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最坑孩子的十句话, 你一定中过招!

作者:新浪网 06-27阅读:2386次

10. “怎么这么不听话?”

不“听话”有孩子的问题,不容否认。教其尊重权威也是必需。但不听话往往意味着内在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解决办法很多。我自己的经验是,让其参与目标制定,给出选择,在实施方法上给予自主权,不去“微观管理”,孩子们会更为配合。另外,上面不像话更容易引起下面不听话。权威不是威逼而成,以身作则方不怒而威。更有权势者(包括父母)给弱势者(包括子女)先做,才会有示范效应。自己玩手机,却让孩子不要玩平板电脑,则产生虚伪,虚伪生拧巴,拧巴生怨愤,怨愤生对抗。上面不做好榜样,只要求下面,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9. “你什么时候能跟人家一样?”

说一个人“跟人不一样”在集体主义文化里是批评,在个体主义文化里则是称赞。好莱坞电影里,男女恋爱中说“你和人不一样”是甜言蜜语和**必备话语,再怎么陈词滥调都有人爱听。对小孩子,美国人也成天灌输“你很特别”(You

are

special)。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利多于弊,胜过趋同这个坑娃的极端。孩子本来就不一样,其不同点可雕琢打磨,变成其杰出处。“若能出众,何必趋同?”(Why

fit in if you can stand out?)

8. “这么粗心!这样的题目都会错?”

这里有两骂,一骂粗心二骂错误。骂粗心往往是不承认学习能力问题,而将其化作态度问题。出错或许根本不是来自粗心,甚至也非愚笨所致,而是学**没有达到相应阶段,知识视野里存在盲点,等等。此时在“粗心”之类态度上做文章系缘木求鱼之举。骂错和夸错一样坑人。

另外,错误本身不是坏事,总在机械重复的人,才不会出错。为避免错误不去探险,如何开拓更大的天地?不出错或许是尝试得不勤,挖掘得不深,努力得不够。学校家庭多属安全环境,在尝试中出错并不可怕。创业者说“早点错,多点错(Fail

early. Fail often.)。若为错误而错误,固然荒谬,但若追求成功,出错时亦从容淡定,并利用错误得来的反馈来长进,则化腐朽为神奇。

7. “昨天地是他擦的。这次轮到你了。”

如果孩子说:“她(他)不动,干嘛指望我?”“为什么不让姐姐来擦桌子?”我们回答“昨天是他擦的。”是被卷进了孩子的游戏规则。他人不作为,自己就不作为,不过是相互比烂。家庭成员若好竞争,会终结为两种文化:一种是比烂文化,你不做我也不做,你懒我更懒,继而三个和尚没水吃。另一种竞争的结果是见贤思齐,你关心我比你更关心,你做事我会做得更多。这种文化导致积极向上。针对上面的争执,更好的说法是:“看我们谁为头来处理此事?”这是强调积极主动做事的人的领导力。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养缩头乌龟,一种是在培养领导素质。

6. “呀,又考一百分了,真聪明!”

我们以为这么夸是让孩子自信,但这么做代价不小,甚至得不偿失。再说自信也不是所有孩子的问题,甚至只能说是个小问题。心理学家卡罗尔·德怀克发明了“固定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

一说。她认为孩子的天赋,表扬与否也改变不了。最好不要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聪明造成了一切,否则,聪明成为聪明人的绊脚石,他一辈子都会在这上面栽跟头。这些孩子太把聪明当回事,败不起。为了避免失败,会降低任务难度,唯恐丢掉“聪明人”的桂冠。少时同学中,有人到现在还没有走出“聪明”的阴影。在微信群里,只求用小机灵和小聪明震撼他人,并不顾真相与对错。而个人努力和方法的改进,则可以通过合理赏识而改变。一句话,我们多表扬可变的因素,如努力、认真、坚毅、负责,少表扬不可变的因素,如漂亮、帅气、聪明。

5. “地刚拖,不要在上面乱跑。房间刚打扫,别又搞乱了。”

孩子可能的理解:父母是懒汉,为了自己少做事不让孩子尽兴。另外一个信息,是玩耍是恶**。这样的家庭必定是肮脏的。大人主要出发点是少做事。为了少做事,让他人缩手缩脚。干净整洁是勤快人享用的。乱了不怕,脏了不怕,养成勤快收拾**惯才好。好的家庭,会像曾国藩说的那样晨起即扫,而不是来客人的时候才去打扫。好的环境主要是给自己享用的,不是给他人看的。不如在孩子玩的时候让他们去疯,让其玩就玩个痛快,提醒他们最后收拾干净。嬉戏中设置障碍,增设边界,会让他们玩得不开心,也影响创意的发挥。

4. “你大些,让弟弟。”

孩子可能的理解是:对错和公平,不比客观上的年龄重要。年龄是不可变的,无关公平、公正。另外,这么说是偏向一方,会让另一方心生芥蒂。不如进行正面的引导:“你们两个以后会是最好的朋友,学会互相照顾。”

3. “你看隔壁人家小孩,又考100分了。”

对于小孩来说,这种攀比杀伤力极大。他们听到这话,会认为我们不能赏识他们自己,而是以人之长,比己之短。与其补短,不如扬长。多识别、描述孩子各自优点,通过言行塑造其增长优势的**惯。如果说:“他考一百分,可是你也很强啊。你这画画得很逼真,你这追求完美的态度,他人不一定有。我为你感到自豪。”对孩子的造就会更大一些。

2. “[家务]这不是你做的事,快学习去。”

这句话以及背后的教养思路,会直接导致孩子未来的不幸。孩子脑力活动过多,做家务有时候是调剂、锻炼,也是他们对家的爱护,对人的关心。如果阻挡,或是到了合适的年龄不让参与,孩子可能的理解是:家务是别人做的事。这种信息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传说中“没有家教”的孩子。他们在工作后结婚后,会成为他人累赘。做事总依赖未来的配偶等人,自己能躲则躲,一时看似讨巧,实则会把经营生活的权利拱手相让,自己坐以待毙地接受他人行动的结果,或是在牢骚满腹中恶化关系。如果这么说:“来,帮帮我,我们把音乐打开,一起来把家里打扫一下。我们需要拖地、吸地毯、擦厨房,你们愿意选哪个?”孩子会理解为:做家务是所有人的事,做家务是帮助他人。

1. “快点长大,哪天不让爸妈烦神就好了。”

这一点是中美家长“唠叨”时最大的差别。美国家长常说:“慢点慢点,你长得太快了!过几年我们就不能每天见到你了。”这让孩子感觉父母关心自己,喜欢和自己相处。中国家长有的感叹孩子长得太慢,恨不得他们马上成家立业自己抱孙子。对这话,孩子可能理解为爸妈嫌自己拖累,期盼自己早点离开。两种唠叨,一种背后的思维是视孩子为个人的祝福,一种则视自己为孩子的恩人。当然这也不只是中美两种养育文化的差别,而更多是优秀家长和平庸家长的差别,上述其他沟通方式也一样。

一家之见,不尽合理,欢迎留言讨论或补充。

顺便点个转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