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幼儿园园长带我做了个小游戏,我却差点哭了

作者:益智学堂 06-30阅读:2164次

原标题:美国幼儿园园长带我做了个小游戏,我却差点哭了

乡亲们放心,本公众号只有育儿干货!

作为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前绘本编辑的毛豆妈,

宁愿不推送也绝不制造文字垃圾!

大家都知道,自从我进了这个国际幼儿园工作以后,受到了非常大的育儿观念冲击。《美国幼儿园园长带我做了个小游戏,却从此颠覆了我的育儿观》就是这样的实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影响了我的育儿理念,更让我自己红透眼眶、鼻子发酸。

我们幼儿园招收3-6岁的孩子,最大的孩子们,今年6月就要毕业了。园舍的一楼,是一个幼小衔接的教室,每周会有专门的老师给6岁孩子们上一节课。

幼小衔接的内容,其实最主要是教规矩。尤其是在中国的教育氛围下(大家都懂的),像什么发言之前要左小臂直直举起、右手要垫在左胳膊肘下面、不按这样做就不能说话的规定,都是要教的。

那天,园长路过幼小衔接的教室,停下了脚步。她凝神思考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下午孩子午睡时,我们要开个小会。”

于是好戏就上演了。

园长笑嘻嘻的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我来扮演幼小衔接的老师,你们来扮演孩子们。”

谁知道园长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幼儿园老师们只得乖乖应允。

园长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空白小丑涂色卡和四只彩色铅笔,对我们说:“下面我们来涂色。我说‘涂’你们再涂,不得擅自涂你们想要的颜色。”

△就是类似这样的小丑涂色卡片

园长说:“现在,拿出你们的紫色笔,给小丑的帽子上涂上紫色。”

旁边有其他老师不解其意,拿了粉色开始涂。

园长走过来生气的制止他:“我说让你用紫色呢!谁叫你用粉色了!擦掉!”

那位老师也明白园长的内心戏了,开始撒泼打滚:“不嘛!我喜欢粉色!我就要用粉色!”

园长一副“你看看你这顽猴,我真是教不了你了”的懊恼神情,又给那位老师一张新的空白涂色卡,“必须涂紫色!”

然后园长又走到另一边去,看看其他老师假扮的孩子们什么样。

“天哪!Alice!你怎么能涂出边框?难道你觉得这很好看吗?擦了重涂!”

“哎哎,Mike ! 我让你涂帽子呢,你怎么去鼻子了。你认真听我说话了吗?”

最终,在园长的威逼利诱下,所有的人都上交了涂色作品。

园长把那些规规矩矩不出框、严格按照样本颜色一模一样的涂色小丑,满意的高高挂在展示墙,骄傲的说:“这些孩子真优秀。”

然后又把那些按照想象涂的乱七八糟的、不标准、不一致的作品,揉巴揉巴扔进垃圾箱。

最后园长非常高兴的看着我们非常崩溃的表情,说:

“这个游戏做完了。现在,我不再扮演幼小衔接的老师,你们也不再扮演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分享一下:你是从哪里遇见过小丑的呢?”

这下所有人的话匣子都打开了。

同事A说:”他8岁那年,马戏团来到他们的小城演出,他第一次看见涂了红嘴唇的小丑,在妈妈怀里吓哭了。后来他有了女儿,第一次带女儿去看小丑,女儿开心的不得了。但妈妈已经去世了。”

同事B说:“她第一次见到小丑,是在麦当劳。当时是91年,父母花2块钱买了一个甜筒给她,她抱着小丑的脖子,想把甜筒喂给小丑吃。”

我说:我对小丑的记忆,是从《名侦探柯南》来的。有个杀人犯,穿上小丑的庞大外套掩护凶器。所以我总觉得小丑是个挺可怕的玩意儿。

园长发给每个人一张白纸,说:“现在,把你们脑海里的小丑画下来吧!”

等我们都交上了作品,园长轻轻说了一句话,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

刚才那10张整齐划一的小丑涂色画,挂在左边。

△我们涂色的整齐的小丑

我们自由发挥、从内容到构图都全然不同的小丑画集,挂在右边。

△每个人画的小丑都不同

园长说:“你们明白了吗?孩子们小时候的画,每个都特色鲜明。但是当他们长大,却画出了都一样的作品。”

“左边的小丑,有着世俗意义的完美,但是苍白划一。他们都穿着一样颜色的衣服,有着一样精致但是不真实的表情。他们的动作都相似、神态都相似、他们的人生,如同一个个复刻品。”

“而右边的小丑鲜活生动,凝集着创作者的真实人生和喜怒哀乐。”

10个人,就有完全不同的10个小丑。

谁跟谁也不一样,但是每个人都同样的开心。

那是我们生命最宝贵的独特性,那是我们不必活得和主流一样才安全。

那是孩子们初来世上,最宝贵的初心。

我看懂了,鼻子一酸,微微咬着牙,眼泪有点想流出来。

园长问:

“是谁决定了孩子画的是美还是丑?难道是老师吗?”

“这种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小丑,和大家画的截然不同的小丑,哪个让你分享到了更多知识,哪个更丰富了你的生命?”

园长说:

“我时常听到中国父母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合群、为什么我的孩子爱吃手、为什么我的孩子3岁还要依恋物。哦!天哪!”

“我生了6个孩子,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喜欢的不一样、憎恨的不一样,我大女儿把她的依恋物兔子带到了30岁,我的小孙子喜欢自己拍手来回走,别人一加入他就避开。但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

“我对他们说:你的不同,就是你独特的人生印记。“

“我教孩子对自己说这句话:生而和别人不一样,我很自豪。”

感动之余,我们提问:

“可是,如果大部分小学没有给孩子这种保存自我的机会,怎么办?上国际学校会好一些吗?”

“如果家长上不起国际学校,只能上普通小学呢?"

园长说:“我不了解中国的国际学校。但是即使是在美国,比较自由的小学,规矩也一定是比幼儿园要多的。更可况就算在美国,自由化的小学也不是那么多。”

“所以,与其责怪大环境,不如想想我们有什么能做的。”

“要知道,每一个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规矩。也就是说,出了这个环境,你就可以不必遵守这个规矩了。“

“孩子可以在小学逐渐适应生硬一些的规矩,但是放学回家你一定要给他更为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

“孩子们的适应力都有弹性,他完全可以做到在学校守规矩,在家里自由探讨民主发言。这并不会伤害孩子的创造力的。”

“我有一个老朋友是当年赴美留学的中科院的博士。他的孩子是在90年代的小学度过的,那个时代的小学,更有一些不近人情的规定。但是他在家里设置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孩子的创造力没有被毁坏,长大也有了非凡的成就。”

我们都点了点头:看来,不要把幼小衔接看成是孩子自由天性的终结者!

你应该教会孩子去适应不同环境的不同规则,这样孩子可以顺利完成学校的任务,他的独特性和探索天性也能得到发挥。

总之,不要低估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规则适应能力,也要让他保留独特的自己,因为这是他生而为人,最独特的印记!

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一个真实妈妈的育儿分享。毛豆妈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专注于0-6岁的育儿心理和性格培养。长按二维码关注,你可以看到更多好文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