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一到三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作者:柿子妈妈 05-31阅读:5941次

1 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幼儿无论在身体和神经发育上还是在情感和智能发育上,都有了迅速新的发展。

在孩子1~3岁的这段时间,是其计数能力,口头语言、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动作发育

表现:可以直立行走、可以自己吃饭、渴望自己动手,不想让其他人帮助、学会大哭大闹表示反抗。会自己穿衣、跟着父母学穿鞋子 、吃东西等。具备了简单的行动能力。

2、语言发育

表现:会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简单的叠声词,还会使用简单的动词。比如说吃、抱、要等。虽然发音还不是很准确,但是表达自己意愿的欲望很强。有时候表达不了,还用肢体语言辅助。

3、情感发育

表现:粘人。需要父母陪着他。这说明孩子心智正在发育。有了判断力和选择能力。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

4、智力发育

表现:能用简单的加减法。会认知一些基本原理。

在此期间,尤其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情感的需要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孩子情感需求的获得渠道主要包括父母对他无条件的爱,以及玩具、玩耍对他的愉悦。

第一点尤为重要。父母对其情感需要的满足,让正处于情感发育的小孩认定,这种爱与快乐,是正常的一种状态,而父母满足不了对小孩的情感需要,则会让小孩认定这种不满的感觉是正常的状态,会让他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离。

在孩子1到3岁的这个时期,孩子往往会表现的非常粘人。这其实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爱和依恋,是他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的这一“陪伴”需求的话,会认定“陪伴”并不是一件“日常”的事,久而久之,孩子会不这么依恋父母。在父母看来,孩子没这么粘人了,但是这是一个坏的变化,如果不及时矫正,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出现问题。

这一时期的孩子长期得不到满足,会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一个疤痕。他会认定“爱”是不好的,是痛苦的。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使用一些极端的方法试图得到满足。主要表现有对物品的依赖。比如不愿分享,得不到的东西便大哭大闹,还有把一样物品时刻带在身旁。这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父母至少应该在孩子1到3岁这段时间尽量满足其情感的需求。

不要对孩子的“粘人”感到厌烦,因为在现代生活中, 白天的时间,父母或者其中的一方往往是在工作的,所以孩子在这段时间内,是不可能与自己见面的。一下班,孩子压抑了一天的情感需求在见到你的那一刻爆发,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性。、

这时,作为父母,应该积极回应孩子表现出的爱,而不是以“上班累”或者其他借口来敷衍孩子对你的依恋。

刚下班的自己就被孩子“粘上”,其实自己也应该反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还是自己没有认真地回应,又或者是彼此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等。自我反省之后,再好好改正,进而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

具体做法主要有:在下班后放下琐事,尽量与孩子在一起,就算不沟通,也能彼此促进感情;与孩子在一起时,要满足其情感的需求,不要敷衍了事;让其独立完成一些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鼓励他多和自己以外的人交流沟通,让其对同龄社交的需求得到满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