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指导师换个视角和你聊聊幼儿分离焦虑

作者:医来er趣 09-17阅读:4345次

因为分离,所以焦虑,

因为焦虑,才能成长。


致爱孩子的爸妈们,

开学已经有些时日了,入园孩子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疼痛依然还在耳边不时响起,看着各类报道中孩子哭天喊地要妈妈的情景,内心依然无法平静。即使入园已有一周了,可每天因为入园而激发的小事依然层出不穷,究竟何时才是头呢?

很抱歉,我也不能告诉你,究竟何时才能不再为此事而心烦。理论上,孩子的分离焦虑在一两周之后就可以缓解,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有些孩子甚至在整个幼儿园阶段,都还会反复出现类似分离焦虑的情形。所以,请做好心理准备,给孩子以时间,带着你的耐心,陪伴孩子成长吧。

1

分离焦虑不是「大病」,

不是非治不可

前段时间在开学前,各类媒体上铺天盖地在“教育着”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问题」,例如,提前带孩子了解幼儿园,入园时该如何与孩子分别……这些说的都很有道理,非常正确,但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却往往被家长所忽视,那就是——大人的认知。

此话怎讲?你是如何看待分离焦虑的?

A、这很正常哈,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好的,根本不用管。(作为家长,你心真大)

B、很多孩子都有,可真的什么都不做嘛?心里很不安呀。(你是正常的家长)

C、看孩子这样子,心里特别难受,我自己都焦虑了,不知如何是好。(你可能过分焦虑了)

其实,哪怕你事先已经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也能够非常理智地明白分离焦虑对于幼儿而言是非常自然的事,可当小事不断出现时,你内心是否依然波澜不惊?并不是!

有人说,入园分离焦虑,如一根鱼刺,欢快地横在孩子们奔向长大的路上,也如一口咽下不吐不出的浓痰,堵得家长直发愁。

因为你可能更多看到了「问题」本身,却没看到问题背后的「价值」。而这是我首先要与你们分享的——如何积极看待分离焦虑。

1、分离焦虑对于幼儿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

分离焦虑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也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心理学家提出,分离焦虑是儿童与重要他人分离时产生的适当焦虑,是当面临潜在的或意识到的危险时,人类所采取的本能的反应方式。婴幼儿在六七个月时,开始能够区分妈妈等熟悉的养育人和陌生人的面孔,当熟悉的养育人,尤其是妈妈离开时,会引发宝宝不安焦虑的情绪,有的孩子情绪反应表现会比较激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身适应能力的发展,分离焦虑也会降低。

也就是说,孩子分离焦虑的产生让我们明显的看到了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化的适应阶段了,TA开始调动自身所有的能量去发展这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而那些因为分离焦虑而产生的情绪、行为都是这个阶段的附属品。

就好像,孩子在小的时候总是不断生病,虽然孩子生病真的让人非常头疼,但我们也知道,孩子每一次从生病中度过,免疫力就得以提升,TA就更有能力去抵抗新一轮的「袭击」。分离焦虑的机理亦如此。当孩子能够度过这一阶段时,请记得为TA点赞,因为TA真的开始长大了。

2、分离焦虑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园新生入园三天内,有分离性焦虑情绪的孩子占60%以上,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新入园孩子,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这种分离焦虑一般在入园后一两周就会有所缓解的。分离焦虑果然是非常正常的。可事实上:

有些孩子上幼儿园非常顺利,好像也没什么焦虑,可隔了一段时间后却问题却不断出现。

有些孩子哭闹折腾好几天,反反复复,甚至一两个月都没有消停。

有些孩子除了哭闹之外,还会产生一些列躯体反应,比如肚子疼、尿裤子、睡不好……

有些孩子不上幼儿园吵着要去幼儿园,上了幼儿园又吵着要回家

……

虽说孩子普遍都会有分离焦虑,可表现出来的样子还真的不太一样。那很可能是和孩子的先天气质特点有关系。比如,有些孩子就是「隐忍型」的,平日里做事就倾向于自己先忍耐,直到忍受不住了,才发作。比如,有些孩子看起来大大咧咧阳光活泼,但内心却是敏感柔软,时而哭时而笑成为常态。比如,有些孩子特别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比如,有些孩子特别敏感,常常感到不安。……

因此,当孩子出现各色各样的行为表现时,请先别急着想怎么办,而是更多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是你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契机。也正是因为,你更多了解了孩子,你才能知道给到孩子怎样的引导,才能让TA更好地成长,去迎接更多的挑战。


