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作者:互联网 06-20阅读:2456次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这些天带着潼潼在伦敦游学,我顺便去了这边几家非常好的私立学校参访,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和收获。

其中一所叫Falkner House的预备小学女校,在校长跟家长座谈的时候,有家长就说自己家两岁的孩子还有些害羞,总没办法去展现自己,问说要是到了学校面试的时候也这样表现会不会影响录取。

那位短发利落的女校长回答起来也十分干脆,她说孩子现在的样子并不代表两年后的样子,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时间表”,她或许只是还没有到准备好的时候而已,劝家长不需太忧心。

同时她还说,像她们这种家庭式私校,最大的优势就是会非常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个性,会跟随孩子的发展节奏来安排学习进度,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对比,确保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那一席话,当时我听到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是我的朋友米米和她5岁的儿子小淘。

“我喜欢自己玩儿呀!”

小淘是个非常典型的“慢热”娃,这曾是米米最头疼的一点。

不论是在公园还是淘气堡玩儿,只要看到小朋友走过来,小淘就马上会躲到一边儿去。如果有一大群小朋友在玩,小淘就立马切换木头人模式,在家里那份活泼机灵劲逃得无影无踪,呆呆地站在那儿四顾茫然。

每次和亲戚家的小孩一起玩,小淘都会被七嘴八舌好一番“教育”:“这么害羞,不像个男子汉”“胆子那么小,以后怎么办?”“缺乏锻炼,得往人多的地方去”……

米米听了一边尴尬地笑着,一边暗自委屈,要知道,为了改变小淘的慢热,米米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比如她在小淘6个月时就给他报了早教班,每周末雷打不动地上课;光淘气堡的年卡就办了三四家,只要有空还会去公园溜娃……

可即使这么用心,小淘的慢热依然没什么太大改善。

每次在孩子们social的场所看着呆站在那里的小淘,米米真为他捉急,总是不断催促他:“快进去玩呀,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呀!”可是米米越催促,小淘反而越恐惧。

慢慢地,小淘对上早教课、去淘气堡都产生了抵触心理,每次要出发前都找各种理由拖延时间。

米米说她曾经认真地问过小淘,为什么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淘怯怯地看着妈妈回答说:“可我喜欢自己玩呀!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孩子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直到有一天,米米无意间看到了一部叫《零零后》的纪录片,里面一个叫“一一”的小姑娘改变了她的想法。

和小淘一样,比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一也更喜欢独处,而与实际生活中不同的是,纪录片中的两个细节让米米触动很深。

一是一一对于自己性格的坦然。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和其他人玩时,一一的回答几乎和小淘一模一样,但她回答时的状态却比小淘多了一份从容和深刻。

或许正因为她能清晰感受到自己享受着独处的乐趣和自在,所以她并没有以孤独为耻,相反,她对于独处,怡然自得。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二是父母对于一一性格的态度。

由于一一的父母也都是安静型性格,面对一一他们都有更多的理解和坦然。

可有趣的是,少了父母的干预,一一反倒没有成长为一个孤僻的人,长大后的她慢慢变得爱交朋友,而安静恬然倒成了刻在她骨子里无法磨灭的独特气质。

看完后米米突然发现,和一一的父母比起来,自己的确有些过于焦虑了。

或许是因为亲戚朋友们那些“忠告”,又或许是因为外界对于内向型人格的刻板印象,让她向孩子也传递了“小淘的内向性格不好”这样的焦虑和偏见。

米米想,如果自己都认为慢热内向是需要改变的,那孩子又怎能不会心生自卑和畏惧?

这时她才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子,即使他们有着凹凸不平的表面,但折射出的光芒都同样耀眼。

作为父母,并不是要试图填平那些深浅不一的坑洼,而是应该依照不同的表面,引导这颗独一无二的星子来调整自己的姿态和角度,让他折射出的光更强更明亮。

这样的想法,终于让米米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她不再逼迫孩子到公共场所社交,开始慢慢尝试用家里这个孩子非常熟悉的环境,来为小淘创造“社交”的机会。比如有意识地邀请亲戚朋友的孩子来家里玩儿,牵着孩子的手,带他一起去看“社交”的快乐。

每次在家做聚会她都会提前好几天就跟小淘分享她的计划,告诉她要来的朋友都有谁,他们要做哪些游戏和活动,为他做一个热身和预告。等朋友们来了之后,米米也不再会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和家里来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小淘享受独处,安静的一个人玩时,她不会去打扰。

她知道,对于慢热型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而在这样轻松的环境里,小淘却开始主动关注起了其他小朋友。他看到大家都热烈地笑着、闹着,也流露出想要加入的意愿。

这时,米米一边不动声色的带着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边用眼神和动作向小淘传递出开放的姿态。最后,敏感的小淘感受到妈妈无声的鼓励,略带羞涩地放下手里的玩具,凑过来和大家玩了起来。

那一刻,米米终于明白,别人口中的建议,未必合适自己的孩子。

所有忽略孩子个性的“拔苗助长”,都只会摧毁那颗刚刚萌发的幼苗。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时刻表

很多人都说,孩子生下来仿佛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创作。

其实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一直不太赞同。

从孩子出生时起,这些软萌的人类幼崽,便因为体内那一串串基因密码,被披上了独特的性格和气质外衣

它们指导着孩子的行为,更决定并影响着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每一次试图刻意去违背孩子个性和发展规律的较量,都容易是无用功。

