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当前,不能让孩子孤军奋战!

作者: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03-13阅读:2235次

大考当前,不能让孩子孤军奋战!

本期嘉宾

杨真艳:杨真艳心理机构专职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多档节目特邀心理导师。擅长儿童心理咨询及辅导、亲子关系咨询与辅导、婚姻家庭问题咨询、成人情绪及情感类咨询及分析,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及实操经验。

开学后的摸底考试对于很多备战中考、高考的学生来说是直面中高考实战的开始,家长们更是对成绩高度关注。很多孩子成绩出来后和自己的心理预期反差很大,不理想的成绩对家长和孩子内心冲击都很大。家庭矛盾也开始升级。一次次模考已经排上日程,频繁的考试面前,孩子们该怎样面对自己成绩的波动?家长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帮助孩子?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心理教育专家杨真艳老师。

一位高三家长的苦恼

老师你好,我家孩子今年读高三,还有不到90天就要参加高考。上星期,学校进行了开学后的摸底考试,成绩特别不理想。他自己都要疯了,我也很吃惊。前段时间,孩子自己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很努力,时间利用得也很好,自己的状态也很好,甚至考试后,有几科感觉相当不错。但成绩出来却大相径庭,看到成绩的一瞬间我很难接受。说实话,我和孩子的感觉一直就不一样,我觉得他始终没有进入高三冲刺的状态,时间抓得并不紧,很多心思还放在外面的事物上,学习也没有明确的规划。我知道,这次考试成绩会让他很难受,我想和他一起分析一下他最近的状态,但我又担心自己的情绪控制不好会谈砸了。但不说又觉得他太没数。这个时候,我究竟该不该把我的难受告诉他,他的难受我该怎样面对?

家长的信念决定着孩子的状态

杨老师说,这次考试成绩不是太好的孩子,换个角度看,反倒是给他们长经验的机会。如果孩子们在这次考试里考得挺好,他会觉得我还行,可能会放松。反而是孩子们面对一些打击,他接受这些并且看到接下来要怎样安排是合理的,孩子们后边做得相对会更好。面对打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妈妈先把自己安抚好了,妈妈心里对孩子成绩很吃惊,不知道如何接受,想和孩子分析又怕情绪失控,但又不会面对自己的情绪,不知道怎么回应孩子的难受,这些处理不好,和孩子面对面一定会出问题。因为,我们人在有情绪的时候,大脑就不聪明了,想出来的办法也没有那么合理,那么实用了。

妈妈和孩子要先把情绪转化掉。妈妈一定要告诉自己:孩子平时是什么样子的,3年了我还是比较了解的,这次没有考好我得接受,既给孩子提醒也给自己提醒先去处理情绪。任何情绪“爆炸”的根源其实都指向我们内在原本没有处理好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妈妈心里会发生很多事情,勾起很多旧时的感受,很多事妈妈都没意识到的,这一刻需要全面地看一下。好多家长其实很清楚孩子一直以来的能力水平,但有一次不好,还是会马上出现如临大敌、溃不成军的感觉。那么家长担心的是什么?像这位妈妈一样,多数家长不是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对多数家长而言,如果孩子成绩一直挺好,紧张焦虑这根弦就可能不会被碰到,也不会响。这次考砸了成绩触碰到了家长那根紧张的弦了,弦响了把她惊着了,也把孩子惊着了。这种恐惧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负性的心理暗示,怕孩子的成绩从此开始一落千丈。是家长对未来的不确定产生的心理恐慌,是一种不正确的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是否有类似的感受,看看是不是真的我们害怕的事情都发生了?其实,真的没有。我们得把这个以偏概全的理念想明白,并放下来了,情绪才能稳定,家长才能把自己安抚好。

告诉孩子,并不是感受好了一切就都好了

孩子也是一样,孩子觉得这段时间很努力了,时间也利用得很好,状态也很好,整个感受上是不错的。但有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不太了解,感受和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提取的关系是有差别的,孩子不太能连上,觉得我感受好了就一切都好了,实际不是这样的。可以让孩子考核一下自己:我今天状态挺好,学了很多东西,反思一下学的这些知识都记没记住,我真的理解了没有,有没有我忽略的地方?在回顾的时候,在提取这些记忆的时候,要把我觉得我真明白了,真想起来了,我确定我全会了的区分清楚,让孩子清楚我的好感受和我记住的这些知识一定是相匹配的感受是什么样的,这样孩子才能在下一次做到更靠谱。有的时候,孩子好像感觉有,但没有留意知识是不是记扎实了,就会出现感觉很好,成绩却不理想的反差,如果孩子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反复出现这样的状况会很有挫败感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上面帮帮孩子。

