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成年人对婴儿都有“认知偏见”

作者:儿童哲学启蒙 02-13阅读:5319次

绝大多数成年人对婴儿都有“认知偏见”

文/儿童哲学启蒙微信公众平台

绝大多数成年人对婴儿都有“认知偏见”

我们对婴儿的所知,

只是冰山一角。

但即便是对这“一角”,

我们都习惯于带着偏见

视而不见,

以至于我们最终成为——

婴儿们成长的绊脚石。

绝大多数成年人对婴儿都有“认知偏见”

如果你正准备生宝宝,或是你正在养育一个幼小的婴儿,那么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重新审视和思考你该如何看待眼前这个孩子,重新审视和思考你将会如何养育他,……。

面对眼前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是我们生的,是我们创造的,所以孩子属于我们。

对此,大多数人从未怀疑过。

可是,我们却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

当受精卵从结合、分裂、发育开始,直至胎儿降生和不断成长,这一切都是因为自然界早已预设了一定的规则与程序,才会有今天这一切。

细细想来,我们目能所及的一切生命的繁衍与发展,只是在忠实地执行着“造物主”的程序而已

至少目前,任何事物与生命的演化莫过于此。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婴儿不仅仅属于我们,他们更像是自然界赐予我们的礼物,也属于整个自然界。

的确,从他们孕育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忠实地按照自然界的法则行事,按部就班、毫不懈怠地完成着造物主预设于内的旨意。

这或许是目前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源点,也是我们对婴儿认知的起点

绝大多数成年人对婴儿都有“认知偏见”

事情的发展还远不止于此。

在胎儿刚刚出生之后,大多数人可能又会简单地认为,他们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一无是处——因为这会儿他们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会做。

然而,很少有父母会留心和思考这样一个事实——

婴儿会在一定的成长环境中,在几年之后,无师自通地学会人类复杂的语言,并且能运用自如。

在生命之初,在成年人还以为他们只是不学无术地躺在那里时,在很多动物生下来就能走能跑时,这个弱小的生命却在逐渐吸收和学习着生物界最复杂、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言。

如果没有造物主预设的这种进化的程序和心智基础,这一切都将不会发生。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复杂的环境与意识的互动过程。

它无需你刻意去教,只需要我们为之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即可,剩下的一切就交给眼前这个小家伙吧,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地完成“造物主”交给他们的工作。

对此,你还能判定“婴儿什么都不能做”吗?相反,他们自从出生那天起一直都在非常认真和努力地做自己能做的那些事儿——

利用自己的视听触味嗅,尽可能地感知周围的一切——如仔细观察妈妈的脸庞; 将外感的信息迅速吸收到自己的大脑中,完成对自己神经网络的激活、刺激和建构——如努力、反复地完成某一个动作; 利用自己的意识,逐渐完成对身体活动的控制——如努力地将自己的小手举到眼前,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自己手指的活动; 利用这些感知、意识与控制,与周围的人与物等一切可能的事物进行联系和互动——如微笑; 将互动之后感知到的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大脑,帮助大脑完成“环境输入——大脑吸收及神经网路建构——意识输出与行为控制——信息反馈——思维和意识建构”的过程; ……。


绝大多数成年人对婴儿都有“认知偏见”

以上这样一个婴儿意识的建构路径,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比拟。

婴儿的大脑是如何迅速建构、吸收和完成这一切的,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婴儿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只要周围的环境给予适当和足够的刺激,他们就会启动思维、开始思考

例如,你拿着一个卡片,近距离从婴儿眼前划过,他就可以用目光追随这个物体; 例如,婴儿听到声音,会有所反应,如果这时他能控制自己的头转动,他会循声望去; 例如,他会对碰触到物体进行感知,形成感受; 例如,他哭闹时,妈妈的气味会让他平静内心; 例如,他会用嘴拒绝自己不喜欢的奶粉,而选择吮吸妈妈的乳汁; ……。


这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在促成婴儿对周围世界的觉察。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和内化于婴儿的觉察的能力,就是他们思维的起点,是促成他们思考的开始

换句话说,婴儿思维的能力(运用意识的能力)取决于环境的作用和他们内在意识的建构

继而,这种运用意识的能力会驱使他们开启对任何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尽管这种内化于婴儿头脑中的意识活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会用行动能力来展现他们思考的能力。

我的孩子出生二十八天时,医生来家里回访。 当时医生叫他的名字,跟他打招呼,这个小家伙表现出了极大地好奇与兴奋一会儿不停挥动自己的小手小脚,一会儿专注地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收集周围环境的信息,并试图用自己的肢体与医生接触。


还有一件事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出生满月那天,躺在婴儿床里。 他奶奶凑到他面前逗他玩,放慢语速,清楚而准确地说“叫奶奶”。 随后,我观察到他一直盯着奶奶的脸观察,之后开始挥动四肢,卯足了劲,略作准备,然后以几乎相同的语速和语调发出了类似于“啊嗷嗷”的声音节奏。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在意识控制之下的模仿。


这些发生在婴儿身上的细节告诉我们——

婴儿们不厌其烦地通过这些琐碎的细节建构意识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在使用他们的意识,这一过程伴随着他们的思考。

就像狮子从未开口告诉你它们准备怎样捕猎,但你通过观察它们捕猎的过程,可以发现它们已经对此有所计划和准备。

绝大多数成年人对婴儿都有“认知偏见”

婴儿正是如此,他们从不会告诉你自己在做什么,但他们一直很努力地在完成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发生在他们大脑中的思维活动。

以上这些即将或正在发生在婴儿身上的细节,几乎在每一个正常成长的婴儿身上都会发生。

不仅如此,倘若你是一个细心之人,你会发现庞杂的细节促成了婴儿们的成长,而且婴儿也不会放过每一个促使他们成长的细节。

然而,正是因为从未认真观察和思考婴儿的成长,成年人对婴儿能力存在太多的误判。

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婴儿懂什么”、“婴儿能做什么”!

这种对婴儿的认知以及所引发的养育行为,既无视了造物主给予我们的恩赐,又违背了婴儿意识自我建构的路径,也忽略了婴儿运用自我意识的能力

一次,一位妈妈告诉我,她虽然全职在家带孩子,但因为家里事情很多,她不得不将孩子放在摇床里,只要她不哭不闹,一般就任凭他自己玩。 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指标”上略低于一些同龄的孩子,于是开始着急了。


其实,生命初期如何养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建构,尤其是对一些诸如语言、感统、思维等复杂技能的建构和掌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按照自然界的启示,重新审视我们的对婴儿的认知,摈弃固有的偏见和陈习陋规,顺应婴儿成长的规律养育孩子。

因为,婴儿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指标的发展与发育,更重要的是要协助他们完成他们意识与思维、精神世界的不断成长

只有如此,他们才会见证一个智慧生命体的建构。

对于婴儿的认知,我们也将在今后的文章中逐步解读。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拿破仑曾今说过的一句话——

那双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

当然,前提是这双手最好不执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