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月龄宝宝的喂养指南(上篇)

作者:爸爸妈妈一起来 02-08阅读:5793次

7~24月龄婴幼儿处于1000日机遇窗口期的第三阶段,适宜的营养和喂养不仅关系到近期的生长发育,也关系到长期的健康。

婴儿满6月龄后仍需继续母乳喂养,并逐渐引入各种食物。

满6月龄继续母乳喂养益处多

婴儿满6月龄后仍然可以从继续母乳喂养中获得能量以及各种重要营养素,还有抗体、母乳低聚糖等各种免疫保护因子。继续母乳喂养可显著减少腹泻、中耳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同时还可增进母子间情感连接,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

母乳喂养量

为了保证能量及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的供给,7~9月龄婴儿每天母乳量应不低于600ml,喂养不少于4次;10~12月龄婴儿每天母乳量约600ml,喂养4次;13~24月龄幼儿每天母乳量约500ml。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则可以配方奶作为补充。

WHO推荐:在婴儿出生的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满6月龄(出生180天)起,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辅食,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当婴儿能有目的地将手或玩具放入口中,伸舌反射消失,当小勺触及口唇时张嘴、吸允,这时开始添加辅食是适宜的。

辅食添加的原则:

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从一种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渐增加食物种类。一种新食物先适应2~3天,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后再添加其他新食物。(动物肝脏,血,蛋黄等是优质富铁食物)

7~9月龄婴儿——适应新的食物

7~9月龄属于辅食添加开始阶段,主要是让婴儿适应新的食物并逐渐增加食量。添加辅食应在婴儿健康且情绪良好时开始,遵照辅食添加原则,循序渐进。

10~12月龄婴儿——尝试多种食物

10~12月龄婴儿已经尝试并适应多种种类的食物,这一阶段应在继续扩大婴儿食物种类的同时,增加食物的稠厚度和粗糙度,并注重培养婴儿对食物和进食的兴趣。

13~24月龄幼儿——学习自主进食

13~24月龄幼儿在满12月龄后应与家人一起进餐,在继续提供辅食的同时,鼓励尝试家庭食物,并逐渐过渡到与家人一起进食家庭食物。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增强,应鼓励幼儿自主进食。

科学依据:我国7~24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虽然母乳中的铁吸收率高(可达50%),但含量低,6月龄内婴儿主要依靠胎儿期肝脏储存铁来维持体内铁需要,而满6月龄后亟需从辅食中获得铁。据估算需要量高达8~10mg/d。

提倡顺应喂养

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父母及喂养者应根据其营养需求的变化,感知觉,以及认知、行为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帮助婴幼儿逐步达到与家人一致的规律进餐模式。

1

顺应喂养要点

父母应负责准备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并根据婴幼儿需要及时提供;父母应负责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而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则应由婴幼儿自主决定。喂养过程中,父母应及时感知婴幼儿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意愿,耐心鼓励,但绝不能强迫喂养。

如何进行顺应喂养

父母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准备好合适的辅食,并按婴幼儿的生活习惯决定喂食的适宜时间;父母应及时回应婴幼儿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及时提供或终止喂养;父母应允许婴幼儿在准备好的食物中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父母应允许并鼓励婴幼儿尝试自己进食。

WHO推荐:7~24月龄辅食添加期婴幼儿可采用顺应喂养模式。通过顺应喂养,增强婴幼儿对喂养的注意与兴趣,增进婴幼儿对饥饿或饱足的内在感受的体会和关注,激发婴幼儿以独特和有意义的信号与父母沟通交流,并促进婴幼儿逐步学会独立进食。

营养师小贴士

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针对7~24月龄婴幼儿提出喂养指导:以补充营养和满足饮食行为正常发育为目标的辅食添加,包括方法、方式、食物选择和喂养效果评价等,强调顺应性喂养模式,以助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