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的宝宝学点啥好呢?父母们快来看看吧!

作者:月叔说 07-01阅读:4289次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与众不同,盼望孩子长大后能有好的生活习惯,有着阳光开朗的性子,可是这一切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需要父母辛苦培养才有的“硕果”。不输在起跑线上,不一定是提前教会孩子多少特长,那么该学点啥呢?

当孩子襁褓之中很多父母就开始了

对宝宝的培养,这点没有错也非常重要。三岁前是教育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全方位接受,因为他还不懂得拒绝。只要你的给予正确的感官刺激,孩子就像电脑输入一样接受大量你想输入的信息。对孩子来说知识没有“难易之分”因为他是被动接受不需要理解和应用,能把握这个时期确实为孩子的成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我有一个近乎完美的计划,若是我是小宝的妈妈,我一定要准备中华的国粹――经典。因为这个时期,完全不需要征求孩子同意,只要我自主朗读就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里,我都会读经典,一周后我再换内容。在这期间我不需要宝宝跟我读,只要他在我的声音覆盖范围,知道我在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就好,慢慢地他一定会被我吸引。因为育儿就像捕蝶儿,你去抓不一定有收获,若是你有满园花香,孩子就被你吸引过来了。读书的内容遵循: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就是这样我们用无压力记忆的方法输入了想要孩子接收的内容。

也许你会嗤之以鼻,经典不就是《三字经》之流吗?这样的理解言之差以经典涵括了《易经》、《大学》、《论语》、《中庸》.....且不说普通人的理解有误,很多父母认为这些生涩难懂的古文实在不适合孩子朗诵。事实真的如此吗?每个人都读过不少的“白话文”,能够牢牢记住的又有多少呢?我们的古文篇幅点小精悍,文章的寓意深刻,有的还非常押韵,短的只有三、四个字就会断句,长的也不过七八个字就会停顿,至于美感就无需多言了,而且这些都是指引我们行走在智慧道路上的标杆。

读书,只读就好,理解和应用就等着孩子长大了“涓涓流出”,那些大道理也无需我们灌输,到了应景的地儿,就会自然而然蹦出这些道理,因为这些是早就储存的。儿童期所学的东西,影响孩子一辈子,深入骨髓,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他最优良的内容,长大后就会看到巨大的分水岭。

通常我们认为《易经》就是算命的书,不适合孩子们读,以前我做梦都没有想过会读这样的书,现在居然通读了128遍,不得不说是个意外的惊喜。每天读一段,时间久了我已经养成了无事就拿出来读读的习惯,读得越久我才发祥很多生活中的真理其实都源自于《易经》,这就是书中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读久了心里也变得平静了,遇事不再毛毛躁躁,都说“静能生慧”,一个平和的母亲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方法。在我们的亲子共读下,我的儿子也能安安静静地读书,不论孩子能否接收,起码阅读的习惯已经养成。

我们纠结的那些育儿“苦恼”有很多都是需要从容面对才能找到对策的,养育孩子无论是吃的方面还是行为教育,有多少都是父母“操之过急”引起的呢?关心则乱,正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孩子,常常把不得让孩子跳过那些“磨难”,故而常用“保险做法”确保万无一失。孩子的那些抵抗力、免疫力就这样被我们“拒之门外。”

我们经常认为教育是针对孩子“量身定做”,殊不知教育更深的是对“父母”的修行。每一位父母都从面对宝贝的那一可以,慢慢地完善自己。孩子是每位父母的终身软肋,,父母却是孩子永远的铠甲。为了孩子我们必须把自己先修炼好,所以我们要跟随孩子一起学习,带着孩子读经典就是一个最好的渠道。既培养了亲子感情、增长了智慧,又训练了关注力、让孩子学会了“静”,顺便培养了阅读习惯。

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婴幼儿期是培养孩子的黄金期,但是每个孩子的接收程度不一样,你不能因为与自己的付出不对等而抱怨孩子。三岁前的孩子能够按照指令正确完成任务,能够独立吃饭、行走、表达自己的需求,已经是发展得不错的表现了。你不能要求他把平时所接收的教育能够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或许有的孩子能够做到,但不是每一个孩子的标准。孩子没有错,错的是我家长过高要求。严厉的爱不是孩子想要的,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平平常常的表现。谨记只有平常心的父母才能培育出“杰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