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作者:互联网 11-29阅读:3989次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五千年一直保持兴盛的文明大国。在世界民族之中,提起文化积累来,中国人是绝对的、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我们人人都有“中国文化”这个大宝藏的开发权和使用权,然而,我们是做不懂宝藏价值妄自菲薄的文化矮人?还是做端着金饭碗讨饭的傻乞丐?还是做懂得发现宝藏、开发宝藏、好好使用宝藏的智慧富二代?

德国有《格林童话》,阿拉伯国家有《一千零一夜》,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却没有一本公认的中国童话集?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孩子们只认识德国的白雪公主、美国的米老鼠、日本的多啦A梦,英国的天线宝宝的情景,再这样下去,我们恐怕要失根于中国文化了。中国那么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五千年来那么多故事,为什么中国孩子没有自己的故事集、自己的童话形象?

我们应该为中国孩子出版一本中国童话集!我们应该让每个中国孩子都得到中国故事的滋养!——是的,说得很对,讲得很好,然而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

如果你来给中国孩子出版中国童话集,你会怎么做?

这是一道40年前就出现在华人世界的题目,已经解题想要解题正在解题的人,可以说是成千上万,而解这个题目解得最好、最妙,乃至解出了艺术、情怀、理想,甚至财富的,是台湾的一个出版机构,名字叫“汉声”。

中国文化是我们孩子的根,中国童话是老祖宗给我们的宝藏,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大宝藏交付给我们的孩子,但是,我认为,比交付这些宝藏更有价值的事情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发现宝藏、开发宝藏和使用宝藏。正因为此,我甚至觉得,让孩子了解汉声是如何解题的,比读解题答案集《汉声中国童话》更有价值。

今天,我想从童书出版人的角度,来解析一下汉声的解题思路,我把“如何给中国孩子编一本童话集”这个题目拆分成了四个小题目,我建议你和孩子一起来做这些题目,希望你每次要看汉声的做法之前,都停下来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解?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精装版《汉声中国童话》,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中国文化之美。

汉声解的第一个题目:

收故事

问题:什么样的故事可以叫“中国童话”?这些故事在哪里?用什么方式把这些故事收集起来?

什么叫童话?我并不想翻开词典查阅“童话”词条究竟怎么写的,我只是想:我们能够提供给孩子的,孩子喜欢看的的故事有什么,这样的故事,便可以成为童话。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民间传说,还可以是寓言故事。这也是汉声对童话的定义。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春天的故事

那么,中国童话都在哪里呢?《山海经》里有,诸子百家里有,《史记》里有,古典文学名著、诗词歌谣、神话寓言、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和传奇里都有;有的讲天文地理,有的说宗教信仰,有的谈帝王将相,有的说平民百姓,有妖魔鬼怪,也有动物花草...... 哪里都有,但哪里都不是专门为童话为孩子准备着的。

是不是有一些这样的资料集呢?是不是有一些资料也没有收集但在民间流行的故事呢?

我估计你的第一步,也会想到去文史档案馆、图书馆去查。汉声去查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些清朝末年或者民国初年各地写的有关故事的书籍,在考察之后,汉声筛选出来了一些些适合讲给孩子听的故事。

但这还不够。 又去香港三联书店采购了很多民俗协会做的一些故事集,但还是不够。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夏天的故事

汉声人还做了多年的民俗调研工作,很长时间辗转在田野间。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故事并非真正消失,只是藏匿了。比如说有的地方会在庙里举行祭典,寺庙墙壁上就画了很多忠孝节义的故事,这些画都很有艺术性。

还有一些地方,屋舍的栋梁、窗格、柱子、门板上也画有甚至刻有故事,比如《三娘教子》。即使只是一座小小的檐下斗拱,也可能画有八幅故事画,更不必说那些壁画、浮雕和诗文里藏有多少民间传奇和历史了。

此外,民间的刺绣里也藏着故事,器物的花样上也描绘着故事,各种地方戏曲演绎着民间故事,甚至,年老的捏面人手下一个个造型生动、色彩艳丽而又散发着糯米甜香的江米人,也都牵连着一则相关的人物故事。这是这套书的故事来源之一。