3、分离焦虑让我们更好地反观自己的教养方式。

孩子在分离焦虑上的不同表现,除了与孩子个人特质相关以外,还反应了你们的教养方式。例如,你们的亲子关系是否足够牢固?你们的依恋关系的类型。平日里对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如何?全家人的适应情况如何?和孩子的沟通互动模式如何?……

任何的育儿危机,都是育儿契机。当问题出现时,往往会产生至少一个可以让我们做的更好的契机存在。而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正是这个契机。而当我们把握住了这个契机,那么其实我们已经在为孩子的成长铺上坚实的地基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内容,都是以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不影响到TA的社会功能为前提的,在可控范围里,如果超出这个「度」,那就不仅仅是「分离焦虑」,而可能会是「分离焦虑障碍」。

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障碍呢?在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是,当个体与依恋对象离别时,会产生过度的害怕和焦虑,比如因害怕离别,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担心失去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伤痛、灾难或死亡的伤害,等等,并且这种害怕焦虑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至少持续6个月,导致个体社交、学业、职业等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大多数的孩子的分离焦虑都没有达到障碍的程度。如果有,那么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2

分离焦虑也绝非「小事」,

得有所作为

分离焦虑虽然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并非我们在孩子成长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只等孩子自己去成长了。正是因为分离焦虑,让我们更多了解了孩子,也更好地觉察了自己,那么分离焦虑之后,我们有很多的事儿需要做,这才是育儿的开始。

作为一:觉察你或家人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不只是孩子才有,父母也会有分离焦虑——当与自己的孩子发生分离时,表现出对孩子安危的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责、内疚等。想想,你是否会因为将孩子留在学校,而感到忧虑或恐惧?当你的孩子表现出抵抗、崩溃,或者试图控制的行为时,你是否觉得沮丧或被激怒?你在忧心孩子是否安好的同时,会不会感到愧疚与矛盾?……这不仅仅是你,家人也会有这样的分离焦虑,比如,一直帮忙带孩子的老人。

其实,同儿童的分离焦虑一样,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但作为孩子最为亲密的「重要他人」,你们的焦虑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但解读能力却很差。孩子会深受你们的焦虑和依依不舍的感染,只会让分离焦虑的程度变得更强,让适应的时间变得更长。

所以,你要觉察自己或家人的这种分离焦虑,并在此基础上做到:

• 少负面暗示,别徒增不安。

• 多信任孩子,成长需时间。

• 多相信老师,积极地配合。

其实,大人对孩子入园会焦虑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三个字:不放心。而这正是为人父母者一辈子需要学习的功课——真正做到放心。那不妨借孩子入园的契机,开始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及情绪。要知道,大人情绪平稳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二:优化亲子互动模式

孩子的分离焦虑有时候就像一个「信号弹」——孩子进入新阶段了,让我们明显地意识到,孩子正在和过去的自己发生着变化。原本那个时刻想要粘着你的小家伙,只与妈妈或者家人发生密切联系,现在却要尝试和老师、同学发生紧密联系了。原本事事都需要依赖于你们的指点和协助的小不点儿,现在要去幼儿园施展自己的才能,去独立应对很多事情了。

所以,你们的互动模式也需要优化了。


1、优化沟通:积极正面有力

应对孩子分离焦虑的方法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给予孩子强而有力的回应。而不是焦虑式的问话关心:「宝宝,在幼儿园是不是不开心了?宝宝,幼儿园里不好玩吗?宝宝,你在幼儿园怎么没好好吃饭呢?宝宝,幼儿园老师对你好嘛?……」

所以,在沟通上,你需要学会用简洁、有力的方式给到孩子积极的支持。而不能再是「啰嗦的哄」或「简单粗暴的吼」来教育孩子。而是能够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到孩子足够的信心。比如,「宝宝在幼儿园里会很想妈妈,妈妈也会想宝宝。妈妈答应你,下午一定会来接你的。」、「宝宝不想上幼儿园,不想和妈妈分离,妈妈相信宝宝上幼儿园后会学到新东西。妈妈期待你回来和我分享哈。」……

