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试试吗?一天不对孩子说“不”!

作者:麦芽爸爸育儿笔记 06-27阅读:5234次

只要带过娃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可以脑补一下以下这些画面:

  • 孩子在公园里玩,看见了路边的小蚂蚁,趴在地上用棍子拨弄着,大人赶紧扶起,说“地上不能趴,脏!”

  • 孩子吃着饭,突然把勺子扔在了地上,大人眉头一皱“不要扔,好好吃饭!”

  • 孩子不会走,在屋里爬,突然抓起地上的东西往嘴里送,大人看到了一声大吼“不要吃,脏!”孩子一愣,吓哭了…..

此外还有玩水、开冰箱门、乱涂乱画、会走路后不听指挥跑来跑去,“不要….!不要…!!不要…!!!!”有多少情形让大人头疼呀,家长们想到这里,一定会抱怨:“孩子太不听话了,不让他做什么偏偏非要做,累死我了!”

敢试试吗?一天不对孩子说“不”!

真的是孩子不听话吗?

孩子出生后,他就是一张白纸,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要慢慢的积累,他会用他能够控制的能力去慢慢的感受和学习。刚开始是用嘴,然后用手,等会走了后到处去观察,等会说话了就开始不停的问“这是什么?为什么?”

当孩子在不断的体验、试错中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不合时宜的阻止他、打断他、代替他、否定他,孩子还能学到什么?无非是父母希望并且强制灌输给他的那些观点、知识和经验,他不再具备自我探索和认知的能力,等他大的时候我们说“这孩子一点创造力都没有”,那大人知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占了多大的原因吗?

人是自私的产物,大人的行为举止似乎更体现出了这点:
  • 孩子趴在地上玩土、看蚂蚁,大人更爱惜那身衣服,衣服比孩子更重要;

  • 孩子想自己吃饭却弄的到处都是,大人懒得收拾衣服、桌子、地板、甚至孩子,自己的轻松比孩子自我锻炼更重要;

敢试试吗?一天不对孩子说“不”!

请你回想一下,当你对孩子生气,不想让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有多少出发点是站在孩子上的?又有多少是站在你自己立场上的?

当孩子的行为非你预期的时候,该怎么做?----减少用“不”来命令他!

虽然绝大多数孩子一岁后都学会了“不”这个词,他也会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了,但是当你对他发出否定的命令的时候,他的小脑袋中却无法分析太多的语言信息,他还分辨不出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的区别,比如“不要扔勺子”,他接受的命令是“扔勺子”!因此当你想阻止他的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给出简单明确的肯定指令。

#情景一#

常见举动:吃饭时扔勺子。

常见情形:把勺子捡起来擦干净再给孩子,并告诉他“不要扔勺子”。

正确举措:不要拣扔掉的勺子,重新拿一把给他(忽视孩子扔勺子行为,避免强化他的这一举动),并且用语言指示:“勺子是用来吃饭的,你可以用勺子来盛碗里的饭菜”。

总结:不论孩子如何对待勺子,也许会扔,也许会拿勺子当笔画画,也许会用勺子不断的敲打饭碗碟,也许用勺子杵碗里的饭菜,不要简单的阻止,那样只会强化你不期望的行为,简单的告诉他勺子具体正确的用途,他一定能学会正确使用勺子的方法。

#情景二#

常见举动:爬到碗橱那里,打开橱柜门玩里面的锅碗瓢盆。

常见情形:心急火燎的阻止孩子,生怕他打碎碗碟。“哎呦我的小祖宗,你可别祸害我了,打碎了碗怎么办?”

正确举措:在一旁观察和保护孩子玩弄碗碟,也许需要你眼疾手快才能阻止他的不经意破坏行为,但是打碎一两个碗又有什么呢?孩子触摸玩耍碗碟,是因为他对这种不熟悉物品的兴趣,这时候正好让他充分了解什么是瓷、什么是玻璃。如果真的打碎了,正好让他知道“摔坏了碗是怎么一回事”,也可以让他知道,该使多大的劲可以避免打碎饭碗。

总结:孩子对不了解的物品的探索是与生俱来的,阻止只能增加他的好奇心,同时妨碍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要“疏”而不是“堵”,要陪伴而不是阻止,要静静观察而不是手把手的指导,当孩子充分了解了、知道了,自然他就会转移对这类物品的兴趣。麦芽同学在经过这种学习后,当他触碰易碎物品时,我们只要提醒“玻璃的”、“瓷的”,他就会注意和小心,或者摆摆手,意思是知道这个东西不要碰,然后就走开了。

#情景三#

常见举动:孩子进入涂鸦期,开始用笔到处乱画。

常见情形:大人看到孩子在桌上、地上、衣服上随便乱画,赶紧抱起来,“哎呀,你把我这件名牌衣服给毁了,不行,不能拿着笔乱画,把笔交出来!”

正确举措:给孩子布置好必要的涂鸦环境,然后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孩子,“画板和白纸是用来画画的,你可以在上面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总结:在合理规矩的支配下,要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探索的机会,充分给予他涂鸦的空间,但是要有必要的限制,从一开始就要告诉他,“哪里能画,哪里不能画”。

#情景四#

常见举动:孩子会走了,平路已经不是他的菜,开始迈步走向草地、斜坡、沙坑….

常见情形:大人看到这种情况,赶紧抱回来,“多脏呀,不是和你说过不能去吗?哪里不让去偏让往哪里走,这么多平路让你走也不走,老实给我在这呆着”。

正确举措:在旁边悄悄的保护孩子,让孩子充分的去踩踏沙地、斜坡、泥土、石块,并且适时的告诉他,“你走的是沙地,沙子软软的,如果脱掉鞋子,你能感受到沙子渗到你的脚趾里”;如果走斜坡,告诉孩子,“上坡的时候会比较费力,身子需要向前倾,下坡的时候会往下冲,要小心”。

总结:过度的保护其实没有任何好处,当孩子处在一个发展阶段的时候,探索和感受是必要的锻炼,常说“喜欢走斜坡的孩子才能算会走路了”,阻止了他,也阻止了他学习前进的步伐。

敢试试吗?一天不对孩子说“不”!

你可以试试看,一天不对孩子说“不”,说简单其实真的不简单,要克制自己看到孩子行为时脱口而出“不要…..”的冲动,又要想出合适的语言给予孩子必要但是简单的指导,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还是很难熟练掌握的。正确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孩子才会听、也愿意听你的,这是每个父母的必修技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