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兴趣班,看这一篇文章就够“痛”了

作者:互联网 03-13阅读:299次

导言:面对孩子的兴趣班,很多家长苦不堪言,孩子坚持不下去了,到底是该放弃还是该坚持呢?

作者:赵欣

我们以三个男孩的真实故事为例,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吧:

关于孩子的兴趣班,看这一篇文章就够“痛”了

男孩小A,马上就4岁了,妈妈听说围棋课开发智力,动了念头让孩子上围棋课。先是买了一副围棋让爸爸在家里一起培养兴趣,然后是精挑细选围棋老师,试听了三次课之后,妈妈终于忐忑地给孩子报了名。

最开始跟的还不错,每次课前都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孩子举手到黑板上走棋,其实对每个孩子而言都不太容易,但只有小A,走的棋都是错的,老师纠正了几句,从那之后,小A就不再主动举手了,再后来,妈妈就注意到再叫小A去上围棋课,就有点困难了。

因为整个过程妈妈都有陪同,经过分析,妈妈认为小A在围棋课上出现了畏难情绪,她认为这个阶段保持孩子的自信心和内驱力更重要,就果断把课停了。

男孩小B,同样是围棋课,妈妈带着报名之后,就一直没管过,只负责接送和看看比赛成绩,其他的完全顾不上,学了一年之后一次围棋比赛,孩子输的很惨,但这次比赛反而成了激发小B想把围棋学好的动力。

从那之后,小B每次上完围棋课回来都会主动复盘,在电脑上将当天老师教的内容再走一遍,这样过了大半年,小B的进步很明显,在班里围棋比赛中,从偶尔赢,到后来的经常赢。

而这个过程,小B的妈妈都没有参与,她觉得孩子的水平已经超过自己,完全帮不上忙,而孩子,看起来也不需要妈妈的帮忙。

男孩小C,7岁的时候参加全国围棋比赛得到冠军,父母离异之后,他跟着妈妈,妈妈在围棋上对小C寄予了非常高的厚望,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当着围棋教练的面去指责他,有时候连围棋教练都看不下去了。

小C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度过,顺便跟爸爸切磋棋技,每次从爸爸那儿回来,小C兴奋地跟妈妈说起跟爸爸下棋的细节,都会被妈妈泼一盆冷水,妈妈会很紧张地问小C是不是后悔跟了妈妈,一定要好好练习别被爸爸看扁之类的话,这让小C非常痛苦和纠结,一边很珍惜跟爸爸相处的时光,一边又担心跟爸爸走的太近会让妈妈不开心,久而久之,就对妈妈产生了逆反的情绪。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小C从9岁开始彻底跟妈妈对着干,亲子关系急剧下滑,围棋上的表现也越来越不稳定,13岁的时候,孩子再也听不进去妈妈任何一句话,放弃了围棋,也放弃了学习。

关于孩子的兴趣班,看这一篇文章就够“痛”了

从这三个男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启发:

第一:关于兴趣班,父母的合理期待很重要。

你是想给孩子报围棋班开发智力,报钢琴课陶冶情操,报舞蹈班提升气质,还是想让孩子走专业的路线?而后者,是需要天赋的。如果孩子有这个天赋,难免会在课业越来越难的时候出现挫败,那么家长的坚持就变的极其重要。如果孩子本就没这方面天赋,只是兴趣班,那就不要把成绩看的太重要,别给孩子太大压力,让孩子当个真正的“兴趣”来培养,也许孩子会更加主动,更容易坚持。

与此同时,我见过非常多有天赋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过度施压,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每个比赛都不乏天赋异禀的孩子,父母需要保持自己平常心——孩子就是孩子,他需要玩耍需要放松。如果因为孩子有天赋就去逼迫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反而是害了孩子。

第二:这是孩子的兴趣班,不是你的。

兴趣班,说到底,应该是孩子的兴趣,不是家长的。很多家长给孩子选兴趣班的标准,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钢琴考级了,别人家的孩子都能欣赏梵高了,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家长需要做的是,放弃攀比的心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放弃将自己的梦想移植到孩子身上的执念,你想学画画就自己去学,别因为自己小时候没机会就希望孩子弥补自己的遗憾,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不要让孩子长大以后,还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第三: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是不同的,培养自信和保护内驱力更重要。

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有的孩子遇挫愈勇,有的孩子则需要大人的帮助。最了解孩子的那个人应该是家长,你需要花时间观察和了解你的孩子,到底属于哪一种?如果孩子自主性很强,家长需要给予更多自由生长的空间,放手就是一种信任。

如果孩子出现了畏难情绪,需要更多的鼓励,家长就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孩子适时的鼓励:

比如看到孩子主动练习的时候,给一个描述式鼓励:我注意到你今天主动练习了老师教给你的走棋方法,这就叫积极主动。比如孩子在棋技上取得一个小突破的时候,给一个启发式鼓励:你感觉怎么样?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些点滴的鼓励会成为种在孩子心里的一颗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刻,给孩子力量。

请记住: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千万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评判标准,一不小心就会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

关于孩子的兴趣班,看这一篇文章就够“痛”了

第四:不要让孩子成为你情绪的出口

最后这条,并不仅仅体现在兴趣班上,成人世界里有太多复杂的故事,父母离异、家庭变故,都不要让孩子来承担后果,更不要让孩子成为你情绪和压力的出口,经历了离异之痛的男孩小C的妈妈,显然是把失婚的痛苦和对爸爸的抱怨都无形中迁移到了孩子上,痛失了亲子关系,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为人父母,我们没有经过培训就匆匆上岗,很多事情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无论如何请记住:教育是需要走心的,我们需要放低自己的姿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面对兴趣班以及各种教育的问题,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作者赵欣Ella:3岁男孩的妈妈,坐标青岛,科恩亲授游戏力讲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头条号签约作者。

品读“亲子沟通如何说”头条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一起探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