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防肥,老大徒悲伤

作者:关你健康 04-19阅读:4717次

咱们的习俗是,夸人家孩子,会用大胖小子、白白胖胖、肥嘟嘟等词汇。娃生出来就胖乎乎的,表明家底殷实,不缺营养;证实婆媳融洽,不克扣、不斗气、不争嘴;更赞扬孕妇优秀,遗传好、身体好、精神好。这等于是把沾边的家庭成员都夸赞一圈。不过,如果较真的话,夸人家孩子胖,相当于送出了健康咒语。冷静,咱们用科学研究的结论来剖析。

最近,有学者对国际范围的54项研究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绘出了4岁到11岁儿童的典型体重指数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变化趋势是可以预测的。研究者发现,在2岁时就可以确认,早期增加的生长模式,对个体后期肥胖风险的增加直接相关。与此同时,5%到19%的儿童,会进入后期增加阶段。简单地说,不是3岁看老,而是2岁看肥。

研究人员总结了英国儿童的情况,认为约20%的儿童在上小学前就处于过重状态,而通常是在4到5岁进入幼儿园时,才进行体重测定。从儿童肥胖发展的轨迹看,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建议,父母应该从孩子2岁时,就关注其体重的变化情况。

学者们在分析儿童肥胖现象时发现,由于肥胖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这使得大家习以为常。同时也有研究发现,父母很少会高估孩子的体重,相反,如果用生长参考标准来衡量,有30%以上的父母认为孩子超重才是健康体重。您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是担心孩子太瘦,总是满屋子追着孩子喂食,有几个长辈会限制孩子吃东西呢?

说到肥胖,普通群众的定格式思维是,肥胖是吃出来。但是,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天生胖,就是由遗传因素影响导致的肥胖,也不容忽视。在2019年4月的《细胞》杂志,就刊发了2篇关于肥胖研究的论文,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团队,分别发现,遗传变异可以使肥胖风险大幅上升。虽然,也是遗传因素可令人变瘦,但是,这2者产生的结果是不对等的,比如,遗传可让某个人比同伴胖20斤,但比瘦的时候,或许只是瘦5斤。遗传的致肥效应,要比瘦身结果 ,大出几倍。

哈佛大学的研究,分析了30万人的数据,发现其中有200多万个遗传变异可能会影响BMI指数,由此,研究团队总结出了可预测肥胖风险的模型。然后,将模型用于另外30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模型预测中有高风险因素的个体中,大约有83%实际存在超重或肥胖现象。这些人的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心衰、腿部血栓的风险也会上升。研究还发现,有肥胖风险的人并不是在中年突然发福,而是在儿童期就有表现,那些易肥胖的孩子,在3岁以前就会出现显著的体重超标;在18岁时,体重会平均超出同伴12公斤,这个差距会沿续到中年时期。

剑桥大学的团队,重点对MC4R基因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个基因所编码的受体,有开关那般的功能,可以调控食欲。研究人员对50万人的61种不同MC4R基因变异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个基因的许多变异会让携带者更容易出现肥胖,另外一些MC4R变异则会起保护作用。因为,多数MC4R变异使人的食欲控制能力下降,少数则产生类似锁定的状态,让人吃得更少。带这类幸运基因的人,约占总人口的6%,这些人终生都不易发胖。因此,94%的人要狠斗肥字一闪现,而且防肥要从娃娃抓起。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