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胡玮炜、韩寒:我们的孩子要和同龄人比较吗?

作者:互联网 04-09阅读:5894次

王兴、胡玮炜、韩寒:我们的孩子要和同龄人比较吗?

胡玮炜的十五亿,会让很多同龄人感到绝望了吗?

写这篇文章,自然是因为清明的时候,先是看到美团收购摩拜的消息。

因为摩拜的创始人是当过记者的胡玮炜,作为媒体同行,我自然会关注多一些。我和三川聊起这个新闻,想起一位朋友在一年前说的话,“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路径设计,资本方的力量会决定它的未来,上市还是收购。”

王兴、胡玮炜、韩寒:我们的孩子要和同龄人比较吗?

而我则在感慨这一段时间以来,美团的新动作,开启了出行与滴滴的竞争,以及收购了膜拜,干脆利落,大刀阔斧。在美团刚刚上线不久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约王兴聊天,那个时候我刚刚来北京,为了让我多认识几个朋友,他让我一起去作陪。于是,在海淀花园桥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我们三个人聊了一下午。

和王兴聊完,回到家里,我跟三川说,“王兴这个人,做的事情(人人,饭否,屡次创业屡败屡战),和他的人生挺有意思(他讲了同为清华毕业生的姐姐,以及后来去美国读书和退学的经历)。但和他聊天有些无聊,因为他异常冷静,干脆,把事情想得很清楚,做事情很坚决。

总的印象,就是我不知道王兴是否能够做成功,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人是很难被打败的。

王兴、胡玮炜、韩寒:我们的孩子要和同龄人比较吗?

美团这次收购摩拜,当然会有很多的评论,也自然有人会从“个人”的角度写出什么《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类狗屁不如的文章。这些文章从标题一看,就是“明知道说什么让你不舒服,就专门挑什么说”的人故意炮制的。这样的人,这样的话,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都有,一点儿也不奇怪。

后来,连一向很少发声的韩寒也看不过去了,写了一段文字来怼这篇文章,核心思想很简单:

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

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韩寒的观点,也能够看到韩寒和原作者的格局孰大孰小。

王兴、胡玮炜、韩寒:我们的孩子要和同龄人比较吗?

不过,我想,很多人看了这些之后,回到家里,会不会就此忘记了韩寒,只记住了十五亿。一边看着别人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财务自由,生着闷气,一边看着自己的孩子已经十岁了,还在那里逗猫遛狗。

于是,羞愧和愤恨之情顿时涌上心头,对儿子猛喝一声:还玩呢?!没考第一名,有什么资格玩!看看人家谁谁,家里的奖杯都放不下了,你长大了可怎么办呐!

孩子之间的比较

真的没有好处

有的只能是坏处

正如韩寒所说,大人们经过了年轻时代的奋斗,中年的成熟,跌宕起伏之后,会渐渐明白了人生。他们知道:

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

谁过的好不好,睡不睡得着,只有自己知道;

事业的成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道路不可复制;

不能从别人成功的结果,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

但是,一旦面对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往往会忘记了“人生不可比”这条朴素的道理,总想着,万一我的孩子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榜样的力量”呢,可以激励孩子就此上进呢?

于是,他们又不自觉地开始在孩子耳朵边数落那些“你看那谁谁谁……”了。

但是,我们仔细来分析下,就会发现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

比如,一位妈妈跟孩子说,“你看那个谁谁家的孩子,英语学得多好,跟外国人对话多溜啊!”

家长的想法是这样的:

孩子听到这句话之后,首先感到了羞愧,“别人和我一样大,怎么英语那么好?”

其次,反思自己,“我每天都在打游戏的时候,人家肯定是在背单词!”

再次,会激发斗志,“我一定要超过他,把英语学得更好!”

再然后,是感激父母,“父母在关键的时候,用别人来激励我,他们肯定很爱我,我很感激他们!”

再再然后,是感恩父母,“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

……

对不起,让各位家长失望了,实际上,孩子听到这句话之后,真实的反应是这样的:

首先,是对具体事情的讨厌,就是“和外国人说话有什么了不起!”

其次,会对英语产生反感,“会说几句鸟语怎么了,中国话还没说好呢!”

再次,会憎恨那个孩子,“有什么呀,到处显摆,哪天找人揍他一顿!”

再然后,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要我把英语学好了,还不是为了他自己去显摆,偏不!”

再再然后,甚至会破坏亲子关系,“我是亲生的吗?你那么喜欢别人,领家里来呀!”

……

所以,你看,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无非是想激励自己的孩子更加上进。但是,无论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等任何的学科上,这种想法都是痴心妄想、适得其反。

任何人,如果被自己的亲人拿去和别人比较,不仅不能够从善如流,去学习“别人”的优秀的地方,反而会对“别人”本来优秀的能力产生反感,甚至,会对“别人”这个具体的人,产生厌恶和憎恨。

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孩子会怀疑家长爱不爱他,家长的爱是有条件的,于是,情感上会产生缺失。

我们经常说,某个班级,有两个很优秀的学生,不是这个第一就是那个第一。某一天,其中一个转学了,另一个也丧失了斗志,成绩也差了。

我想说,这基本上是扯淡的事情。如果这个学生,因为没有了竞争对手而自我放松,那么,只能说明他本身的能力就不足。

更多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是老师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成绩好的同学,让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同学感到挫败、丧失斗志!

