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孩子不是“不会说”,开口只需家长多做这三点

作者:湖南医聊 04-25阅读:2636次

“嗯嗯”“啊啊”……宝宝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可怎么就是不说话呢?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面对这样的困惑。可这真的是宝宝“不会说话”吗?

(网络图,仅供参考)

两岁到两岁半语言表达能力正常的孩子,一是一般能说出多于五十个单字或词语;二是能说出双词的短句,例如“妈妈吃”、“去商店”等。

三是自发地问一些物件的名称,例如“这是什么?”;四是能够与大人作简单的对答;五是尝试加入唱儿歌。

(网络图,仅供参考)

然而,语言治疗师卢雅君介绍,在治疗中发现,童童从始至终只说过两个词语。一个是“摆摆”,在童童居住当地的方言里是鱼的意思;另一个是“妈妈”,在童童着急的时候才会叫出来。

除此之外,童童只发出“啊啊”、“嗯嗯”的急促声音。整个游戏过程里童童不是以语言表达来实现的互动,而是通过妈妈能读懂她内心想法的“心有灵犀”。

经详细测评,结果显示童童属于“语迟儿童”,她的语言发育远远落后于同龄孩子。

哪些情况会引发孩子“不愿意说话”?

心理治疗师杨醉文介绍,当发现孩子不会说话时,家长需要优先考虑孩子是否具有开口的愿意。通常,下面这些情况会引发孩子“不愿意说话”:

1.孩子的听力、视力发育不良。

这是家长朋友们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如果不关注孩子听力和视力的发育是否正常,忽略有些孩子存在视听障碍的可能性的话,那么教导的再多孩子也听不清、看不清,更不能指望孩子自发说出话语了。


(网络图,仅供参考)

2.孩子生活的语言环境复杂。

刚开始学习说话时,孩子对外界一切的认识和了解,都是通过家长告诉他们才获得信息的,因此,单纯的语言环境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在童童的生活环境,妈妈大部分时间对童童说的是普通话;妈妈不在家时由外婆带,外婆对童童说的却是居住当地的方言。语言环境较为复杂,难度太大,让孩子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便不想说话了。

3.孩子的需求被提前满足。

正如童童妈妈对待童童的“啊嗯”发声一样,没有耐心等待孩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而是在童童提出要求时,立马将她想要的东西送到她的手上。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明白,他们不需要开口表达也能达到目的,那为何还要说话呢?

4.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孩子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家长花费大量时间来重复同一个词、同一句话他们才能真正学会,既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也考验家长的耐性。

如果孩子没有预期中的那样学会某些词或者某些句子时,家长在教学中会体验到挫败感,同时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导致他们不敢开口说话。


(网络图,仅供参考)

家长怎样做能够增加孩子开口的意愿呢?

那么,家长怎样做能够增加孩子开口的意愿呢?杨醉文解释:

1.给孩子营造温暖、支持的环境。

家庭氛围和谐,能为孩子带来最基本的安全感。

在此基础上家长每天至少花20分钟时间与孩子单独玩耍,玩的时候放下工作、手机静音,同孩子面对面坐在地上或者小桌子旁,和孩子保持同一视线水平并且有一定视线对视交流。

这样家长既能很好的观察孩子的表现,孩子也能很快理解家长的语言,增加互动。当孩子做得好时,立马给予鼓励,加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网络图,仅供参考)

2.说孩子感兴趣的事和物。

说话不是被逼出来的,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情况下才更愿意开口。例如童童只玩钓鱼玩具时,那么童童妈妈可以说与钓鱼游戏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语言教学。

在这个游戏里,名词包含鱼、鱼竿;动词包含钓(鱼)、放(鱼)、拿(鱼竿);形容词包含大、小、红的、蓝的;数量词包含一条(鱼)、一根(鱼竿);数词包括两条(鱼)、三条(鱼)。

词组包含“给妈妈”、“钓鱼鱼”;简单句子包含“我要钓鱼”、“我喜欢钓鱼”等等。

3.对孩子说话尽量简短,并反复重复关键词。

刚开始教孩子说话时一到三个字即可,句子不要很长,尽量反复使用关键词。

例如玩积木的时候,可以说“搭积木”、“好多积木”、“拿积木”、“积木没了”等等。

给孩子下指令时,也要用词简单,易于理解。可以说“请把鞋子放到架子上”,避免说“应该把鞋子放到哪里?不要把鞋子放在走廊上”这样含糊的指令。

(编辑Anne)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卢雅君石荣

湖南医聊每日分享权威、有趣、实用、及时的健康科普资讯,让我们一起收获健康,收获幸福。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