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母子分离焦虑症, 你还蒙在鼓里吗?

作者:红番茄妈妈 06-18阅读:5131次

番妈,家有一娃儿,热爱生活。

专注于,做有价值的育儿分享。

妈妈刚出门,孩子就跑出去,追着妈妈不让走

送到幼儿园门口,抓着妈妈的手不放,痛哭,不肯入学

……

……

这些现象太常见了,有个专业的词汇可以定义它:母子分离焦虑。

孩子和母亲之间存在无形的羁绊,成长是距离渐行渐远的过程。在孩子独立之前,大多数孩子会表现出对分离的恐惧。

分离不安的表现

不安和恐惧感是人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行为,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妈妈就是最亲近的人,安全感完全来自于妈妈。

随着成长,逐渐掌握很多本领,开始与妈妈有距离感,而且这种距离会越来越远,直到他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

对于母子分开,过度恐惧不安,会出现头疼、肚子疼、呕吐、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甚至长期拒绝上学或参与集体活动。

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表现

面对母子分离,不同年龄段的表现有所不同。大体以3岁为分水岭,按照3岁前和3岁后区分开来。

3岁之前

出现原因

3岁之前的孩子还不明白"妈妈离开了,但是还会回来"这个逻辑,一旦妈妈走开,就以为妈妈永久消失了,没有人爱自己了。

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后,不安的感觉会减少。

表现方式

① 喜欢抱着

喜欢让妈妈抱着,一旦放下,马上哭泣,再抱起来,马上停止哭泣。

这是因为,抱着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②哭泣

妈妈一旦走开,便哭泣或发怒。妈妈的离开,在孩子眼中解读为永远消失。

③寻找

孩子学会走路后,妈妈在视野内消失,便不顾一切的去寻找。

3岁以后

出现原因

3岁以后的孩子,出现分离不安,一般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环境包括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环境。

家庭内部关系紧张、亲人生病、有妹妹或弟弟出生。

家庭外部环境最常见的是学校方面,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间的欺凌等。

举个栗子,孩子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便对分离更加焦虑。

一般都是短期的,但也有长期害怕分离的孩子。

表现

① 日常生活

紧紧跟随在妈妈身后,不能一个人在屋子里,稍微见不到就哭、爱撒娇、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

②睡觉时

必须与父母一起睡觉,不能独自入睡、经常做恶梦、习惯开灯入睡。

③入学

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上学必须妈妈陪伴,一看不到妈妈身影,就崩溃、拒绝上学。

对于分离不安的宝宝,怎样处理?

3岁以内应对方法

①多抱

面对一放下就哭的孩子,有些人认为:"总抱着就是在惯毛病,越抱越放不下",其实,这样惩罚的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交流会出现一些障碍。

所以,多抱抱孩子,多满足他的需求吧。

②呼唤

妈妈的离开,代表永久消失,知道了这个逻辑,对症下药就容易得多了。

短时间走开时,不要拔腿说走就走,走之前要跟宝贝说"妈妈要去做✘✘去,暂时离开一下",比如去厨房后,要大声呼唤孩子"妈妈一会就过来",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同时,练习理解妈妈的语言。

③拒绝训斥

训斥,只会让本身缺乏安全感的宝贝雪上加霜。要接受他的哭闹,他的发怒。

3岁以后应对方法

①增加亲子时间

抓着孩子的小手、与孩子一起入睡、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减少孩子的不安感。

②不强迫孩子上学,允许休息

③赞扬孩子的小成功,给与他适应的过程。

比如,通过一次次尝试,一点点增加在学校的时间。

分离不安,不一定只出现在母子之间,只要孩子与内心非常依赖的人分开时,就会出现焦虑不安。

这种焦虑属于正常的成长现象,只要不是表现的时间过长、行为过度,都大可坦然接受,帮助孩子度过成长的门槛。

番妈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专注于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