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智库创始人刘冬梅:从王者荣耀的是与非看中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作者:领势 07-30阅读:2700次

前两天,朋友圈被马化腾到访人民网的两张图片刷屏,网友文字备注为:四篇文章让小马哥走进了“人民网”直播间。这四篇文章分别是什么?

第一篇,7月3日,人民网发表文章《〈王者荣耀〉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第二篇,7月4日,人民网二评王者荣耀,《加强社交游戏监管刻不容缓》;

第三篇,7月6日,人民网发布三评王者荣耀文章,《移动时代不会像想象的那样无忧》;

第四篇,7月14日,人民日报四评王者荣耀,此次题为《学生沉迷是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王者荣耀》连续推出“防沉迷”三板斧以及假期的深入,它一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有的人认为腾讯作为设计方,没有担负起社会责任,只顾及商业利益的出发点使其游戏的盈利散发着铜臭味;也有的人认为腾讯公司不应该成为问题的最终承担者,没有王者荣耀,也会有别的公司的游戏,反而是家长应该反思教育的方法,找到孩子为什么沉迷于游戏中的本质原因。

在个性化教育引领企业大脑智库创始人刘冬梅看来,从道德层面评价一家企业的盈利是否“肮脏”固然重要,毕竟,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作为全篇的结束语放在此处仍显得意味深长。而她更愿意从自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来深度解读《王者荣耀》的是与非,并探讨中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师资级皮纹分析师,刘冬梅说: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尚处在自我认知的形成期,是没有自控力的,此时,他们需要以外界的“认同”找到存在感。当从父母和社会那里难以取得认可和赞同时,便非常容易进入虚拟世界寻求这种认同感,而这种身心愉悦又会像“毒药”一样使其深陷其中。

在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低效率的,甚至是对立的状况。如今的父母一代,从小是在棍棒、呵斥、指责的氛围中长大的,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给父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生长在物质极大丰裕环境下的90后、00后,他们将自由、平等、开放视为人生最大的追求,

因此,刚刚上初中,我们就发现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而是把自己交给了电视、电脑、游戏,宁愿呆在自己房间内也不愿意和父母面对面地沟通,这种代际的产生也导致了孩子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同时,在学校唯分数为论的氛围更加剧了这种情况。

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孩子和父母的青少年时期发生了物理空间的根本变化。在父母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那个时代,外界的诱惑力远没有如今的氛围,那时候的孩子们在家庭没有认同感时,会和小伙伴成群结队游玩,在田野里,在城市的郊外,和蚂蚁玩、和沙子玩,顺便谈谈人生,谈谈理想。

而如今的孩子们呢,身处钢筋混凝土间,物理的局限更导致了精神的局限,他们不能随时出门吆五喝六,和三五朋友在大马路上闲逛。女学生在马路上被人骗走、拐卖结婚生子,孩子在楼下被陌生人抱走等等的新闻屡见不鲜。

父母们则被这个快时代束缚的“鸭梨”山大,加班、聚会、学习充斥着自己的人生,更遑论带孩子到户外甚至大自然中玩耍了。那么,孩子怎么办呢?其无限的精力便投入到了网络、电视、游戏上,连吃饭都要通过网络来喊,在刘冬梅看来,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如同父母一代小时候的田野和城市的郊外。此时,《王者荣耀》们便是递给孩子们的一个“奶嘴”,如此舒适而欲罢不能。

将身、心、灵一并交给网络的孩子们,是那么地无助!这样看来,网友们将《王者荣耀》们评论为“当代鸦片”实不为过。

教育是千年大计,其综合了社会、家庭、学校、孩子等多种因素,如何激发每个孩子的无限潜力,真正的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做,才能赢得这场亲情和游戏战争的胜利呢?刘冬梅从孩子的灵、心、身三个层面深度解读家庭教育,试图帮助父母发现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阔步人生。

首先是使命感的确立,也就是为灵魂找到努力的方向。刘冬梅认为,教育的第一要务不是分数,更不是考上一所大学,而是帮助孩子确立独属于自己的使命。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弗能夺也”。

徐霞客6岁去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从书中看到别人游历五湖四海的事迹之后,对父亲说:“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早晨面对大海,晚上面对苍松。游八州,登五岳。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亲登五岳,还要去游历海外呢!”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走遍了16个省的山川。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把他游历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今天,在父母们和孩子坐在书桌前做作业的时候,真的要和孩子弄清楚,今天写的作业是为了得到满分,还是为了实现心中某个伟大的人生理想。这将决定着孩子人生长跑的长度。

再次是心理的康健,也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包含:充分了解并接纳自己;适应环境,快速找到自己与外界的“连接点”;心情愉悦,有幸福感等等。

中国人对于爱是羞涩的,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对立场面,由于父母处于身体和家庭地位的“绝对优势”,他们往往是“专横的”、“霸权的”、“野蛮的”、“粗暴的”,孩子们呢,往往选择沉默对抗,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认同感,更有甚者,离家出走,割腕自杀……

在前不久倪萍主持的《今生缘等着我》大型栏目中,南京两位教授的儿子由于不满父亲对自己的“专横”管教,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与家人失联。节目组在与他面对面接触3次以后,20多年没有见到父母的儿子依然选择不再见自己的父母,“心的死亡更加教人失望”,不禁令人唏嘘。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一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在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其实心理还是蛮脆弱的,他们就好像是一朵正在静悄悄开放的花朵,需要阳光一日一日的滋润,也需要雨露一滴一滴的灌溉,暴风骤雨的打压可能会让花儿一夜之间失去多日积攒的光彩。此时,我们的父母何不多花一点点时间,像了解自己的上司和同事一样研究下自己孩子的喜好,我们收获的,一定会超出拿到薪水时的愉悦。

第三就是身体的健硕。如果孩子眼睛近视了,医生会说:“多带孩子到户外。”其实,在刘冬梅看来,到户外回归田园和大自然,不仅仅是缓解眼睛疲劳的一味药剂,更是培养一个健硕身躯和自由灵魂的灵丹妙药。大自然真的是一个宝藏,它能带给孩子生长的阳光雨露,也能带给孩子陪伴他成长的各种动物朋友,还能教会他无穷无尽的知识,这种探索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美妙,我们岂能忍心剥夺孩子和大自然的那根纽带呢?

刘冬梅相信,家庭教育应该回归到“远远的陪伴”,而非“近距离的监督和约束”,在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天命,并持续为之愉悦奋斗的情况下,游戏终将成为生命中的调味品,而非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