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 孩子对大自然的体验, 不是技术能替代的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06-17阅读:1760次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百年前,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用“天下”和“第一件”表述阅读的意义与价值。那时起,读书人常以此自勉。书评君和你一样相信,阅读可以是美好的,更可以是纯粹的。

不过,被寄托个体意义和公共价值的阅读,在孩子身上是怎样的呢?就在书评君约请读者向青年作家郝景芳提问时,在“儿童教育”这一话题上,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被关注。

这里是“我有嘉宾”,每周五上午与按时你相约。现在是第3期的问答,嘉宾是青年作家郝景芳,她是中国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之一,也是新京报2016年度致敬“青年作者”,著有《流浪苍穹》《孤独深处》《去远方》《流浪玛厄斯》等作品。2016年8月,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现在的她,是有女儿的妈妈,而在工作和创作之余,也在运营一个名为“童行书院”的公益计划,关注儿童教育。

“在很小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亲子共读。”在郝景芳看来,亲子共读是要鼓励孩子表达、更深地进入阅读,与他们共同想象书里的故事。等到孩子可以自主阅读,则不要干涉他们的选择。与阅读同行的,是现实的感知与体验,有美,有大自然,而这些即便是在当下备受推崇的技术如VR或AI中都不能被替代。

新京报书评周刊“我有嘉宾”第3期

嘉宾:青年作家郝景芳

儿童阅读

“亲子共读”是最好的方法

提问(Mark):儿童在大自然中的教育能否用VR等现代科技手段来代替代?

郝景芳:我觉得不能。VR只能模拟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界的感官感受,但是实际上,人类的感官感受是非常整体的,人的所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的触觉都是汇总统合,才传入人的大脑进行认知处理,因此当我们感受到一处大自然的风吹草动、雪山阳光,我们是整个身体进行感知。VR可以在视觉上模拟一个地方(还并不太逼真),但是失去了人整个身体对自然的自由融入感,给人的身心影响力远不如自然。当然,在没有条件进行自然旅行时,VR等科技手段还是可以拓展人的眼界。

虚拟现实技术VR中的大自然想象。

提问(杨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有哪些很好的方式方法?

郝景芳:在很小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亲子共读。读书的时候可以指着书上的图画进行问答,无论是讲授知识的启发式问答,还是鼓励孩子表达观点的开放式问答,都可以让孩子更深地进入阅读,可以和孩子共同想象书里的故事,让孩子感觉书中是一个很大的充满神奇的世界,让他愿意去探险。等孩子可以自主阅读,不要干涉孩子的阅读兴趣,允许他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读物,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办法。

提问(丁多):培养1-2岁的孩子阅读和认知能力怎样做是有效果的?

郝景芳:孩子在2岁之前对父母充满依恋,因此如果能用非常温暖和爱来环绕阅读,让亲子阅读变成最美好的亲子时光,那么孩子本能会对阅读产生温情的好感。对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启蒙,最好是了解发展心理学里面对婴儿成长各阶段的发现,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最好,不要拔苗助长。促进孩子认知更好发展还是有办法的,首先可以去看“晴妈说”(我自己的公众号),其次可以多用对话问答,孩子的智力发展跟他接收到的语言刺激很有关系,而且不能是单向接收,而是对孩子发出的信号有及时反馈,这样孩子的智力发展会不断得到鼓励。

写作源泉

“万事万物都有灵感”

提问(迟鑫):您的专业和进修方向皆未选择文学或写作,但却在这方面有了自己的成就。作为一个因为爱好文学而以中文为专业的语文教师,很想跟您请教是如何处理自己的专业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的?您的灵感来自于何处?

郝景芳:我的写作一直是我的习惯。我每天的学习生活都会诞生大量想法,而写作就是把我的这些想法凝聚在纸上的过程。这个过程跟我学什么专业没有关系,而只是观察自己思绪的习惯加上越来越熟练的表达。我的灵感来自很多很多方向,包括生活中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也包括我的各种专业学习,事实上,从物理学课本和经济学理论中,我获得了不少小说灵感。当写作成为一种吃饭喝水一样的习惯,万事万物都有灵感。

《生于一九八四》

版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6月

三十年,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

提问(米扎):写作风格受谁的影响比较多呢?平时都看谁的书呀?

郝景芳:写作风格可能受《小王子》的作者圣·得克苏佩里的影响比较多,语调比较淡而舒缓。还有加缪也是这种类型。我很喜欢这两个作者。但我也很喜欢看一些语言异常浓稠有力的作者,例如福克纳,看他的小说总是觉得非常震撼。语言有奇特幽默感和想象力的作者也喜欢,比如卡尔维诺和马尔克斯。其他有一些能从细腻的字里行间透出深远情感的作者我也喜欢,比如塞林格,比如理查德·耶茨,比如保罗·奥斯特,比如科尔姆·托宾。

提问(李拓):今年以来科幻电影大爆发,您如何评价这个潮流?如果有影视公司找您的作品IP拍电影,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郝景芳: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时代趋势。中国电影近年来正在大规模拓展市场,各个类型电影都得到过追捧和一轮新的探索,轮到科幻电影的探索也是很正常的。我知道有不少有野心的导演和公司,想要率先做出中国最好的科幻电影。但是这个潮流能否凝聚成一些经典则尚未可知。我自己对此介入并不深。如果影视公司找我的作品拍电影,我最担心的事情是遇人不淑,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做这个项目。所以我一般是要确认编导或制片人才肯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