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告诉过我这样一件事:
这位妈妈有个12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他们为了买一只新手表,哥哥从妈妈的钱包里面,偷偷拿了两张100元,哥哥一张100元给了妹妹,一张自己留着买手表。妈妈发现钱少了,她猜测是孩子拿的,但是她不知道谁拿了。一次晚饭的时候,妈妈对孩子们说:
“我觉得钱包里的钱好像少200块,是不是有小偷进来呢? 妈妈很担心。”哥哥低下了头,妹妹神情有点紧张,妈妈证实了钱是两个孩子偷的。妹妹胆小,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数着钱,妈妈笑了说:“妈妈好像弄错了,前几天说钱少了200元,其实是我算错了,是少了100元。”妹妹表情变得坦然了。但是哥哥还没动静,妈妈补充了一句:“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进来,我们去叫警察,你们说好不好?”妹妹瞟了瞟哥哥,哥哥神情也变得紧张了,趁妈妈做饭时,偷偷将100元放回妈妈钱包。
看着孩子们归还的钱,妈妈心里欣慰,在一次跟孩子聊天的时候说:“妈妈大头虾,100元也根本没丢,是妈妈数错了,年纪大了这脑子坏了……”哥哥与妹妹对视着笑了,从此,家里再也没有丢过钱!
我也曾见过这样一件事:
邻居家的孩子一直想要一辆遥控车,但家里不给他买。于是某一天,孩子就从玩具店偷来了一辆。正当孩子拿着遥控车跟小伙伴玩的高兴的时候,孩子的父亲当场给了一顿谩骂和狠打。“让你偷东西,以后还偷不偷!我的脸都被你丢光了!”孩子父亲一边骂着,一边抓着孩子打。
一开始,孩子还在脸红耳赤地大声哭着,小伙伴也被吓着愣愣站在一旁看着,也招来了一群人围观。没多久,孩子就没了哭声,就任由父亲打着骂着。
从那天后,我就感觉这个孩子彻底变了。看到我不会像从前一样叫声“阿姨好”了,即使我笑脸相迎,孩子都是避开我的视线或者根本无视就走过去了。原本开朗的孩子也不跟之前的小伙伴玩了,整天就是一个人呆着。看的出来,孩子跟爸爸妈妈的关系也变的冷冷淡淡了,妈妈跟他说什么,都不怎么应了。
后来,孩子跟着爸爸妈妈搬走了,但我心里却一直惦着这个孩子。
两件事情都是有关孩子偷东西,结局却大大不同。
想必,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偷东西的情况。对于孩子偷东西,很多家长都不知如何恰当的去处理。处理的方式不恰当,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和心灵,造成孩子与家长间的隔阂,甚至让孩子敌对家长,今后变本加厉地报复。
如果孩子出现偷东西的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千万不可采用“审问犯人”的方式来提问孩子,或者强逼孩子认错,建议用比较和缓的方式去“点”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明白他们犯错误了。如果粗暴地“抓犯人”,或者直接暴力“上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导致孩子不承认和敌对的行为。
二、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偷钱的原因,才能想出杜绝此项行为的方法。如果孩子是为了买某种东西而偷钱,而且比较合理,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跟妈妈说,妈妈会尽量满足。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已经有一个手表了孩子还要买手表,妈妈尽可以“借钱”给孩子,让孩子日后还,一来可以避免孩子偷钱,二来还可以养成慎重的购买习惯。
孩子总有犯错的时候,但家长应该懂得抑制住“暴力教育”,给予孩子“爱的教育”。很多事实证明,用爱感化孩子、教育孩子会更有效。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也会反馈爱给你。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和成长,也深刻影响着孩子心灵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