这时候发现,在汉声办公室所在的附近,有很多同乡会,这些同乡会带来了全国各省份的故事。“下午大概三点钟以后,我们就可以听到河南老乡练河南梆 子,浦东同乡会也会有他们上海的活动。这就触发我们一个灵感———他们唱的河南梆子里一定有很多故事,所以我们就去和他们聊天。”

后来,汉声发现同乡会的人都很会讲故事,很善于表达,所以就成立了一个项目,就是到各个同乡会,去找会说故事的人。“让他们把家乡的故事说给我们听。这样我们就又收集了一大堆故事。”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秋天的故事

后来,又有人想到老人家肯定还装着很多故事,怎么收集老人的故事呢?汉声做了两件事情:在大学生返乡的时候,让他们回去问自己家的老人,中国古老的故事有哪些;第二件是派人去老人集中的地方——养老院去收集故事。

那么,谁去收集这些故事呢?汉声的编辑人手做不了这么多事情,于是就找到了大学教授,去发动学生做这件事情。

“以台湾大学的学生为主,然后是师范大学,还有其他一些学校的学生。调研队伍中以台湾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最多,因为访问历史是他们的专长,其次是文学系的。我们把这些同学组织起来,把我们采访的经验讲给他们听,再定下采访的规则,让他们不要乱往回带资料就行了。”

然后这项工作就展开了。展开了以后,你会发现,在大街小巷,每个能够讲出故事的人面前,会有一个热情的记录人,开着录音机,摊开笔记本,刷刷刷写着,这算不算文化传承呢?台湾人可以回大陆之后,每逢假期,回大陆去采访老故事的学生都能领到汉声发的录音机,一筐一筐的录音机发出去。故事也一批批一堆堆地回来啦。这样收集来的故事,加上已有的资料,就真的是堆积如山。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冬天的故事

汉声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选择放弃:故事散落在各处,收集起来很困难,可以放弃;故事有时候在书里,有时候不在书里,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是第二个困难,可以选择放弃;故事太多,不够人手去收集,这是第三个困难——说起来每个困难都能够把人拦下来,要么出一本粗制滥造的书,要么干脆不干了!

汉声却没有这样做。就这样,参与素材调研、收集的工作人员用纸笔、录音笔、照相机等设备将发现的故事记录、誊抄下来,这些资料可以说是堆积如山。汉声的编辑就一批批地整理,一批批地筛选。

汉声有一个巨大的故事库,可以非常挑剔地选来选去,选择范围越大,选出来的故事会越好,删去内容过时的、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情节雷同的、无趣的故事,剩下的故事就可以作为汉声编辑改变童话的备选故事素材了。这便奠定了《中国童话》的文本基础。

很多人会说汉声克服了很多困难,会说坚持不易,我怎么觉得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很有乐趣?我想,如果不是那些讲故事的人眼神发亮,听故事的人如痴如醉……没有这些美妙的过程,这些好故事是不会到来的。

汉声解的第二个题目:

写故事

问题:现在堆积如山的故事收上来了,有些是书上的资料,有些是老人的口述笔录,这些故事有些太枯燥,有些太啰嗦,必须得改成长短相当、详略得当的,统一的叙述方式,那么,该如何改写?改写得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当时的编辑是怎样写这些故事的呢?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创作呢?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发生在春天的故事《灯猴的故事》《年兽来了》《傻女婿拜年》《火牛阵》等。

汉声在写作时有几个要讲究的地方,第一个是你一定要进入童书编辑的领域,你不能说我是个作家,很会写,但写的不见得是孩子喜欢的,不见得会成为童话故事的作者;然后你还要懂得儿童教育。只有懂得这两点,才能给孩子写故事。

“所以我们会给编辑做训练,会把儿童教育领域的老师请过来,请他帮我们设计课程,给编辑讲课。也会请文学作家过来,给编辑讲写作怎么起承转合,怎么让孩子听故事时感受到清晰的脉络。”汉声总策划黄永松先生说。

当时汉声的编辑是分组写作。写完以后,就把汉声所在街巷的小朋友都找来, 让编辑阿姨念给小朋友听。看小朋友喜不喜欢听,有没有什么问题。“让孩子感兴趣,其实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准。”

然后编辑们还拿回去给自己孩子讲,再做一次检验。每一个写完的故事都会经过这个流程。毕竟故事从口耳相传中来,要回到口耳相传中去。讲故事给孩子听,和让孩子自己看故事不一样。这是文字编辑大概的操作。

