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作者:我是家长 02-12阅读:5725次

北大毕业的留学生王猛(化名),最近写了一封一万五千字的长信,分发给几个同学和好友。

他希望通过这封信,以自身为样板,告诫这些已经是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王猛从小成绩数一数二,是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当年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的研究生……

但这些光环背后却是另一番事实:

从小到大,他连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力都没有,所有的衣服都按照母亲的喜好来置办。

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王猛必须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式活着,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并且严厉斥责。

五六年级时,王猛不顾母亲意见,参加了奥数考试。考试结束,他发现携带的文件夹被人划坏并涂抹,满腹委屈地对着母亲诉说,而母亲的回应竟是::

“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

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决裂:拉黑父母,“他们本有很多的机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但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他们都错过了。”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父亲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两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母亲老刘说。

老两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王猛同学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在王猛的中学老师张老师看来,王猛内向,但有上进心,喜欢跟自己较劲,在班级里孤立少言“大院里,交流有缺陷,交际能力比外边要差一些。”

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母亲老刘说。

有人说:在人情味甚浓的中国,家长和孩子是不可分离的,养育儿女是为了防老,是一种投资、也是传递香火。父母强烈的控制孩子,其初衷是从内心希望孩子过得幸福。

想必,会有许多家长赞成的,但我认为,这样子家长一般都会过得很累,孩子也很累。

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说的很好: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们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说:“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

无论我们父母想要陪伴孩子整个一生,还是为他铺就完整的人生路。作为父母,其实是一次一次看到孩子成长的转折点,从在家中当父母的孩子,到学校做学生,出社会工作成为员工,后来的结婚成家,也有新的角色,孩子也当了爸爸或妈妈……

这一系列的变化,父母都只能在旁边看着他,不能替代他去完成这部分生命的成长!

用父母的爱,去帮助孩子建立起照顾他自己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孩子终将离我们而去,在新的时代继续前行。

(内容由我是家长综合整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