要记得把「情绪」和「事件」分开处理,孩子因为想妈妈而哭泣,是需要被同理的,同时也要给到孩子信心,跟孩子说TA可以做到,进行正向的处理。

2、提升洞察:用心发现及时肯定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会进入一个「高挫败感」的阶段。因为环境的变化会给孩子带来很多挑战,同时孩子在这个阶段,身心的发展也处于一个高峰阶段,许多敏感期都处于这个时期,所以孩子不仅要应对环境的变化——「从家到小社会」的转变,同时还要应对自身内在的一些冲突。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碰壁」:和小伙伴玩不到一块儿;不能很好地听老师的指令,服从规则;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不能像某某某一样好好吃饭好好午睡,总是会受到批评……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会如此持久和反复。或者可以这样说,很多孩子后续的哭闹和拒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因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表现了,更多时候是幼儿园生活中受挫的情绪反应。

所以,这个阶段,作为家长更需要学会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能够做个有心人,发现孩子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以此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而不仅仅是烦恼。

3、调整角色:给到信心适时放手

无论你是否在入园前给孩子做好了心理建设,孩子进入幼儿园都会遇到各种状况。因为集体生活是很容易让孩子受挫的,尤其是在老师对学生有所要求之后。例如:自己练习吃饭(我要妈妈来接我)、严重偏食,被老师要求练习吃一根青菜(我不要,我想回家)、不听老师话被老师说了几句(我难过,我想回家)、尿裤子了(不开心,我想回家)……

所以,以往是你为主导的互动模式,要转变为,更多让孩子主导,而你则是从旁协助,帮助孩子完成。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力量感、成就感,才能够去积极应对幼儿园里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训练,教孩子穿鞋袜、自己吃饭、大小便训练等等。

同时,(1)培养孩子规律的作息。不要再说是小孩都不去睡觉没有办法,那是大人的责任与坚持度的展现);(2)均衡的饮食。不同于家里以孩子喜好为主,幼儿园更多考虑营养均衡,所以家庭适当也要进行调整;(3)动手做的习惯。不要再「服侍」孩子了,那只会侵蚀TA的意志、削弱TA生存的能力,给TA多一点的时间和机会,忍着不要出手好吗?

要知道,虽然孩子还小,但是想自己去「闯一闯」的心情也是有的。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周边的世界,也有这个能力找到自己的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陪伴和引导。如果我们不放手,孩子既没有办法习得探索新世界的能力,也会因太过依赖父母而失去了在幼儿园中独立自主的能力。

作为三:提升亲子相处质量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和你的相处时间可能会有所减少,孩子要行走于「幼儿园」和「家」两处,你们相处质量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如果你希望孩子的分离焦虑能够尽早缓解,孩子的幼儿园适应能够尽早实现。这就需要你们在亲子相处的质量上进行提升了。

这不仅仅是周末带孩子去更贵的场所游玩,也不是给孩子买更多TA想要的东西。这些只是用物质的方式来补偿你内心的不安,但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多大益处。


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来增加亲子相处的质量。

1、充满接纳感的关系

有些孩子分离焦虑会很激烈,有些则相对内敛,但无论如何,首先要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接纳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当一个人被滋养过后,会体验到爱的流动,这是修复哀伤的能力。所以当你能够去接纳孩子的这种情绪时,本身你已经给予了孩子应对问题的力量。「宝贝,难过了对吗,那妈妈抱着哭一会儿吧。」有时,这样简单的「允许」就能够提升你们的亲子关系,也同时给孩子的成长注入了能量。

此外,除了允许孩子宣泄情绪之外,还要能接纳孩子「做回孩子」。

进入幼儿园,对大人而言只是小事,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大的事情」,因为TA要开始像大人一样独立生活,在集体中做个好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时努力表现得更好一些,像个「大孩子」一样,但是回到家,回到妈妈的怀抱,卸下了所有的防备,又再一次可以安全地、彻底地做回妈妈的「小宝宝」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时表现得可好了,能够独立吃饭,能够自己叠衣服。可是回到家了,反而需要喂饭,反而容易乱发脾气的原因。甚至很多孩子,会出现退行行为,原本在家也可以自己好好吃饭的,反而去了幼儿园,回到家却需要有人喂饭了。

成长需要缓冲,我们要给到孩子接纳,允许他们适当地宣泄情绪。我们只需要陪伴和安抚即可。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做回宝宝」,给他们时间去缓冲,来适应变化。

2、有仪式感的生活

很多幼儿专家会建议家长,在每天入园前,和孩子进行一些仪式感的活动,比如拥抱亲吻,比如目送离开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仪式感带来的积极影响。仪式感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定的感觉,同时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持续性。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带着足够的能量去应对一天的生活。