面对考试不理想的结果,家长不仅要清楚自己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儿,还要清楚孩子心理难受的原因在哪里。孩子心理难受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考得怎么不好;第二种是觉得我努力了怎么还没有好效果。当然家长还会有种种疑问,比如,孩子以前都挺好的,怎么这次比别人低了好多,是人家孩子补课补得好了,还是我家孩子这段做了我不知道的事情?担忧,觉得没面子等种种的内心感受都会涌现出来,妈妈要好好看看这些情绪背后的理念跟现实是不是符合的。好多时候,现实没有家长想得那么可怕,家长要是陷在情绪里,别说帮不到孩子,还会给孩子拖后腿。像这个孩子可能会有一些没面子、失望的情绪就是需要妈妈重点关注并处理的,如果我们不能帮孩子把这些情绪处理掉,一定会影响孩子的下次考试和往下学习的劲头。

大考当前,不能让孩子孤军奋战!

每一次考试后都应该有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劲头十足地一直学到高考那一天,我们就不能用情绪说话。一定要平静地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次没考好的原因,一定要说一说。有些家长担心自己说不好会适得其反。这样的家长忽略了一点,我们要是把它藏在那里,掩盖起来,谁也不提了,它会成为孩子心中一颗惴惴不安的不定时炸弹,孩子看你也不敢提,你看他也不敢提,这个不能面对的状态对家长和孩子影响就更大了,只有说明白了,才能够轻装上阵。

就像这个妈妈,之前就有和孩子不一样的感受,因为怕打击孩子一直忍着没说。她要是有办法,和孩子早就说明白了,不会忍到今天。有些妈妈会因为这次考试成绩,把积蓄的恼火一股脑儿地甩给孩子,这个破坏性更大,如果在感受到的时候就明确说出来,妈妈就不会有今天的情绪,所以这一次家长要和孩子陈述事实:孩子你知道吗?过去一两个月里,妈妈就想跟你说这件事情,但我担心说不好会打击你,今天我把情绪调整好了放下了,咱俩要把它谈清楚。即使是高中的孩子,他也是孩子,他从来没经历过高考,也不知道怎样具体做才是真正进入到高考的状态。家长看到了就要和孩子非常具体地说:孩子你觉得你的时间安排好了吗,妈妈看到你回家的一小时都在弄手机,学习的时候手机还放在旁边,时不时会看一眼,还有上厕所带手机进去,时间要20多分钟,这些你是怎么看待的?再比如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心绪还在外面。如果心还在外面,他惦念的是哪些事情,也要和孩子具体指出来,不能笼统地说,我觉得你的心还在外边,没收回来。可以说,你们同学谁说了句什么话,你还惦记着呢,谁跟谁生气你还惦记着,老师批评谁不批评谁你还说公平不公平呢,你认为这些事情重要还是高考重要,我们要比较一下,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分心的话,是我们分不清轻重缓急。当家长把事实给孩子列举出来,孩子是能分辨清楚的,他会认真思考家长给予的建议。如果指责孩子,我之前就看你不行,之前你干什么我都没说你,孩子会觉得你是马后炮,你只在意成绩而根本不在意他的感受,这时他把对自己的不满意变成对家长的愤怒,来攻击家长,很多时候不仅家庭矛盾是这样导致,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指责还会成为孩子逃避总结自己不足的借口,错失一次让孩子在痛苦中成长的机会。

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懂得。妈妈可以表达,我知道你有多难受,因为我心里的难受我自己知道,可能你的难受比我的多得多,你自己觉得自己安排得挺好,也努力了,你的期望一定挺大的,但这个结果一下把你的期望全打碎了,妈知道这种感觉,这种难受太正常了。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表达难受。需要提醒家长的事,想让孩子释放情绪,一定要让孩子说,不要怕孩子掉眼泪,也不要怕孩子大喊几声,更不要怕孩子摔摔东西有过激的表达,这些都不怕,让孩子表达出来,他才会恢复到一个理智的状态,不然这个情绪就会拥堵在心里面,孩子就不会有清晰的思路继续学习。这里面需要说的一点是,允许孩子真实地表达情绪很重要,孩子只会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才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与压力。而孩子获得安全感最好的地方就是父母那里,妈妈稳定的情绪可以给孩子安全感。所谓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在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时是安全的,可以从困难、问题中走出来。因此,这个时候妈妈的表现真的是太重要了。

大考当前,不能让孩子孤军奋战!