黄永松、姚孟嘉(汉声杂志社社长)、吴美云(汉声杂志社总编辑)等人也都把故事带回家念给自己的小孩听。他们一面念,一面观察小孩的反应,如果小孩显得不耐烦或是觉得故事太长,那就得重新改写;要是小孩子听后很兴奋,抓住书本不放,或跟大人讨论起文章的内容来,那么,这篇故事就算成功了。所以汉声中国童话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做到了口语化、读起来非常顺畅,孩子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却又不失文字的韵味。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大巨人夸父追日》《百鸟床》《五个大力士》《神奇的画笔》《稻草人借箭》等。

编辑们给孩子们讲故事,一般是挑在下午5点钟左右,那时候的天气好,小孩子心情也愉快。“一般来讲,他们回来书包一丢先去玩,滚铁环哪、打弹珠呀,不是关在家,也不是放学回家做作业的那种状态。”

所以编辑们的“试验孩子爱不爱听故事会”一般都会在这个时间段,编辑们去楼下摆个摊子,再画一些东西装饰,就像说书的摊子一样。

“今天李姐姐说故事,你们要不要听?”然后小朋友就会全部围过来。讲故事的时候小朋友会有各种问 题,编辑们一一都会给他们解答,最后孩子们还要问“下面呢?下面呢?”,然后编辑会说故事已经结束了,下回再讲吧,然后第二天这个时候他们就又过来听故事了。

说起撰写童话的语言标准,并不是像国外分级阅读那样,每页有多少词汇,适合几年级这样看上去很清晰,能量化的标准,而是模糊的,但一听就知道一定有生命力的标准——“听到故事开头的小朋友舍不得离开去玩皮球,一定要听完才罢休”——这就是汉声撰写童话的标准。

写出儿童爱看的故事,汉声的编辑是用给课后的孩子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这个过程很慢,很磨人,但也有乐趣和兴味,参加的每个人都很快乐。

我们常常想当然以为编辑童话的过程是熬夜、改写、打磨,一群男人在愁眉苦脸地揪胡子,一群女人不管家庭不顾形象在那里做女强人——然后便有了几十册的出版巨著。

真正的有意义的工作不是这样。我们要寻找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创意的做法,那会让我们的工作过程很开心,工作的结果也让人如痴如醉,快乐无比。

汉声解的第三个题目:

配插图

问题:孩子们都喜欢图画,童话集是肯定要配插图的,那么,插图的篇幅应该占多少,插图风格应该是怎么样?谁去完成?

给中国童话配插图,自然是用西洋手法是不合适的。那么,该用什么中国手法呢?带有文人水墨合适吗?太书卷气庙堂气,跟这些鲜活的民间故事有距离感,那么就采用民间的美术手法吧——是选用朱仙镇年画,杨柳青版画,还是苏州刺绣云南蜡染呢?

▲ 同样是表现海浪,画者会根据故事背景的不同将海浪描绘成不同的颜色,时而碧绿色、时而蔚蓝色。

既然故事来自于民间的各个渠道,那为什么不把插图也做成民间美术的博物馆呢?这个主意真妙,于是汉声中国童话的插图用上了中国版画、年画、彩画、壁画、漆画、剪纸、皮影、刺绣、彩塑、木雕、石刻、砖刻、晕染、拓片等美术艺术形态,精心绘制童话插图。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图一 :以传统染色剪纸风格绘成;图二:为染色剪纸;图三:为年画,中国画的一种;图四:图画以模仿染色剪纸绘成;图五:图画以模仿传统皮影戏的皮影偶风格;图六:仓颉领悟出可以用线条来勾画出各种东西的样子,进而发明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为了更精准更传神更深刻,《汉声中国童话》还从寺庙石窟、祖先宗祠,民间艺人如泥人、捏面人、吹糖人等特定场所和特定人群中,学习民族立体造型艺术,学习色彩表述艺术。边学边绘,十年努力,十年积聚,终成大器。

如此匠心独运的插图,肯定得配一个画框,这些插图的画框不是木头石头金框银框,而是成系列的排列起来特别好看的纹饰,比如敦煌壁画上各种形态的飞天,宫殿建筑的装饰上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古代帝王龙袍上的云、龙、海浪和八宝,掐丝珐琅彩独有的景泰蓝花纹……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边框一:边框为刺绣风格,图案仿自清代一品官袍。边框二:边框图饰为敦煌小佛像。边框三:为敦煌壁画的飞天设计。边框四:参考古代妇女衣服琨边的刺绣图案绘制。边框六:边框参考青花瓷样式。

每一幅插图都尽可能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每一幅插图的画框,都尽可能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视觉元素……它们复合传达出来多少中国文化密码和信息啊?!

