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太心急,孩子输的就不仅仅是起跑线

作者:广秀说男道女 06-30阅读:4319次

注:图片源自网络

很多家长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句民间老话,即“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句话道出的是婴儿学会翻身,坐立,滚爬和走路的关键期。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如果孩子出生后身心发育正常的话,家长稍作引导,孩子在相应的月份里即可轻松掌握相应的动作技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轻松,家长也不是特别费劲儿。这道出了关键期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即关键期是儿童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发展最快,最容易接受影响的时期。位于关键期里的学习轻松,见效快,事半功倍,有利于孩子获得最佳发展。

也许有些家长因为职业的原因,之前未曾涉猎过关键期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常识,家长肯定明白,不管家长再怎么注重胎教和早教,也不可能让呱呱落地的孩子马上开口叫爸爸妈妈,让未满3岁的孩子独立洗衣、做饭等。因为知道还未到时候,急也没用。这个“时候”指的就是某种知识,技能,动作,行为等学习的关键期。什么时候该学什么与孩子身心的成熟水平有关系,也与是否处于学习这种动作技能的关键期有很大关系。

很多家长在对关键期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误以为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越早开始越好,让孩子学习的内容越多越好。逼着孩子早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甚至主张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的知识,3-6岁学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美其名曰起步早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太过心急,拔苗助长,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不妨参照一下心理学中堪称经典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双生子爬梯实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博士((Arnold Lucius Gesell,

1880年 - 1961年)用孪生控制方法,经多种测验,选出一对在一切重要指标上都一样的双生子参加实验,为便于区分,将这两个孩子简称为T和C。在这对双生子的年龄为48个星期(10个多月)时,对T进行爬梯的学习实验:(即学习爬过一个一个阶梯,到一个有高栏的小床,去取床上放着的一个吸引小孩的东西),对C则暂不做这种实验.结果在T的第一次爬梯学习中观察到:他的动作既迟缓又笨拙,还要有一些帮助,此后,每天对他进行10分钟的爬梯练习,直到第52周(一岁多一点儿),这之后,T和C两人都作爬梯练习,C同T第一次爬梯动作相比,其成绩要好得多,他从地板爬到梯顶,不需要任何帮助,并在45秒钟内就完成了;之后,俩人共同训练2周,到54周时比赛:T于25秒内完成,C只需要10秒钟完成,远远超过了T之前长达6周的训练成绩(详见下表);

表1-1双生子爬梯实验结果对比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T的学习耗时长,效率低,花了三倍的时间,成绩却远不及C;C的学习耗时短,效率高,事半功倍。而且,在实验过程中,阿诺德•格塞尔博士发现,C训练时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高于T,求胜心理更强。格赛尔以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期,在关键期里对孩子进行教育效果显著,提早开始的教育则费时费力效果差,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研究也发现,提前开始的知识技能训练只对小孩初期的学习成绩产生有利影响,在三年级以后,这种影响开始减弱,到中学阶段已表现不出任何痕迹。此外,过早开始的读写算等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短期危害是使幼儿过度紧张,易出现疲劳、厌食、头晕、耳鸣等现象;长期危害则是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当他们被家长逼迫着学习他们所不理解的东西时,很容易丧失好奇心,丧失主动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因此,教育孩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家长只有把握关键期,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孩子施以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才有可能奠定孩子日后发展的广度和高度,推动孩子获得最佳发展。

注:如有婚恋情感问题,欢迎通过“百度问咖——车广秀”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