你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涯,是不是如此?往往是学校公布了年级排名之后,打击的往往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说学校就知道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要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特别出色的同学”可以当高考状元、考上“北清、985重点”,可以把他们的照片放在橱窗里展示就可以了。那么,他们其实在乎的是“出几个天才”,就算毁掉同年级其他孩子的自信心,也无所谓。

但是,我想跟各位家长讲,你的孩子,是唯一的。你孩子所在学校里,出多少个天才,跟你的孩子半毛钱都没有关系。

从学校角度来讲,也许“比较”才能体现竞争,才能凸显优秀。但是,作为家长,如果也想用这种方式来“激励”自己的孩子,那根本就是幻想。

怎样抵御无处不在的比较?

遵循自己的内心

而不是别人的眼光

我们都是凡人,都不是圣贤。只要有比较,就会有伤害。要么伤害到孩子,要么伤害到自己。

我抵御“比较”的方式主要有几种:

第一,我从来不问小丸子在学校里的排名。本来,学校为了每个孩子更好的发展,已经不公开公布排名了。这本来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好,每一个家庭好。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忍不住,就算自己的孩子考了99分,他还会想,“不知道考了100分的有多少”“平均分是多少,我的孩子排在哪个位置?”

所以啊,我从来不去问别人的成绩,也就免得问了之后杂念丛生。

第二,不看班级群,不进家长群。不进家长群,还好理解,为了不互相攀比、炫耀。那么,不进班级群,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呢?有可能吧,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些事情应该由孩子自己去解决为好。于是,小丸子就以家长的身份,每天查看班级群。

交饭费啦,穿校服啦,社会实践啦……都只能由她自己去查看、安排。有很多时候,她都会忘记,我们的原则是除非老师专门打电话需要处理的事情,我们都不会补救。也就是说,无论是忘带任何东西,我们作为家长,是不会再送到学校的。

第三,接送小丸子的时候,会戴着耳机站远点儿。每次去接送,尤其是接小丸子的时候,我都会“赶晚不赶早”。比如他们是3点半放学,我一般是3点20从家里开始骑车出发。这样,到达学校是3点35左右,大多数时候,刚好是放学出来大部分孩子都被早早等候的家长接走了,还剩几个学生。

于是,我也不用提前去了等放学,一去就能接上。既省了很多时间,还不用去早了,在那里听家长们互相的比较,“你的孩子上什么补习班?”“你的孩子考了多少分?”……

第四,不以成绩作为奖惩的条件。小丸子考60多分的时候,我们不会气急败坏地批评。她考98分,100分,得了奖状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欣喜若狂地奖励。

我们最看重的,是孩子是不是热爱学习,是不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我们太爱竞争了。每次看到家长扯着孩子闯红灯的时候,我就会想,牺牲了安全,甚至都关乎了生命,到底去抢什么呢?如果你害怕迟到,可不可以自己起早一点儿呢?

在教育上,我们已经习惯了“比较”,但是,这种比较所带来的竞争,其实并没有带来教育的成果。

教育上有比较,就会有资源配置,从学校、师资,到教学条件,甚至教室的座位——我们初中的时候,真的是根据成绩来排座位的。考得了,就做前排和中间,考得不好,就只能做边上和后排。你到我们的班级,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谁是“好学生”,谁是“坏学生”。

既然是有比较,就自然要淘汰。但是,被教育所淘汰的这些人,其实真正的能力并不差,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更好。

我有一个朋友,这几年也在创业做自己的事业。前一段,她跟我感慨:

你有没有发现,第一代的企业家,刘永好、王石他们,是什么赚钱做什么,饲料、地产、科技……什么符合时代的需要,他们就做什么。到了现在,则是你自己有什么样的基础,就围绕这个基础来做,然后调动资源去实现它。

我忽然有所领悟地说,这也是教育的趋势啊:

原来,我们是看什么学校有名就考什么学校,什么北大清华,211、985;什么专业好就业学什么,金融、计算机、建筑……;以后呢,就是自己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学什么专业,哪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好,就考哪个学校。学习,也应该是以我为主。

我觉得,这个道理其实挺简单的,你是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还是为了自己的内心而活。

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自己就不会因为别人赚了15亿而沮丧,也不会为了别人有3000亿的身家而妒忌;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了名校的名额逼着孩子学他不喜欢的奥数……

前几天,我回老家办事,和表哥一起喝酒聊天。他的孩子,刚上大学,并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但是自己热爱的专业。他跟孩子说“要不,送你到国外去上学?”,他的儿子表示并不想出国,他就很坦然接受了,“我觉得挺好,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选择。”

我的表哥跟我说:“中国人、外国人,现代人,古代人……在基本的人性上,其实都差不多。你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教育也好,成就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如此。”

我觉得,我的表哥活得挺通透的,他过的是他自己的人生,他的孩子过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过属于自己的人生,不是挺好的吗?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