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影响宝宝的骨骼发育有哪些?

作者:虎妈猫爸心得 06-15阅读:2100次

3~6岁的幼儿身体发育开始变得缓慢起来,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0克,身高平均每年增加5~8厘米。身体各部位比例也发生明显变化,比如头、躯干、四肢生长速度不同,下肢发育较快。幼儿骨组织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质(骨胶元)多,而无机盐(磷酸钙、碳酸钙)少,骨的这些结构特点使骨的弹性较好而坚固性较差,所以幼儿的骨不易完全折断,但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幼儿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活动范围大于成人,但关节的牢固性差,也较脆弱,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位,易受伤害。

所以家长要在平时注意幼儿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桌椅、床铺等设施要适合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

家长为了帮助幼儿纠正身体姿态将所谓的"背带"缠在身上,看似可以调整幼儿体态,其实是以限制幼儿生长为代价的。所以不能寄希望于某种产品来维护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只有平时多锻炼,多注意行、坐、卧的姿势,形成良好的习惯才是根本。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容易影响宝宝的骨骼发育呢?

1.抱姿不正确

新生宝宝在1~2个月的时候,颈肌还没有完全发育,颈部肌肉无力,若是怀抱姿势不当,就会造成宝宝脊椎的损伤,影响宝宝骨骼的发育。不少家长为了防止新生宝宝哭闹,都会选择竖着抱宝宝,但其实三个月内的宝宝若竖着抱的话,会对宝宝脊椎造成压力,出现变形。

2.鞋子不适合

在给宝宝选学步鞋的时候,尽量选择帮面较高、鞋脸比较深的鞋。建议妈妈不要给宝宝穿二手鞋,因为每个宝宝走路的着地点不同,鞋子的磨损部位也不同,穿二手鞋不仅会让宝宝走路不舒服,还会影响宝宝骨骼的发育。

3.拉着孩子走路

对于刚开始学走路的宝宝,家长如果长时间单侧向上牵领着走,宝宝不仅容易重心发生偏移,而且如果宝宝突然跌倒,还很可能会造成脱臼。

而如果家长想要促进宝宝骨骼的发育,首先要保证宝宝营养的摄入,尤其是注重钙、维生素的摄入。此外还要让宝宝多在户外活动。运动也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给骨骼组织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使骨骼生长加速,骨质致密。另外,幼儿手腕、脚踝都未发育完善,所以活动时间不能过长,强度不能太大。

4.床垫太软

这就犹如"造中国的盆景一样,那就是在植物幼嫩期通过铁丝去固定它的造型而形成的。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的脊椎像盆景一样的成长,选择一张同孩子一起成长并有支撑的小床垫,这才是解决之本。

5.的坐立姿势不正确

由于脊柱的两块椎骨之间的软骨特别发达,生理弯曲尚未固定,幼儿骨质比较柔软有弹性,很容易变形。不要让孩子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以免引起骨骼变形,走路要挺胸抬头,预防孩子形成驼背。宝宝坐下时后背会凸起小鼓包,因为这个去就诊的家长可不少,以为脊柱上长了东西,其实,这是正常的椎骨的棘突,较瘦小的孩子更易显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脊柱的发育,这些表现会慢慢消失。

6.走路过早

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没有完全钙化,包围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软骨,孩子一岁以内就学着走,由于站立不稳,就会向内或向外用力,导致两边软骨发育不平衡,时间久了,容易影响腿部骨骼发育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即常见的O型腿和X型腿)

7.早期哺乳姿势、同床睡觉

同床睡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

北京天使儿童院:留下您的生活心得,我们一起关注孩子成长,关爱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