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姐妹花澳大利亚创业 致力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作者:互联网 07-17阅读:4837次

青岛姐妹花澳大利亚创业 致力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佳杉、佳杞与合唱团的孩子们。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付晓晓 见习记者 张馨研 图/受访者提供

胡佳杉和胡佳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15年前,她们离开家乡青岛远赴澳大利亚求学,又继续留在墨尔本工作、创业。如今,她们创办的幼儿合唱团已在当地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姐妹俩从小学音乐,音乐曾经赋予她们站在舞台上、被掌声簇拥的金色童年。通过从事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她们希望让更多孩子在心里种下音乐的美好,拥有闪光的童年。

十年磨炼跨越文化鸿沟

7月初,为了给朋友婚礼当伴娘,佳杉和佳杞从墨尔本回到青岛,待了十几天。在此之前,姐妹俩已经六年没有回国了。“感觉青岛现代了很多,尤其是夜景,特别气派。我们昨天去了小麦岛,风景太美了,发到朋友圈人气爆棚。”佳杉说。

2003年底,21岁的佳杉到澳大利亚留学,83天之后,佳杞也到墨尔本与姐姐相聚。她们用两年半时间完成学业,又考取英语三级翻译获得独立技术移民资格,从此定居澳大利亚。异国生活的15年,有欢乐也有艰辛。姐妹俩毕业之后在通信、珠宝零售行业工作了十年,一路做到了大型企业连锁店的店长。在佳杉看来,这十年让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磨’、‘炼’、‘忍’、‘耐’,学会了什么是谦卑”。

在工作中,跨越华人与当地人之间的文化鸿沟并非易事。“我们俩的个人业绩非常突出,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也得到了同事的肯定。但是当晋升到领导团队的层面,一段时间里,遇到了一些困难。”说着第二种语言、管理当地的团队,对佳杉来说是一个挑战。

通过在工作中的观察、反思以及工作之余的阅读、充电,佳杉和妹妹不断修正自己的工作方式,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渐渐打消了别人的质疑声。晋升为店长、副店长之后,姐妹俩把店里的业绩一节节提升,直至做到了全国222家连锁店里的第2名。

在教育中重识自我价值

“你们怎么就不会被难倒呢?”看着这对姐妹在十年工作中成长起来的朋友,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在佳杉看来,海外生活教会她们最宝贵的东西是独立、韧性,这种性格的形成也与她们从小学习钢琴的经历有关。

姐妹俩四岁开始学钢琴、声乐,也学习芭蕾、主持。“小孩子是没有办法坚持和自控的,学琴、学声乐都是妈妈逼的。”佳杞说,学艺过程中,妈妈全程陪伴她们,既有温柔鼓励也有严厉敦促,“我们能坚持学下来很大程度上要靠妈妈的韧性,这种韧性也慢慢传递给了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妹俩慢慢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到16岁时才真正爱上它。

做艺术类全职工作和当老师,原本是姐妹俩排斥的事情。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们的职业轨迹。三年前,佳杞和姐姐佳杉先后从公司离职,寻求新的职业发展。她们经历了几个月的迷茫期,此时有朋友介绍佳杞教钢琴,为了填补职业过渡期,她接受了。

“以前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太安逸、太平凡了,对我没有挑战性,所以对当老师有抵触。”开始教钢琴之后,佳杞想法变了,“教育小孩子就像在白纸上画画,教钢琴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他们的韧性。能为那么幼小的生命带来改变,让我觉得很有满足感和归属感,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要做这件事的。”

让每个孩子在舞台发光

对于改行教音乐这件事,佳杉比佳杞的态度迟疑得多。即便是在也被朋友请去教弹琴之后,她的态度也没有完全改变。在偶然的情况下,姐妹俩把跟着她们学琴的孩子聚集起来组了一个临时合唱团,演出时收获了满堂彩。很多爸爸妈妈希望她们把合唱团正式办起来,于是姐妹俩看到了音乐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2015年9月5日,姐妹俩的金色光幼儿合唱团在墨尔本成立,成为当地唯一的一个幼儿合唱团。这一天是她们妈妈的生日。佳杉说,“学钢琴、学声乐都是小时候妈妈逼我们的,但是现在我们拥有了这些技能,又能利用它们创业,要感谢妈妈,所以特意选择了这个日子。”

合唱团有50多名3岁半到6岁的儿童,按年龄分成两个团,经常受邀到墨尔本各地演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成为被聚焦的对象。“每次我们和小朋友手拉手走在外面,都会引起观众或工作人员的关注,夸我们小朋友可爱、专业,我们觉得非常自豪。”在培育幼儿合唱团的过程中,佳杉终于体会到了妹妹佳杞口中“教育的快乐”。“能在他们很小的年纪,改变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除了被邀请的演出外,姐妹俩还为合唱团的学生和60多名钢琴学生举办一年一度的专场音乐会。从灯光、幕布到三角钢琴,她们尽量为孩子们创造最好的演出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舞台上闪闪发光,这是我们办音乐会的初衷。”佳杞说,“我们这些孩子哪怕只会唱很简单的歌,只会弹一段小星星,我们也想给他一个专属舞台。”通过音乐会,佳杞希望为孩子们留下闪光的童年记忆,也训练他们的舞台礼仪,让他们今后在公众场合可以更加从容、得体和自信。

由于合唱团里都是在澳大利亚出生、长大的华人儿童,姐妹俩会在教学中纳入一些中国音乐曲目,让从小习惯了说英语的孩子们也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

■记者手记

当“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以后

青岛姐妹花澳大利亚创业 致力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这对双胞胎姐妹花并不难区分。姐姐佳杉梳着长发挽起的丸子头,妹妹佳杞留着烫得微卷的短发。不同的发型与各自的性格契合,“姐姐比较女孩儿气,比如做饭之类的事,都是姐姐承担。我比较男孩儿气,头发越剪越短,家里换灯泡、联络修车之类的事,一般都是我来做。”佳杞说。

在澳大利亚近15年的生活,改变了她们的一部分气质和习惯,但血液中来自青岛、来自大海的基因始终未变。“青岛姑娘性格都很爽朗,也很能干,不是有句方言这么说吗,青岛小嫚儿不好惹,惹了捣你肋叉骨。”虽是笑谈,但在姐妹俩看来,爽朗、干练的青岛性格在她们异国打拼的时候本色地体现了出来。

更让她们难忘的是,在家乡青岛,她们有过金子般的童年。童年时期的她们,在青岛双胞胎才艺大赛中拿过首奖,也是媒体报道、电台和电视台少儿节目中的常客。按照现在的说法,她们就是经常被家长作为榜样用来教育自己家孩子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当“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以后,依然闪光,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优秀会成为一种习惯,姐妹俩深知金子般的童年对她们的意义,也希望更多人能拥有像她们一样的经历。佳杞说,“我们做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音乐梦想传递给现在的孩子,给梦想一双翅膀。”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