在这里,再分享几个仪式感的小方法,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同时也增进了你们的亲子感情,提升亲子质量。

(1)睡前分享。

市面上有很多针对刚入园孩子的绘本,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睡前的绘本故事,来分享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光。借着绘本故事,帮助孩子强化幼儿园里美好的回忆,和孩子探讨幼儿园里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找到解决的方法。当然不讲故事,仅仅是彼此分享些小秘密,也是可以的。睡前分享,这个仪式不仅仅是让孩子养成睡眠的习惯,同时也是让孩子对于分离有了更好的适应。分享完,关上灯,亲吻孩子的额头,道声晚安,离开……这样的仪式感,让孩子一夜都能带着我们满满的爱意入眠,也期待着第二天的到来。

(2)赠送孩子特别的礼物

正如英国儿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医生所说:「父母的替代品,代替的是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熟悉感,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柔软、温暖。尤其是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时候,更需要能带给她安全感的物件。」我们很多时候,为了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我们可能会为孩子准备一些替代物,让孩子想念我们时,能够有所安慰。

那么,当孩子分离焦虑不能得以缓解时,我们可以再为孩子准备一份礼物,以这样的方式给到孩子信心,让TA能够积极去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未知。比如,棒棒糖(困难就像棒棒糖,看起来很大,只要你一直舔啊舔,迟早干掉它。)、橡皮擦(如果你犯了错误,你有机会弥补它,擦掉重来就好。)、便签本(记下你所有的烦恼和开心,把烦恼带回家。撕掉冲到马桶里,把开心留着跟爸妈分享。)……

这份礼物需要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带着爱意和鼓励,支持着孩子向前进发。当然,这份礼物也可以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送出,比如,鼓励孩子顺利入园1周,入园2周,获得第一颗五角星,第一次在幼儿园里不哭闹……

总之,无论是怎样的礼物,都代表着你们的爱和鼓励,都能传递我们对孩子满满的支持。

(3)特别时光

对于孩子而言,成长的最大快乐就是感受到大人的肯定与信任。而特别时光,就是庆祝孩子独立的特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可以和孩子协商一个特别时光。

首先协商一个特别时光的时间和时长,比如,每天饭后15分钟。一旦这个时间被固定下来,那么就是雷打不动的哟,所以一定要遵守和孩子的约定。哪怕做不到每天,隔天,甚至一周2次都可以,但如果承诺了,就要兑现。同时,也可以对这个特别时光命个特别的名称,比如「XX的特别时光」

协商好时间之后,那么在这个特别时光中,就由孩子做主,「宝贝,你希望今天在特别时光中,我们一起做些什么呢?」以孩子的意愿为主,只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孩子想要进行何种尝试都是可以被允许的,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当然,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敢提出要求,那么大人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比如,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比如,我们枕头大战,比如,我们一起捉迷藏……可以玩一些平日里孩子期待但又比较难以完全满足的活动。(特别要提一句,对于分离焦虑的孩子而言,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些有助于分离训练的游戏,比如捉迷藏,说再见游戏等等。)

投入地和孩子玩耍之后,当设定的闹铃响起之时,也要仪式感的结束,「宝贝,今天的XX特别时光要结束了哈,你可以想想,明天我们可以一起做些什么。……」

3

尾声:

面对孩子入园哭闹,很多父母一则安慰,二则物质诱惑,三则大声呵斥。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依然哭闹,父母终无计可施。孩子上火,家长也焦虑。仿佛这一切都是一个死循环,但其实分离焦虑并不是什么大事儿,相反却是一件好事儿,让我们在泪水中明白了很多……

从进入幼儿园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知道,我们终将要学着放手,目送孩子远行。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完)


作者介绍:Ms.Che,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GPST注册国际儿童青少年心理指导师,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家长课堂讲师。
多年一线儿童青少年心理指导工作,研发有针对幼儿注意力训练的《21天专注力训练课》,在《育儿心理》等期刊杂志发表文章。

声明:原创文章 ,首发医来er趣公众号,欢迎来医来er趣公众号与医生交流、和科学,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

医来er趣,长期邀请三甲医院妇产科、儿科、疫苗、皮肤科、营养科和心理方面的医生为您做专业的科普课堂和在线答疑。旨在让女人更健康,怀孕更容易,育儿更加科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