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男童迷烧水壶 孩子有“恋物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作者:超级育儿家 04-08阅读:5710次

近日,一则“2岁男童迷上烧水壶”的新闻,登上各大网站热搜榜。小男孩是奇怪行为,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同时也让不少当家长的网友们感到些许心疼和不安。因为不少父母都发现,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个特别的宝贝,有可能是毛绒玩具,也可能是一块小毛巾或者睡衣……

小孩子“古怪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问题呢?这些问题是如何引起又如何避免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事件回顾】厦门两岁男童迷恋烧水壶 行走坐卧吃喝拉撒不离手

睡觉时要握着水壶醒来一开口就是“壶”

家住厦门联合博学园、乳名叫臭蛋的小男孩,大眼睛、小米酒窝,非常可爱。半年前,不知何故,他就爱上了自家不锈钢电水壶。

无论走到哪里,一个小小的人儿都提着大水壶,不许别人碰触;睡觉时要把水壶带上床一起握着睡,直到确认臭蛋完全入睡了,家人才可以把水壶从他手里撤下;早上醒来,一开口就是:壶——!如果不立刻把水壶交给他,他就哭闹拒绝穿衣;吃奶时也绝不放下手中的大水壶,提着壶吸奶。

还想对大锅起念想,还好被爸妈及时劝止

臭蛋还喜欢厨房里所有的大锅:炖锅、炒锅、高压锅、紫砂锅。对一个36寸的大锅盖也很感兴趣,而不在意小碗们。家人本来想把电水壶藏起来,让他忘记可能就好了,但后来发现,臭蛋企图把一只高压锅带出门去玩。那天,他一手抓水壶,一手拖高压锅,要去上车。家人一看这架势,只好让他专宠电水壶了。臭蛋妈说,带那么多锅出门,实在太难看了,还是让他带水壶吧。本来他还想带插座,经过劝说,总算只是提着水壶了。

壶不离手的臭蛋,时不时对他的水壶“咿咿呀呀”说什么,大家也听不懂。家里买的第二个水壶,也被臭蛋看中了。现在,买的第三个水壶只能偷偷地放到楼上烧水……

【延伸阅读】孩子有“恋物癖”?真相让人心酸

他指出在孩子的早期情感发展中,孩子对养育者情感的变化过程是:绝对依赖→对养育者情感的相对依赖→自身情感趋向独立。

男孩女孩在出生几个月后,都会开始拥有自己的独特的“过渡性客体”,这个“过渡性客体”成为对父母情感依赖的替代物,起到了“情感补给站”的功能,帮助孩子逐渐向情感独立方向发展,如果“过渡顺利”,父母可以观察到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对“过渡性客体”的依赖,呈现出“此长彼消”的态势。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几乎每一个孩子,包括曾是孩子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都有一个特殊的伙伴。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这个伙伴就跳了出来。陪着孩子,给孩子妈妈般的陪伴。

而且,这个伙伴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出现。比如快睡觉的时候,孩子一定要摸着它,才能入睡。有的孩子是喜欢摸着妈妈的乳房睡觉。而有的孩子喜欢抓着妈妈的睡衣。也有的孩子是轻轻地揉着自己的睡衣摆子。方式不一样,但是背后的心理需求都是一样的。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给予恰当地呵护。

让孩子跟这个客体在一起,他与这一客体的关系是非常平静的。这个客体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它位于内心和外在的边界上。它既是梦,也是现实。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它是一个必需的对象,最后会像年老的士兵一样消逝。

一只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他有个习惯,无论是走路、吃饭、睡觉还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时,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

有小毯子陪着阿文,他心里就很安稳,也不会整天都黏着妈妈和爸爸。但是,他慢慢长大,上小学了,他仍然不能离开小毯子。

阿文的妈妈爸爸觉得要改变这样的情况,既不让阿文过分地依赖小毯子,又不能让阿文感觉失去了小毯子,怎么办呢?

终于,妈妈爸爸和阿文商量好,把小毯子剪下一块给阿文做了一块手绢,这样,阿文依然可以带着他的“小毯子”,但也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适应学校的生活了。

阿文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愿意聆听他内心的父母。

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跟他说:“你听我的,没有理由,因为我是你爸妈”。

可是现实中很多孩子却被伤害,父母还觉得是孩子不懂事。

那次是一个亲戚带着孩子在家里做客。女儿拿着自己最喜欢的小兔子玩具跟表弟分享,没想到弟弟一定要,走的时候还说要带走。当时她想女儿反正也玩了很久了,送给弟弟玩也合适,就做主送了出去。

结果那天女儿一反常态,又哭又闹。她觉得这样很出丑。把女儿关进房间,然后笑着把亲戚送走。小外甥抱着玩具开心地走了。

而那次女儿好几天都闷闷不乐,但是过了几天也没事了。

没想到后来带女儿去亲戚家做客的时候,真的把孩子的心给伤了。那天女儿在表弟的房间里看到自己的小兔子已经被分解了,破烂不堪。孩子当时没说话,只是把玩具收拾好。

这时她看到了,看着女儿小小的身躯在那微微发抖。孩子的心就这样又被伤害了一次。对弟弟来说,这可能是一只毛绒玩具兔。但是对姐姐来说,这是她亲密的伙伴,是陪伴了她人生最初几年的好伙伴。

这件事对孩子的内心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样的事件,会让孩子的情感受伤。意味着孩子的情感寄托被支离破碎,像那个破碎的玩具一样。

在这个空间里面,孩子会有自己亲密的伙伴。也许是心爱的玩具,也可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对他们来说这些可以给他们安全感,

有时候会是一个假想的对象,但是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父母要选择尊重和接纳,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顺利过渡”。

另外就是给予恰到好处地呵护,这个工作需要父母来做。

父母要培养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因为有了这个基础。

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就会有度,不会呈现出一种病态。

在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游戏互动或身体接触,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样会减轻孩子对特定物品的关注。

多鼓励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指责。

给孩子一个无条件的抱抱,而不是只有在孩子听话的时候才给予拥抱奖励。就算孩子做错了,也可以抱抱他,化解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当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爱和支持,再跟他谈谈行为,进行合适的引导,远比打骂要有效。

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一般不会对外物产生太大的依恋。一般情况,孩子的这种恋物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慢慢消失。

如果一直存在,或者愈演愈烈,那父母就要看看自己跟孩子之间是不是真正形成了亲密的依恋关系?看孩子是不是充满安全感?

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照出家庭和父母本身的问题。

(本文综合厦门晚报、养育男孩等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