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幼儿想象活动的考点分析与知识总结

作者:保定中公教育 03-14阅读:875次

幼儿想象活动一直是我们在备考当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这个困扰大家已久的问题,中公讲师今天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与此知识点相关内容的讲解与补充,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这个知识点。

想象的概念及其特点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形象性是指想象处理的主要是直观生动的图像信息,而不是词和符号,但它们不是原有表现的简单再现。新颖性是指想象产生的新形象不同于个体亲身感知过的、简单再现于人脑中的记忆表象,它可以是个体从未亲身经历过、现实中尚未存在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考点介绍:这里想象的概念了解即可,需要我们记忆想象的两个特点:形象性和新颖性。这两个特点是由想象概念引申出来的,在考试中作为客观题备考。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和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的特点。

考点介绍:再造想象需要我们把概念内化于心,在选择题中能够反选。再造想象在幼儿身上的表现最多的就是根据老师所讲的故事想象画面。(选择题备考)

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

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

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

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考点介绍:这里的考查形式也是以选择题出现,最容易出现的考点是想象目的不明确和想象主题不稳定。而这两个概念也很容易出现混淆,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仔细审题看题干中是否出现主题的改变,如果原本的主题发生了改变就选择主题不稳定,而题干中的意思是原本没有目的性,目的是由外部刺激引起就应该选择想象目的不明确。

想象的夸张性

1.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某种特征或使用夸张的语言。幼儿喜欢童话故事就是因为童话内容的夸张性。

(2)混淆假想与真实

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指幼儿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东西;将自己的想象看作是真实的事;把自己强烈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有的东西;把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述说。

幼儿的这个特点常常被误认为在说谎,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师和家长应加以询问,了解事实的真相,弄清幼儿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而不应不分青红皂白的予以严厉的斥责。成人应当耐心的指导幼儿,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

幼儿知识经验储备较少,缺乏想象的材料与技巧,常常将现实与想象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想象的合理性、现实性逐步提高。

2.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其注意放在新颖、具体、形象、夸张、有趣的事物上。观察事物时幼儿往往注意到事物的突出特点,即使不是事物的本质特点也无所谓。对于其他特点则很少顾及到。

(2)情绪的影响

幼儿的想象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成分,但是又常常表现为夸张形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情绪对幼儿的想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幼儿在绘画时,把老师画成仙女是因为老师对自己比较关心,很友好,自己喜欢老师;而有时则把某个老师画成怪兽,这是因为老师对幼儿表现出不友善的一方面,幼儿讨厌老师,认为老师不好。

(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想象总是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幼儿想象的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的限制。这一点在各种造型活动中尤为突出。

考点介绍:想象的夸张性是考试的重中之重的一个知识点,特别是想象夸张性表现为混淆假象与真实,很容易出到案例分析题。在答题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逻辑性,联系性,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

答题思路:提出观点→具体表现→结合材料→分析原因→解决策略

真题在现:材料:离园时,三岁的小凯对妈妈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得了一个‘小笑脸’,老师还贴在我脑门儿上了。”妈妈听了很高兴,连续两天小凯都这样告诉妈妈。后来妈妈和老师沟通后才得知,小凯并没有得到“小笑脸”。妈妈生气地责怪小凯:“你这么小,怎么就说谎呢。”

问题:小凯妈妈的说法是否正确?试结合幼儿想象的特点,分析上述现象。

(1)小凯的妈妈说法错误。(表明观点)

(2)幼儿想象的特点存在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的特点。

这是幼儿期儿童的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幼儿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成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具体表现)如在材料中,小凯知道老师给小朋友“小笑脸”的意思就是说小朋友表现很棒,老师喜欢小朋友等等,他心里会对“小笑脸”产生某种欲望与需求,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所以他会很迫切的告诉妈妈他也有了“小笑脸”。(结合材料)这并非说谎,而是幼儿将想象与现实混淆,是幼儿心理水平低,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分析原因)

如幼儿画画时,常把衣服扣子或他喜欢的东西画得很大。再如当幼儿听到小伙伴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去游乐场玩得特别高兴时,他既羡慕又想象着游乐场有多好玩,就会说:“我妈妈也带我去了。”这并非说谎,而是幼儿将想象与现实混淆,是幼儿心理水平低,发展还不成熟的表现。(结合生活实际)

面对学前儿童出现这一情况,家长及老师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孩子,说孩子说谎。而是应该了解孩子这样说的原因,分析孩子心理想法,用引导性的语言来引导孩子分清自己的假象与现实生活,如“你很想要得到老师的小笑脸是吗?但是你实际你没有得到,不过没关系我们努力做一个乖孩子就会得到小笑脸了。”伴随幼儿身心水平的发展和引导性语言,孩子这种情况会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