懂得和体谅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杨老师说,每年中高考前发生家庭矛盾的家庭是很多的,相互不理解,彼此埋怨,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其实,家中的孩子不管中考还是高考,爸爸妈妈孩子3个人应该是一致的,合力对抗焦虑和挫折才是对彼此最好的支持。好多家庭中的妈妈还好,陪着孩子学习,可以理解孩子的一些感受,爸爸参与的相对少一些,往往更多地是看结果,而这种只看结果的方式会让孩子心理增添一些恐惧。爸爸辛苦赚钱,我补课花了很多钱,孩子会有压力感,担心没考好爸爸发脾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要能够和爸爸沟通,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尽量和爸爸解释清楚,妈妈要允许爸爸发脾气,妈妈要允许爸爸说一说责怪自己的话,让他把情绪释放在妈妈这里。妈妈如果能接下爸爸的情绪,爸爸就可能在跟孩子说话时有一些鼓励在其中,就不会全是让孩子难受害怕的情绪。但这样会给妈妈好大压力,当妈妈真的很不容易。有些妈妈可能承受不住。如果有可能,建议这样的家庭一起去找个心理老师,由心理老师做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把彼此内心想表达的感受一次讲清楚,这样孩子自己的那点力量就会都用在学习上了。

杨老师说,特别是中国人对心理学的了解不多,办法也不够多,经常会困在情绪里,然后,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等不良信念出现,不良信念后面带来的情绪,是家长很难靠自己平复下来的。在孩子中考和高考前,我们都尽量的把情绪管理好,家长情绪管理好孩子的成绩才能提上来,要不然家长真就成了拖后腿的那个人。

要学会借助外力的帮助

每周都会有几位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苦恼打电话、发微信向记者寻求帮助。但当记者向他们推介专业的心理老师来帮助他们时,大部分家长觉得,找心理老师就证明孩子有病了,他们和孩子都无法接受。家长和孩子既想解决问题,又抗拒心理老师的帮助。

杨老师说,这说明我们心理学普及不到位,如果找心理老师是有病的话,那世界上的人就没有健康的了,真正生病的人一定去医院,心理老师解决不了。心理老师是帮助孩子做什么呢?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困惑,人在任何年龄段,都会有讲不清楚,父母也帮不了的困惑和迷茫时刻,使得他困在这种感觉里出不来。就像前面的那个孩子,他觉得自己很努力了,时间用得也很好了,但为啥是这种结果?父母孩子谁也不懂,就会觉得还是没努力到位,孩子也会被困到这些自己想不明白的事物当中。这些问题是心理老师工作的范畴,心理老师会给孩子、给家长答疑解惑。

成年人第一次当爸爸妈妈都有好多想不明白的事情,也要找一些教育的书籍或是上各种公众号学学心理学,学学怎样教育孩子。其实给孩子做心理咨询,给家庭做心理辅导也是一种学习,就是学心理学的过程。让孩子透过心理学的视角,去了解我那个感觉是怎么了,我那个事情是怎么了,把这些都看清楚,孩子自然会好好成长。这就是心理学的意义。

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中考、高考前的几次模考后,都会有很多家长给孩子重新换补课老师,把学习成绩提升的宝都押在补课老师身上,哪科成绩不好换哪科的老师。杨老师说,提到补课,其实心理学和补课是差不多的,补课是补专业知识,心理学是帮孩子把心理的难受这块解释明白。

进入3月,也就进入中高考备考的频繁测试阶段。在频繁的考试中,家长的心和孩子一样,如同过山车一样。如何在3月到6月让家长和孩子的心态能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成绩提升上?

杨老师说,家长和孩子在这个时候适度的有一些紧张,有一些焦虑没问题。如果过度,一定有问题。从情绪的角度来说,如果每天都为这件事紧张,每天肌肉可能都是紧张的,孩子每天学习很累,心里还有那么多放不下,更需要在情绪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疏导。孩子和家长对很多过来人的说法特别相信,也会增加焦虑和压力。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观察者偏差,有好多人没有专业背景就透过自己的经验感受,把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出的经验当做确定的事儿传播出去,结果越传播越广,大家就真都信了,并且成为了很强的心理不良暗示,这是特别害人的,过来人的经验一定要分析着听。我们家长要能够冷静下来,好好的思索,你就能看到那些说法并不是绝对的,可能心理的干扰会减轻,和孩子说话时也会更稳一些,包括孩子的负性想法,他相信的一些不良说法,一定要帮他解释清楚。很多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就是情绪的问题。所以,最后这一段时间,看的一定是家长够不够稳定,家长够稳孩子才能安稳的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那样,中高考一定会考得理想。 本报记者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