因此,汉声专门成立了由300多名美术编辑组成的“汉声画坊”。为了使本书的插图具有民族的美术风格,他们翻出积存十多年的中国美术资料,甚至向国外美术馆调借中国美术文物的幻灯片来做参考。在形式上,年画、皮影、刺绣、剪纸、壁画、雕塑、石刻,甚或历代的美术作品,都成为“汉声画坊”活用的素材。

▲ 图一 :大图采用民间年画中“神祃”版画描绘众神图的形式。图二:大图为故事性彩画,正厅柱上写着“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的对联警句,灯笼上绘有八仙图案,而水仙花、饭春花与倒贴的“春”字,则点出时值新年,春到人间;图三:图画为版画风格。

▲ 图一:图画采用汉代武梁祠画像石的造型,并参考敦煌壁画用色。以光明炫丽的色调呈现战后胜利境况;图二:大图为故事性彩画,刻画了故事的结局。老巫婆在祭神场合因敛财诡计遭识破,一脸惊恐,构图简单扼要且不失丰富性;图三:来宝拜见王母娘娘。

▲ 图一:图画为故事性彩画。辨才和尚把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当做珍宝,不肯献出来。萧翼扮成书生,用计把它骗到了手。图二:大图为神话式彩画,不采黑线而以色线描绘,透过缤纷亮丽。仿农民画,四周植物简化且具拼布美感,构图精彩。图三:图画是传统壁画的形式,画中以晕染的彩雾,表现画纸上的白鹤幻化成为真实的鸟,一虚一实,带来马良的神奇功能:画什么都能成真。

文字部门需从大量的资料中披砂沥菁,在二三十个故事中选出一则有可能性的,经再三改写完成后,送进插画部。黄永松常会抱着一大沓厚重的画册,其中夹有许多注记纸条,以便为一则故事打草稿。因此,一张战争场面的草稿,足可以让他们忙上一个礼拜;一幅边框也往往耗用三四天的工夫才能勾绘完成。正是秉着这种编创精神,才使得《汉声中国童话》成了历久不衰的经典。

估计有很多孩子甚至是爸爸妈妈看不出这些苦心经营的讲究,那么,汉声很体贴地在每个故事旁单列了一个小小的栏目:给妈妈的话,这里面有童话故事的知识背景,有插图的艺术流派,短短一百来字,讲出了编辑过程中的巧心匠心,也让爸爸妈妈在孩子眼里成为了极其有水平的人物。

汉声的老编辑回忆说,当时就有爸爸专门打电话来说:“我们全家人都通过汉声在学中国文化,好多故事好多画都是第一次知道呢!”

汉声解的第四个题目:

故事应该如何编排?

问题:如果你收集到这么多好故事,配了这么多好插图,你会怎么样把这些故事安排到一本书里呢?

《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做法,都是简单地把故事排列起来,而《一千零一夜》则很聪明地用一个大故事把所有的故事穿了起来。《中国童话》可以用什么方法把故事巧妙穿插起来呢?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从目录的编排可以看出,每个月每天都有适合讲给孩子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想想这个童话集的使用场景。给孩子讲故事呢,很多故事都可以讲。如果说一次讲很多,又隔很久才讲一次,不如说有一个恒定的、常态的跟孩子讲故事的节奏。所以,恒定、常态的场景,就是孩子的睡前床头故事,从年头到年尾,每个晚上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你好好睡觉。这是讲故事的节奏,也锁定了童话的数目,是一年的每个晚上,所以后来《汉声中国童话》是362个故事。

