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课本治愈了我,育儿焦虑不翼而飞

作者:互联网 03-16阅读:2107次

导言:他们饱读经典,深谙人性,以简单纯净的笔触,将家国情怀、自然风物、人生况味、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在孩子幼小心灵。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春节期间到一位文友大兄家小聚。在典雅拙朴的书房,我被一套《老课本,新阅读》深深吸引,入迷到嫂嫂连声呼唤就餐,都听不到了。

民国老课本治愈了我,育儿焦虑不翼而飞

这是一套经过整理后的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经有心人长期搜集,精心整理后出的一套收藏型的稚子必读书籍。“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于沧桑百年后愈见纯真”。读来犹如与智者促膝,与稚子嬉戏,仿佛在森林氧吧般神清气爽,心中的躁郁焦虑不翼而飞。

这是一种久违了的安详质朴熨帖,与当今孩子课本的华美冰冷和功利浮躁,形成了鲜明对照。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发出过天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除了教育体制,教师队伍的问题,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材出了问题。

  1. 时代色彩过于浓厚。建国以来的学生课本经历过无数次增补删减,但始终跟时代太紧,几乎等于缩小板的成人教材。近几年,随着编辑者国际视野的扩展,课本中的智慧小孩,中国孩子越来越少,金发儿童越来越多,民族文化自信成为稀缺。

  2. 成人视角。按照社会发展对成人的要求,对孩子们进行教化,培养出跨国公司需要的的白领。一个清华学霸在演讲之前,曾悄悄咨询一个很欣赏他的评委老师,内容是关于自己毕业后从事什么行业的问题。清华何时成了职业技校了?说好的情怀眼界,大人物摇篮呢?

  3. 教材成了应试机器养成程序。小编曾多次到中小学课堂听课。当听到优美的名篇名著,被老师肢解成“段落”,“中心”,“常见题型”等应试技巧,而不能完整诵读欣赏时,内心一片悲凉。孩子从小就只有升学一个目的,天真美好的童年生活变成单一的作业和应考,于是就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废物和白眼狼。

在浮躁功利风气下,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看不透,走不进,管不了。家长变得越发困惑焦虑。

当我被眼前的《老课本,新阅读》吸引住那一刻,我确信,我找到了培养国民好孩子的圣经,一剂治愈家长焦虑的良药。

  • 贴近生活,还原人间烟火中孩子应有的样子。

民国老课本治愈了我,育儿焦虑不翼而飞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生动鲜活的场面,寥寥几笔白描出来,简洁洗练。在母亲角色被外卖和淘宝分割殆尽的今天,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意境多么鲜活灵动,孩子对母亲的感恩和敬重会被刻进脑海,融进血液。

  • 孩童视角,在日常点滴中明白责任与担当。

《清明节》原文:“清明节这一天,父亲带我去上坟,到了祖父祖母的坟前,父亲行礼,我也行礼。”家庭文化教化由父亲的亲自带领传承下来。

《路旁有果树》原文:“路旁有果树。兄弟二人过之。弟欲采树上之果,兄曰:‘不可,果树有主人,不可妄取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没有起承转合繁文缛节,平白明净,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 大儒倾心,星光闪耀。蔡元培,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等都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艺术大家。他们饱读经典,深谙人性,以简单纯净的笔触,将家国情怀,自然风物,人生况味,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在孩子幼小心灵。

  • 安静平和,清新隽永。最近《舌尖上的中国3》受到热捧。为什么人们对《舌尖》上宣扬的烟熏火燎,蒸煮熬炖的傻大笨粗的生活方式津津乐道呢?无非是,生活在水泥森林高压力下的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安宁自在的无限向往。《老课本,新阅读》里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男耕女织,父慈子孝,祥和美好的小农经济美好画卷。读来让人感到久违了的踏实亲切。

  • 切口小,格局大。

看似儿童生活的平凡琐细,实则蕴藏着恢弘的格局和深远的教益。

“开学了,我们选举班长。谁得的票最多,谁就当选。”

司空见惯的班级活动,透露出民主,平等的世界视野;

民国老课本治愈了我,育儿焦虑不翼而飞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也。”

动作,行为,情绪,对话,情节曲折,字画皆优,教益跃然纸上。我想,那些贪官们要是小时读过这篇课文,心理早就刻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教训,掌了权就不会那么贪了吧?

当我们为孩子不听话着急,为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焦虑,

别急,读读《老课本,新阅读》吧,你会感到清风拂面,焦躁顿消;

让孩子读读《老课本,新阅读》吧,在简洁明快的童心童趣中,

对孩子进行人格构建,性格塑造;

亲子共读《老课本,新阅读》吧,

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但可以在老课本里,做一回“民国的孩子”。

(扩展连接为民国老课本的新版)

作者:教育达人,头条签约作者

品读“亲子沟通头条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一起探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