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是越早越好吗?5岁“幼升小”逆天简历引热议

作者:亿童父母学院 11-06阅读:3861次

最近一位5岁小朋友的逆天简历上了热搜,广大网友直呼自己家孩子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份简历的重点。

△ 小朋友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复(旦)二代”家庭,父母都是外企高管。他三岁开始学游泳,四岁开始学钢琴,幼儿园小班到中班,年阅读量从100本上升至500本,阅读量秒杀一众成年人,五岁识字量达1500余之多。

△ 不仅如此,他每周写3篇英语日记,做20多本思维书,通过实验了解了浮力、密度、磁力、重力……

这份逆天简历曝光后,不少网友忧心忡忡表示,不仅自家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连成人都自愧不如:

“别说孩子了,自己这辈子都超不过这个5岁孩子了”

“5岁小孩的简历碾压现在多少的毕业生”

“我半年才看20多本书,还是汉语的,自愧不如”

……

小编也看到有不少网友感慨:“中国孩子太苦了”“魔都竞争已经这么激烈啦?”的确,这位“复二代”其实从出身开始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青出于蓝胜于蓝。他的背后是每分每秒都为其安排妥帖的父母,是两位害怕孩子荒废童年、不能拥有广博人生的父母。

但是这种“超前”对孩子真得好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个经典的教育心理学试验——双生子爬梯试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他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在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孩子第54周时,他终于能够独立爬楼梯了。

格赛尔让双胞胎弟弟在52周时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他的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格赛尔原本认为这只是偶然现象,可后来又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结果都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2周开始爬楼梯,孩子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发育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可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正是基于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出发点,教育部也多次发文“严禁幼儿园小学化”,今年七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就明令: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等的要坚决纠正。

豆豆今年九岁了,正在上小学三年级,成绩却突然下滑,让妈妈苦恼不已。

其实豆豆在幼儿园阶段,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接受能力强,学什么都特快,老师赞许有加。平时爸爸妈妈也很重视他的教育,让孩子参加了不少课外补习班,算数、英语、拼音都有学,按理说孩子在小学阶段应该是继续遥遥领先于其他孩子的,可到了三年级成绩忽然下滑,妈妈反思后,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

豆豆妈妈说:“我们提前让孩子学习了不少小学课程的内容,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迅速地适应小学学习,领先于同龄人。没想到的是,因为很多知识已经提前掌握,孩子在课堂上就很自负,听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在一二年级时,因为之前的积累还可以如鱼得水,但到三年级后,孩子不良听课习惯暴露出的问题就特别明显,成绩开始下滑了。”

这就是教育界常说的“三年级效应”,也就是说,那些在幼儿园、一二年级学习成绩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却大幅下滑,跟不上学习进度。很多“牛娃”们在幼儿园、一二年级时的优越表现,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孩子提前多学习了很多知识,多报了几门课外补习班,但进入高年级后,伴随着学习思维广度、深度、敏捷度需求的提升,其能力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于是出现“成绩滑铁卢”。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艾尔金德也曾指出,过早地接受正规教育,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是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

短期的危险包括对学习的焦虑、恐惧与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

长期的危险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绝望等。

不仅如此,前斯坦福新生学院院长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TED的舞台上,作了关于《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呵护》的主题演讲。她把那些由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运动、娱乐一手包办,只为孩子能够进入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拿最好的成绩的教育方式称为“清单式育儿”。

她指出,这些孩子基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因为父母觉得所有时间都要好好规划起来,用于学习或者培养特长。在这种高压培育下,孩子有可能会拥有一个更漂亮的童年简历,但却会让孩子在自我认知上付出长期的代价,他们会认为没有父母,自己什么也做不好。而且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会被压得喘不过气,丧失自我效能,心理脆弱,精疲力竭。

朱莉说:“家长们别把成功狭隘的定义为“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少关注孩子应该考上哪些名牌大学,而更多关注他们的习惯、心态、身心健康情况等。因为有了这些,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取得成功。”

我们的工作不是把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