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幼儿园小班和托班咬人和挠人的现象比较多?

作者:中幼网 10-12阅读:3058次

最近有一位孩子的妈妈问我,孩子的幼儿园有几个小朋友特别爱抓人咬人,自己的孩子被一个小朋友咬过两次,问我是不是自己孩子太懦弱了,才被人欺负。

我问她,孩子在幼儿园上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妈妈说9月份刚上的小班,还没完全适应过来,就被小朋友咬了,更不愿去幼儿园了。想先不送孩子去了,或者找找园长换个班。

我说,一定要继续送孩子上幼儿园,千万不要去找园长换班,这种现象在小班比较正常,别把事情闹大。

这位妈妈听我这么说,急了:“难不成我还让孩子在这班被咬啊?”

我说,你先别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被咬。

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从不会动手打人,一定是那个孩子的错。”接着给我发过来一张孩子的照片。

确实,一看就是粉嫩嫩、肉嘟嘟的可爱女孩,挺招人喜欢。凭着二十几年的教育经验,我马上明白这孩子为什么会两次被咬。

我问:“是不是咬人的那个小孩天天黏你家孩子?”

妈妈说:“对,坐座位要在我家孩子旁边,玩玩具也要拉着我家孩子一起。一开始还相安无事,有一天,那孩子突然就咬了我家孩子的胳膊,从那儿以后,我家孩子看见他就躲。”

我说:“对方肯定是一个开朗又调皮的小男孩,你孩子躲着他应该也没用。”

妈妈说:“真的,那孩子特讨厌,躲也躲不开,还是天天往我家孩子身边凑,不理他也不行,一会儿忽然间两只手挤我家孩子的脸,一会儿拉我家孩子的辫子,第二次,就是因为他挤我家孩子的脸,我家孩子伸手挠他,就又被咬了,这么小就这样的流氓作派,长大了准没好。”

女孩妈妈义愤填膺,仿佛看透了咬人男孩的未来。

在幼儿园小班和托班,孩子咬人和挠人的现象经常发生,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进入中班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减少,到了大班基本没有了。这是因为:

  • 咬和挠是人类最原始的防御行为。孩子刚从家庭步入幼儿园,开始了与一群同龄伙伴的群体生活,本身就有焦虑情绪,有的孩子通过攻击同伴、老师或父母发泄这种情绪。

  • 3岁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有欠缺,与人交往时不知如何表达。上述案例中,通过与女孩妈妈的交谈,得知小男孩第一次咬人是因为喜欢小女孩,但不知怎么说,只好用肢体语言,但小女孩不理解,后来因反感而挠他,结果又招来了小男孩第二次咬。如果小男孩会表达,他就会说:”***,你真漂亮,我可喜欢你了,我想和你一起玩。“

  • 有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产生误解,比如有的爸爸妈妈亲孩子的方式不是亲亲脸蛋,也不是抱一抱,而是猛地咬一口孩子的小手、小脚或者小胳膊,这很容易让孩子模仿,甚至认为表达喜欢的方式就是这样,从而对他人也这样表达。

  • 当孩子第一次咬家长时,家长没有正确处理。一般情况下,孩子咬了大人,大人有可能反应过度,大叫一声后轻描淡写的说孩子几句,孩子一看咬人可以控制大人,而且自己也没什么危险,下次还尝试着咬;还有一种可能的反应是孩子咬我一口,我咬孩子一口,变成和孩子的一种游戏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咬人很好玩。

  • 家长经常对孩子使用暴力,孩子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以上都会让孩子产生咬人和挠人的行为。如果自己的孩子爱挠人爱咬人怎么办?

首先教学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想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别人不同意再去找其他小伙伴,;想玩别的人玩具,要和人家商量,不能拿来就用;喜欢别的小朋友要用拉拉手、抱一抱、亲亲脸蛋的方法。其次,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咬了自己,要严厉地告诉他你的真实感受,让他记住,爱挠人爱咬人的孩子别人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下次不能再这样。再次,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也尽量不要用咬的方式。最后,不要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长。

那么,案例中的妈妈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保护了孩子又不至于把事情闹大呢?

第一,告诉孩子,咬人的小朋友是喜欢她,不是故意伤害她,让孩子不要对他有敌意。

第二,孩子两次被同一男孩咬,老师肯定也会很上心,一定会想办法暂时把两个孩子分开,更专业的老师会教给两个孩子交往的技巧。但是妈妈要知道,小孩子之间是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前一分钟分开了,说不定下一分钟又玩到了一起,如果孩子又玩到了一起,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害怕孩子会被再次伤害。

第三,多与老师交流,了解两个孩子的交往表现,如果男孩仍然在交往中有咬人行为,可提醒老师与男孩家长一起座谈一下,共同帮助男孩改正。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当两个孩子成为真正的好朋友时,相信案例中的妈妈会感受到花开的幸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自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