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说话晚,在幼儿园被欺负也说不出来!”这样教宝宝,说话又早又好!

作者: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8-17阅读:3519次

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婷婷的儿子快三岁了,前几天刚上幼儿园,一开始适应的还可以,后来,突然不喜欢去了。婷婷以为,孩子上幼儿园都有个适应过程,慢慢就会好起的,就依然坚持送儿子去。

有一次,婷婷送完孩子没马上离开,发现几个孩子在欺负儿子。可儿子因为语言发育迟缓,受了委屈也不能很好表达,没法和老师说,只能蹲在小角落,偷偷地哭,很委屈、很害怕的样子。

婷婷说,那一刻,她的心都要碎了,心疼极了,可有什么办法呢,虽然儿子智力、听力、行为表现都正常,但就是说话很晚。

类似婷婷儿子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有个妈妈说,她三岁多的孩子,因为还不会说话,没办法去幼儿园,只好去托管班。
我问,是一点不会,还是能说几个单字呢?
妈妈说,一点也不会,但心里有数,自己吃饭、上厕所都行。

2~4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孩子的语言障碍也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如果孩子到了两岁仍不会开口说话,或者,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词,只是自说自话,无法和大人交流、不能对大人的话做正常、及时的回应,就一定要去医院诊断,孩子是否属于“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如是,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

不过,“特发性语言发育延迟”毕竟是少数,如果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外貌、行为看起来跟正常孩子没什么差别,智力、理解力也正常,父母能明显感觉到孩子能听懂话,比如,用点头或摇头来回应,就不用太着急。

可能两岁半或三岁还什么都不会说,就像上面说的婷婷的儿子,虽然,只能说很简单的字,但一旦会说话,就好像忽然间什么都会说了。

在语言发育上,孩子之间真的相差太多,快的,一周岁左右就会说话,慢的,甚至到三四岁还说不完全。 想要孩子说话早、说的好、表达力强,不妨这样做:

父母尽可能多和孩子交流,越多说越好

说话是人和人交流的工具,当然离不开交流。

想让孩子早说话,就要多和孩子说。千万别觉得孩子小,听不懂,哪怕和孩子整天在一起,也一言不发,默默无语。

现代心理学认为,婴幼儿知道和理解的事情,远比说出来的多。 也就是说,别以为孩子不会说,就听不懂、不理解,这实在太小瞧孩子了,孩子的理解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父母大可以轻松、自然地和孩子说话,不必有任何担心,你说的越多,孩子说的越早。

我儿子出生后,休产假那段时间,只有我一个人带娃。

宝宝小,需要全天照顾,离不开人,整天在家,既琐碎又有些寂寞。

索性,我就和儿子说话,把儿子当作聊天对象,什么都和他说:

“妈妈现在要给你喂奶了”
“来来来,我们换尿布了”
“你是不是困了啊?”
“妈妈虽然生完你,可还是好胖啊”
“这是桌子、那是电视机”
“爸爸快下班了,我们去窗边看看”

......

从早说到晚,见啥说啥,说个不停。

也许是我和儿子说的够多、够早,儿子说话也很早。

一周岁多,就能准确、清晰地说整句话,表达也很形象,很贴切,上幼儿园、小学后,很擅长讲故事、演讲、做主持,是有名的“故事大王”、“演讲小能手”。

多给孩子回应,别限制孩子说话

学说话的孩子需要一个好听众,家长要多回应越孩子,回应的越多,和父母的联系越紧密, 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的越快。

孩子学说话时,总有一个阶段,要干什么事,拿什么东西,只是指着,咿咿呀呀,想表达需要、愿望和感受,却又说不出。

这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别放任不管,错失良机。

比如,孩子指着杯子想喝水,可以不马上把杯子给孩子,为了锻炼孩子说“喝水”、“杯子”,可以声东击西,顾左右而言他:

可以拿起一个碗,说:

“宝宝想要碗吗?想吃饭吗?”
或者,指着小凳子说,
”宝宝是想坐凳子吗?“

当孩子还是拉着你要杯子时,也是孩子的喝水需要最强烈的时候,

这时,可以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愉快地说,”哦,原来,宝宝想拿杯子,宝宝渴了,想喝水.....”.。

让孩子在需要和语言间建立联系,大脑产生记忆,次数多了,就会表达、会说话了。

放慢速度和孩子说话,声音亲切、语调富于变化

爸妈教宝宝说话,一定要注意语气、语音、语调,表情、动作。

用亲切的声音、富于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说一切对他来说新鲜的事物,介绍这个多彩的世界,做孩子语言的“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不妨多朗读、讲故事,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也有利于语言能力发展。

不要说叠音

有的爸妈跟宝宝说话,总喜欢用叠字儿化音,比如,

吃饭说成“吃饭饭儿”
睡觉说成“睡觉觉儿”

这并不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

孩子最初就像一张白纸,一无所知,对世界的认识全都依赖父母的语言输入。

如果父母一上来,就“吃饭饭儿”,“睡觉觉儿”,孩子就会以为吃饭、睡觉这档事的正确说法就是“吃饭饭儿”“睡觉觉儿”,

一旦长大,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吃饭就该叫吃饭,睡觉理应叫睡觉,孩子还得刷新认识,重新输入,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障碍。

一定要教普通话

曾有宝妈问我,应该教孩子普通话,还是方言,说如果只教普通话,不教方言的话,担心方言失传。

我说,方言只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域的语言,并不被广大区域的人们所接受,并不利用交流,方言失传就失传吧,一定要教孩子普通话。

明确了这点,这个宝妈又担心老人的方言会把孩子带跑偏。

其实,这个担忧是没必要的。

不见得是长辈故意教孩子说的,因为长辈本来说话就带口音,改不过来,对孩子也这样说,并不是故意的。

拿我儿子来说,从小是奶奶看大的,奶奶是陕西人,口音非常非常重。

重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第一次见她,感觉她在说外语,什么也听不懂,对了,还不如说英语呢,英语还能听懂一些,她的陕西口音,真的是很懵。

而且,有些说法还不一样,比如鞋叫孩,皮鞋叫皮孩,土豆叫蛮蛮.....

这样的口音可想而知,带我儿子时,是怎样一幅情景。

儿子一岁左右话说的就很好了,能整句说话,但就是有口音,清脆、奶声奶气的声音,夹杂陕西味,那叫一个酸爽。

不过,好在,儿子生活在我们身边,上幼儿园后,随着和奶奶呆在一起的时间减少,儿子的口音也渐渐没了。

不过,九岁时,离春节还有半个月,我们让儿子先去奶奶家,半个月后,我们也去了。短短半个月,我惊讶地发现,儿子又变回了陕西腔,而且很重......

好在春节后,我们离开了,儿子的普通话,又妥妥回归了......

教孩子说话,可以很用心,但千万别着急

要知道,爱因斯坦也是三岁多才会说话的,只要孩子各方面表现正常,就不用急!

——— ·END ·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一个八年级男孩的妈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16、2017年搜狐母婴最受欢迎自媒体 《心理育儿》杂志专栏作者 大V店、有书、娃娃等多家平台特邀家庭教育主播 资深媒体人 中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
欢迎关注,可以免费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