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撮合闹矛盾的孩子,结果孩子为什么更翻脸?

作者:颗粒成长屋 05-16阅读:5621次

导读:明明是孩子间的事情,成人为什么非得往自己身上扯呢?

Kelly原创第242篇分享

孩子一日不见好伙伴会马上向你投去泪汪汪的眼睛:“妈妈我没有好伙伴~~”,可一旦见到面就各种花样开撕:一个要把土从坑里挖出来,另一个却要把土填回去;一个从平衡木的这边上来,另一个非要从对面上来,走到中间就互相推,最频繁的还要属抢玩具:

孩子A想玩孩子B的玩具,B不给,两个孩子开战。

B的家长开始“撮合”:“你都玩这么久了,给A玩一会儿吧。”

B把玩具拽得更紧了。

B的家长继续说事实摆道理:“不要那么小气,你昨天是不是都玩A的小车了?要学会分享啊~~”

A见有人撑腰,马上使出更大的力气去抢。这下B憋得脸都红了,但就是不撒手。

  

A的家长见状出来“和稀泥”:“宝贝,抢别人东西不好啊,我们家不是也有吗?要不回去妈妈给你拿一个。”

孩子们对家长的“撮合”完全不理会,家长们无奈了,见两个孩子像海盗见到黄金一样把玩具拽来拽去,只好使出“杀手锏”:“我这里有饼干谁想吃?”

暂时的注意力转移好像让两个孩子(至少其中一个)放下争抢,但拿到饼干回过神来后两个孩子又会开抢,并且这次会比上次抢得更凶:拽着玩具在地上打滚、大叫让家长帮忙、或者干脆直接上手!最终没有抢到的那方是哭得天昏地暗,而抢到的一方也已经面红耳赤。

  

为什么我们用尽各种方法撮合,孩子们不但不“识大体”松开手,反而撕得更厉害?

在上述所有的解决方案里,家长都是用这样一个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按照社会的礼仪,要拥有好的人际关系,人必须学会谦让,这样大家才能认可你、和你愉快相处。

所以“撮合矛盾的双方各让一步”就成了家长最直接的反应。这招如果不行,那就要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来让孩子为自己“死心眼”“不礼貌”“不大度”的行为感到羞愧,从而达到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孩子如果继续打下去,双方家长此时都会感到万分尴尬 ——我们家长间都在设法营造好的人际关系,你们小朋友怎么能掉链子闹矛盾呢?!有的家长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于是抱起孩子就走,然后会莫名对孩子生出愤怒。

这种愤怒从何而来?因为孩子忤逆了家长的意愿,让家长在其他成人面前很没面子。

  

整个的事情捋直了就是这样:孩子间闹矛盾——家长觉得有义务去“撮合”从而教育孩子——孩子竟然不买账——家长因为没面子而对孩子生出愤怒。

事实证明上面的招数无效,那么怎么做才能化解孩子的矛盾呢?

很简单,弄清这事谁说了算。

两个孩子争抢玩具或因为不同的玩法而闹矛盾的背后,都是在争夺掌控权。本来两个孩子间的斗争就很激烈了,而此时如果家长又各种“撮合”,孩子就感觉到自己的控制权濒临丧失,于是两人开始一致对外——你们越要我们停下来,我们越不停,因为我们就不听你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然就是尊重孩子,把掌控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

B的家长可以说:“这是你的玩具,你可以决定借还是不借给A。抢解决不了问题,要不要告诉A等你玩够了再给他,或者给他再找个其他的玩具?”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支持他,然后提出一些建议,最后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

也许孩子就妥协了,把玩具分享出去。这样就真正实现了我们希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被尊重了,获得了内在的力量,并且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许孩子选择“我没玩够,你等会儿再玩。”我们会觉得当头一棒!我尊重了你,你怎么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呢?

这里又要说道界限。为什么明明是孩子间的事情,我们成人非得往自己身上扯呢?因为我们界限不清,我们把孩子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又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在农业社会时期,我们以家族的形式生存,家族就像一个生态网,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和家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人丢脸,整个家族都蒙羞。可是现在家庭已经由家族共享的模式简化成简单的小家庭,我们的思维也要换个维度:这是孩子自己需要处理的事情,和我无关。

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容易放下“撮合”的任务,也容易把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松绑,真正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