而中国的很多神话传说,跟过年过节的习俗有感,那么关于年节风俗的故事,自然是放在刚好发生故事的那几天合适;有些故事跟季节有关,所以天然就应该放在那个季节里。而这些故事的发展线索,是跟农历一一对应的,所以,汉声是顺着我们农历的节气编排故事,而不是从元旦开始的新历。孩子们在听故事的过程当中,能够显著地感受得到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节律。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每个月为一本,非常方便阅读,大开本(215mm×305mm)更利于孩子观察美丽图画的细节。

《汉声中国童话》按照传统农历岁时,从大年三十开始,每天一则故事,每月一本,全套12本,共362个故事,涵盖节日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事物起源故事、科学故事等。 这套书巧妙地把中国传统智慧与中国故事结合到一起,按照传统农历岁时,从大年三十开始,每天一则故事,每月一本,全年12本共362则最地道的中国故事。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中国特有的十二生肖,中国特有的风土人情,都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 《汉声中国童话》每个月一本,每本封面上都有一朵当月的花朵。

黄先生这样形容汉声编排故事的方法:

编一本书就是在做一个作品。就像织一块布,你要先拉经线,才能坐在梭机上穿纬线,那样才叫织布。我们老同事都知道汉声的工作方法,一定是编辑体例里先有纵向的历史脉络,这就是拉经线,就是时间,那纬线就有很多种,会有很多彩线织进去,在织的过程中还会有花纹,花纹可以用丝去织,也可以用麻去织,这样呈现出来的面就很多样,整体就会很精彩。

就这样,《汉声中国童话》可以让一个“吃故事长大” 的孩子,一年365天都有故事进补,一套书可以很有节奏读一年;在这一年里,妈妈跟孩子每天会进行20分钟宝贵的关于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对话,日积月累,这些故事和图画,便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文化基因的一段段的编码。而一个孩子长大了,回忆起自己童年,他会非常轻易地想起每天仪式感一般的睡前故事,会想起妈妈读故事的温柔、幽默,这会成为一个人最温暖朴实的回忆。

同时,非常厉害的是,每个中国孩子的每一天,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专属的故事,在等着他。

汉声:手把手教孩子做好中国文化富二代

▲ 《汉声中国童话》每个月一本,每个季度一辑,每辑都有一个恰当妥帖的主题色:春绿、夏红、秋黄、冬白。

用好我们的文化财富

比拥有文化财富更重要

中国民间故事是公共财产,文化富矿,每个华人,甚至每个地球人都有取用它的权利。

台湾汉声的四个漂亮解题,结果做了这么一件惠及子孙的伟大工作——他们启用了100多名文字编辑,300多名美术编辑,走访了很多隐藏在民间的“故事大王”,查阅了众多民间故事典籍,历时5年,从堆积如山的原始素材中,整理出版了一套中国人自己的童话——《汉声中国童话》,这也成为40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出品。

《汉声中国童话》在出版之时,营销推广还未流行,仅靠口碑相传,竟然取得了极佳的销售成绩。据汉声杂志的总策划黄永松先生介绍,当时杂志社接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甚至有些小学生从第一本《一月的故事》出版之后,就开始期盼第二本、第三本……

《汉声中国童话》的忠实读者谢启大女士说,每次搬家唯一没有被清理掉的书就是这套《汉声中国童话》,这套书已经成为她家的传家宝。

几十年来,以数亿计的华人小孩,是看着这套温暖的母语大书长大的,哥哥看了给弟弟看,妈妈看了给女儿看,在每个中国人的家庭书架上,一直会用最显眼的位置放置《汉声中国童话》。

《我们台湾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曾经说过:“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家里有《汉声中国童话》的小朋友,因为这是一套非常精美也非常贵的经典童书。即使经济不宽裕,很多父母也会为了孩子教育,咬咬牙买下。”

台湾汉声不仅把《中国童话》这笔文化大财富交付到孩子们手里,他们更通过出版《中国童话》过程,教会孩子们如何使用文化财富创造文化财富。

汉声出版《中国童话》的过程,还教会了我们如何从做事的态度、做人的风度、待人接物的温度去对待我们的文化宝藏,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文化自信力不是靠简单的经济发展,不是靠山寨模仿,而是从实实在在的、快乐的、有创意的工作中得来,我认为向孩子们示范《中国童话》是怎么做出来的意义,甚至大过《中国童话》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