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流感,就能压哭多少中国家庭!

作者:两个孩子妈妈 02-06阅读:494次

因为小盆友抵抗力弱,L正在读小班的女儿没躲过这波儿病毒,先是上吐下泻,接着发高烧,到目前为止已经病了将近一个月,还没好利落。

好在有爸爸妈妈帮忙,前半月虽然大家都累,L还没崩溃,除了带孩子去医院确诊请了半天假,也没耽误工作。

元旦后的一天,她正为开年的一个重要项目忙活,突然接到爸爸的电话:“妈妈发高烧了,抓紧回来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吧。”

如果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爸爸是不会打电话来的。

到家才知道,妈妈感觉不舒服已经有两天了,为了不让女儿分心,忍着没说。发高烧那天早上,还早早起来煮了L最喜欢喝的红豆粥,烙了萝卜丝小饼,准备了两种水果。那天老两口本来打算带着孩子去医院瞧病,又怕孩子交叉感染,不得已才让女儿请假回家。

冒着被总监骂的风险,L“厚着脸皮”休了两天年假。那两天,她负责照顾妈妈,家里医院两点一线;爸爸负责照顾外孙女,虽然忙到只能叫外卖,但还能应付。

L的老公在单位负责一项很重要的项目,隔三差五出差,根本不可能请假。家里还着房贷、车贷,一家老小的主要经济重担都压在他身上,L也不想老公工作上出什么差错。所以除了偶尔微信上跟他倒倒苦水,从未指责他不顾家。

L没想到的是,自己亲奶奶会在这个时候生病,还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这意味着爸爸必须回老家尽孝,而她必须继续请假,照顾亲妈和亲闺女两个病号。

现在的私企,工作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再请假也只能是形式上的——该L完成的工作必须完成,只不过工作地点从公司变成了家里。

爸爸回老家了,妈妈退烧之后血压一直反复,女儿咳嗽没好不能送幼儿园。家里的卫生可以请钟点工打扫,饭可以请钟点工帮着做,但跑医院、给老人孩子吃药、陪孩子游戏必须亲力亲为。

每天深夜,孩子和老人睡了,她靠两杯咖啡支撑,处理白天没来得及处理的工作,几乎天天要忙到深夜两三点。

那一瞬间,几乎从来没对孩子发过火的L几近失控:“妈妈不是告诉你好好玩积木了吗?怎么那么不听话!看看你把房间搞成什么样子了!看看这一地玻璃,快点给我坐到自己小凳子上去,不许再动!”

看着面目狞狰的妈妈,女儿先是惊恐地瞪大眼睛,接着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去找姥姥。

躺着休息的妈妈听到外孙女的哭声,从次卧冲了出来,她先抱起孩子,接着开始数落亲闺女:“你有什么火冲我来啊,你吓她干啥,她才3岁,什么都不懂啊……”

当妈妈说出那句“都怪妈妈没用,这节骨眼儿生什么病”,无力感一下子把L击倒——

她36岁,母亲64,父亲67,已经到了需要她照顾的时候,她不敢生病;

每个月将近两万块的车贷房贷、几千块的教育费用,她不敢失业;

在单位,她是中层,要周旋于上司和下属之间,哪一方都不敢轻易得罪……

以前,爸爸妈妈都在,L白天在单位厮杀,晚上专业陪娃,偶尔还可以和朋友喝喝下午茶、看一场新上映的电影,不能理解那些把自己搞得灰头灰脸的女人;

而现在孩子和老人同时生病,她焦头烂额周旋于工作和家庭之间,才发现不是曾经的自己三头六臂、电力十足,而是在看似闲适的背后,是父母亲的双肩帮她承担了太多太多。

我听说过一个老人,为了给孩子在城里买学区房,让孩子在北京拥有一个家,卖掉了老家的两套大房子,来北京和儿子同住,顺便帮着照顾两个孙女。但和儿媳生活习惯差别太大,他们不愿意把这些家庭琐事告诉儿子,怕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便推脱自己嫌小辈睡得太晚,跑到五环外租了个开间。为了躲避高峰期,也为了能赶来给儿子媳妇做口热饭,每天早晨五点半就挤公交倒地铁来儿子家“上班”,晚饭后八九点再往回赶,到家往往已经是晚上十点。

他们的爱,就是这样,用尽全力,竭尽所能。

那天,跟女儿和老妈吵完架,L就去处理工作的事,晚上快十一点才到家。

担心妈妈和女儿已经睡着,她小心地开门,轻手轻脚走到女儿的卧室门前,当时妈妈正在给外孙女讲《猜猜我有多爱你》,中间祖孙俩有这样的对话——

女儿:“妈妈不爱我们了,凶完我们就走了。”

妈妈:“胡说,妈妈就是因为爱我们,才着急去忙工作。”

女儿:“她还把姥姥气哭了。”

妈妈:“每个人都会生气呀,你有时候也把我闺女气哭呢!”

女儿:“你闺女是谁啊?”

妈妈:“你妈妈就是我闺女啊,她和我吵架,我不和计较,晚上还做了她爱吃的烧茄子、白灼西蓝花和南瓜粥。”

女儿:“不计较就是爱吗?”

妈妈:“是吧?我觉得是,你乱扔东西,在墙上画画,妈妈也很少和你计较……”

站在门外的L,一下子泪流满面,她想不出因为高血压头晕的妈妈,是怎样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好那两菜一汤的。

“不计较”,简单的三个字,让她突然懂得了如何去爱孩子、爱家人、爱老人——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那些看起来岁月静好的人儿,背后一定有人承担了她的一地鸡毛。

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角落,爱和理解才是一家人一起负重前行的最美音符。

作者=闫涵

来源:闫涵妈妈(yanhanmama2016)

- END -

本文来自网络,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目的仅在于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资料,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