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摔跤吧,爸爸》社会文化现实,家庭教育因时而为

作者:未来力 07-12阅读:1146次

阿米尔汗的电影口碑一直都错,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滴个神》,再到现在的《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都很高,《摔跤吧,爸爸》更是达到了9.2.

作为印度“国宝级”人物阿米尔汗一直都反对强权,通过电影抨击印度封建强权文化,拍摄“真想访谈”纪录片,脱口秀来揭露印度社会现实。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受到大家的好评,其中更多的是揭露了印度的社会现实,并反抗这些现实,不能说是感同身受,但也有一种情绪上的共鸣。

反抗现实一:国家对运动项目的不支持,爸爸自己搭建场地,研究训练方式,批评官员不作为。教练狂妄自大,爸爸用其他方式训练女儿。

反抗现实二:印度重男轻女,女儿跟男生打架,爸爸让女儿练习摔跤,并战胜邦里的男性摔跤手。

反抗现实三:种姓制度,种姓等级越高,越不能吃荤。然而爸爸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给她们吃鸡肉。包办婚姻,这一段是通过另外一个女子讲述,她羡慕两个女儿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虽然一部处处衬着男权和父权的女性电影,女儿没有任何选择权,被父亲残暴地教育成为世界冠军,这个冠军的如果用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来看爸爸的教育观念,显然行不通,为完成父母的梦想强加父母的意愿,严格的要求孩子,只会肃杀孩子们的个性。

父亲正是用这种教育,带给女儿自由的生活,而这部电影正是女权运动的体现,就像片中父亲对女儿说的——你不是在为你一个人战斗,你要让千千万万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

所以,家庭教育因时而为,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孩子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