面对孩子,我们与其说来是掌握决定权的“书写者”,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顺着孩子天性和规律来稍加引导的“观察者”。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不仅如此,孩子们自带的“出厂设置”,也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着独特的“时间表”,也就是专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节奏。

明明七八个月的孩子大多会爬行了,但有的孩子就不愿意爬,直接过渡到了站和走;明明娃两岁多的时候都会说不少词儿了,但就有的孩子到了两岁半还迟迟只肯说单字……

可是,孩子不是火车啊,他们无法按照我们预想的精确时刻表来运行,尽管他们的发育发展有章可循,但依然存在着差异性。

正是这些差异性,让每一个孩子变得独特而唯一。有些孩子发展得很快,而有些则步伐缓慢,有些各方面发展均衡,而有些则在某方面发展突出。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育儿书里列出的发展图表,在为我们拨开迷雾的同时,又容易让我们陷入焦虑和不安。

我们因为孩子某一时段的言行举止、某一次超前的发育、某一场暗自的比较而患得患失,生怕孩子长长的一生毁于当下。

我们依照他人的经验,去规划孩子的人生,以至于变得人云亦云,在浮躁的洪流下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其实,就连我自己,也无法从这种迷茫与焦虑中完全跳脱。

潼潼刚出生那会,跟随着早教大军,我也给她早早地报了早教班,想让她早点接触更多的孩子,性格更open一些。

可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我却逐渐发现,她慢热的性格其实并不是很适合这样的授课方式。比起和老师的互动,她在与亲近的人的互动中,更能吸收到养分。

而且,比起对其它“人”的兴趣,潼潼对于小花小草小动物的兴趣显然要大得多。

所以,渐渐地我们开始翘掉早教课,让她有更多机会浸润在大自然中,蹲在地上观察蚂蚁运食,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叶子,在这看似“无用而散漫”的时光中,她却得到了更丰厚的滋养。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两岁之后,身边的朋友纷纷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绘画、英语、音乐、平衡车、跆拳道……身边有的孩子每个周末都穿梭在各大兴趣班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倒不是说我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也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挺享受上课的过程,收获了很多。只是,有了早教班的前车之鉴,因为潼潼的性格,我觉得让她过早上这么多兴趣班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也许还会因为用力过猛而适得其反,让潼潼产生压力,变得畏惧和反感。

所以,除了她挚爱的绘画报了小班课以外,她自己有兴趣我也比较看重的英语启蒙方面我给她找了机构的私教来家里“陪玩”,音乐方面就日常听歌和去现场听音乐会、看儿童剧的方式来浸润。

直到通过在幼儿园进行了近两年的学习生活,潼潼慢慢适应了“群居生活”,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开始适应集体授课的模式,我才开始带着近5岁的她去系统地试听各类课外班,看看她自己的兴趣。

分享我和潼潼的“时间表”,并不是说想让大家参考这个模式来养育孩子,只是它刚好适合了潼潼的成长节奏。

我总觉得,比起要找到几岁报什么兴趣班,几岁开始英语启蒙,几岁开始认字等问题的答案,找到自家娃的成长节奏,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时间表才是王道。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

育儿,就是找到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

前段时间,被一个叫“不要让别人带跑了你的人生节奏”的视频刷了屏。

视频里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25岁之后才获得学位依然值得骄傲;35岁未结婚但过得依然快乐也是一种美;40岁之后才买房也没什么可丢脸的。

关键是不要让任何人打扰你的人生节奏。因为并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被计算得清楚;也不是所有计算得清楚的东西都重要。

我倒觉得这个视频,用来讲育儿也很合适,我们大可不必让孩子活在他人的经验中。

让孩子依照标准来决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远没有找到孩子自己当下适合做什么来得更重要。

很多时候,过多关注标准图表或别家娃的状况,会让我们变得盲从,忘记俯下身与孩子对话,忘记走近孩子了解孩子自己的节奏。

关于育儿的种种问题,不论是情绪、心理还是语言、社交,都没有“一招鲜”的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养育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在别家孩子那里非常管用的方法,可能在自家娃身上适得其反;别家娃的“启蒙之路”,也许会成为浇灭自家娃兴趣的“毁人”之路。

所以,经验有时候可以借鉴,有时候可以用来反思,但千万不可盲目照搬,一定不要让别家娃的速度,扰乱了你家娃前进的阵脚。

《魔法岁月》这本书的结尾说:

“心理学家也无法预测孩子的未来。即便在完成了全部的测量和计算之后,他们也不知道在一个孩子身上是否有哪个特征会成为其人格结构的一部分,或者它在之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发生变化。”

正是这种变量,才让我们的孩子变得与众不同,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也正是这种变量,赋予养育以挑战和无限可能。

所以,永远也不要让“成长时间表”,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和远见。

这一两年带着孩子四处走得多了,我愈加发现:人生从来都充满无限的可能性,那些我们未知的领域,也许都将被我们拥入怀里。

忘掉标准时间表吧,别让孩子活成别人的复刻版。鼓励他们永无止尽的探索,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才是为人父母毕生的修行。

-END-

别让“别人家孩子”的速度,扰乱自己娃的成长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