老太婆,晚餐呢?快点儿!’”

细心的包子就发现,爸爸的影子已经变成了猪头,她还对我说,“一定是因为爸爸很懒,所以影子成了猪头。”

这点我一开始并没有发现,听包子说了我才仔细去看,还真的是。

再后来,包子和弟弟又发现了很多图画中的“猪”:

比如这一页,爸爸的纽扣也变成了猪;

还有这里,爸爸的胸针变成了猪;

他们家的水龙头、锅子、餐具也都是猪的造型;

甚至墙上世界名画的改变,也是孩子们先发现的。

这幅画是荷兰画家佛兰斯·哈尔斯的《笑容骑士》。

在妈妈离家出走后,原作里面神采飞扬的骑士被变成了猪头猪脑。

给孩子们读绘本,我总是专注于文字描述的情节,习惯于去看画面整体,一扫而过;而包子和弟弟则从画面上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点寻找线索。

就在最近一次读的时候,包子和弟弟又有了新的发现,这一页中,窗户外面的月亮,竟然也是圆圆的猪型月亮。

而翻过这一页,月亮就变成了一轮弯月。

弟弟还发现了更令人惊讶的细节:“快看,窗外外面的影子是一只狼!它的嘴巴是尖的,还有尖尖的牙呢!”

包子想了想说,“圆圆,你还记得《三只小猪》的故事吗?没错,狼是要吃猪的。”

除了这些能看到的具象的东西,通过画面,还能孩子们还可以感受到书中人物的情感。

比如,包子就问过,“妈妈,为什么这个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都看不到她的眼睛呢?”“感觉她好像很不开心的样子”

看到最后,包子又说,“哇,你看妈妈现在很快乐,她都笑了。”

我问,“你觉得她为什么笑了呢?”

包子想了想,“因为她老公和她孩子帮她干活儿了,而她也终于去干了自己喜欢的事儿。”

你看,孩子们竟然可以从图画书中的图中发现这么多。

曾经有个实验。

在亲子阅读中,如果通过视觉追踪仪会发现:

当打开一本绘本,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时,父母的眼睛关注到的是文字,而孩子因为不识字或者认识少量字,所以他们的眼睛关注的是图画。

成年人阅读绘本,一页假设需要30秒钟,眼睛可能有28秒、29秒会停留在字上。即大人把字全都看完了,瞟一眼图马上翻了。

但孩子呢,这30秒内他会认认真真地去看这个图。他们是通过对画面的解读来配合我们的语言进行理解的。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绘本融合全世界各种各样的美术风格,每一本绘本都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审美,所以对孩子审美能力是一个特别好的积淀。

其实不只审美能力,对孩子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形象辨识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都会有潜移默化难以估量的影响。

亲子阅读推广人、金鹰奖最佳动画编剧向华也说,我们真的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看图。

“如果我们在亲子阅读中,引导着孩子过多关注文字,尤其是0-3岁的孩子,当我们的手指头在绘本上滑动,必然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从图画转向一个一个的具体文字,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忽视对画面的关注和理解,忽略绘本中的很多小细节、小线索,降低绘本的趣味性,从而影响对故事画面和情感的感知。这样读绘本就有点像买椟还珠

长此以往,甚至还可能影响孩子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这可是我们最害怕出现的情况。”

写到这里,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到底可不可以通过指读绘本来让孩子识字?

我个人的想法是,0-3岁是坚决不要指读的。

就像向华老师说的,“在孩子3随岁前,父母只需要将绘本中的故事好好地讲给孩子,充当孩子和故事之间的媒介,传递就好。”

对于四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到了识字敏感期,在孩子不排斥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指读。

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指读画面中的“你们是猪”这几个字,汉字本身就属于画面的一部分,指读文字更容易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图片来自绘本《朱家故事》

比如我们可以指读图画中,特别加大加粗的醒目字体“小宝宝才睡床呢!”,这本些字本身就对孩子视觉有冲击力,孩子很容易去注意到它,所以乘势指给孩子,完全没有问题;

△图片来自绘本《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

比如还有这一页,对每个小朋友的介绍,一边指图,一边指文字,还可以让孩子更清楚地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

△图片来自绘本《我爱幼儿园》

比如这一页,货车上的“虎皮猫快递”五个字,也属于本身就是图画的一部分的情况,指读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它的功能,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图片来自绘本《坐巴士出去玩》

上面这些指读就是可取的,因为它不仅没有影响孩子去感受图画,而且还有助于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良好的互动,至于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识字,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不赞同“指读”,是不赞同那种一味光顾着指读文字,而完全忽略了图片以及孩子对绘本内容的整体理解。

因为在亲子阅读中,多关注孩子看到了什么,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和他讨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给予孩子的意义,远远比认识几个字要重要的多。

说到底,只要孩子爱上看书,经常读绘本,画面上的每一个元素都让孩子喜欢,他们喜欢看,多次看,看得久,看得细,观察力就提高了,阅读习惯就养成了,画面上的字自然也就顺便认识了。

而至于我们一直盼着的,孩子可以独立阅读,独立学习,其实不是识字了就可以实现的。

就像你我都认字,能主动热情去看书的,又有几个呢?

世界上真的只有识字的人不爱看书,而没有爱看书的人不识字儿的。

所以,让孩子独立阅读和学习的前提条件不是识字,而是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积极的阅读态度。

而让孩子拥有这两样宝贵品质的唯一途径,便是从他们出生起,便通过这温柔美好的亲子阅读时光,开启他们对书的热爱。

ps.

绘本的图画中,真的藏着无尽的宝藏啊。

就像《朱家故事》中,除了我们刚才说到的佛兰斯·哈尔斯的《笑容骑士》,其实还藏着一幅被调皮的安东尼·布朗改编的世界名画,你发现了吗?

如果没发现,后台回复“朱家故事的画”,可以找到答案。

另外,这篇文章是我个人的观点,可能你会有不同的意见,我十分尊重并特别欢迎亲留言交流讨论,但拒绝应怼、抬杠及人身攻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