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的父母,委屈了多少懂事孩子

作者:宝贝方舟 05-05阅读:5835次

今天看到了泰国曾拍的一则小广告:

短片中,几位妈妈在学校门口等待接自己的孩子回家。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满身泥污的脏兮兮的样子。还没等孩子说话,妈妈们纷纷对自己的孩子表示了责备。

但是当这些妈妈责备完自己的小孩,学校的电视上开始播放关于这些孩子的一段小视频。

在视频中,有位老爷爷推着满载盆栽的独轮车,在泥泞的路上摔倒了。

小朋友们路过的时候,主动过去帮助老爷爷搬盆栽,满身的泥污,也是在那个时候弄上的。

老爷爷得到帮助后,帮一边帮一个孩子擦手,一边问孩子,你妈妈会生气吗?孩子回答到:我知道她肯定会生气的,但是我会跟她实话实说的。

小视频最后给出了对孩子们的评价: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得知真相后的妈妈们,有几位开始流下眼泪。孩子们如此优秀,可是自己却上来就是一通指责,居然没有给孩子一个“实话实说”的解释机会。

短片最后告诉大家:“比起教育好一个孩子,洗去淤泥要容易得多”

当我们习惯性地以成人的思维和视觉看待孩子的行为,而且又不耐烦或不屑于听孩子把话说完,就难免会出现错怪、误解甚至伤害孩子的情形。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多点耐心给孩子,孩子会比你想象中优秀。

比起让孩子听话,听孩子把话说完,才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阳阳的爸爸端了一盘苹果,阳阳拿起一个青苹果咬了一口又放下,接着拿起另一个红的苹果咬了一口。阳阳爸爸非常生气,用手指着阳阳就吼了起来:“哪有你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呢?不甜的就不吃了吗?太浪费了!”阳阳被爸爸的训斥吓得哇哇大哭,躲在房间里不出来。

晚上,爸爸意识到自己有点太凶了,于是想跟阳阳道个歉。阳阳抽泣着说:“爸爸,其实,我是想尝一下哪个苹果甜,然后留给妈妈下班回来吃。”爸爸顿时眼里泛起了泪花......

法国教育学家帕梅拉•德鲁克曼说:

“即使孩子有不对的地方,父母也有责任倾听并且领会他们的动机。孩子有不同寻常反应时,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

家长们好像都对自己的判断很有自信,觉得一眼就能看懂孩子的想法,打断孩子说话,不听他们的倾诉,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多少次孩子跑来,“妈妈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还未等到后续,我们已经不耐烦起来:

“没什么事就快去做作业了!”

当孩子不屈不饶,想要把后续告诉我们,我们却常常因为手头上的某件事,将兴冲冲的娃“拒之门外”:

“快点做作业!妈妈还要去买东西/洗碗/收衣服呢!”

其实,当我们认真地想想,手头上的事情真的有这么紧急,紧急到需要我们无视孩子急于分享的心情吗?

在家庭教育中,倾听与尊重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比起冷冰冰的管教和冷漠的打断,认真地听孩子把话说完,更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方式。

妈妈正在做包子,3岁的婷婷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婷婷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当时忙着手中的包子,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

婷婷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看了好一阵子,婷婷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

妈妈听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象真奇特。”爸爸听了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兴,拉过女儿问:“那宝贝觉得具体要怎么做呢?”

婷婷很开心,拉着爸爸妈妈巴拉巴拉讲个不停……

但在现实生活中,宝宝的“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

“星星本来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背书吧!”

“你就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师讲的却什么也不知道。”

“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生活上照料的仅仅有条,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很少。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在孩子面前,父母只顾表达自己的要求,释放自己的权力,却很少能够闭上嘴巴,听孩子把想法和话语说完。

父母们有很多的理由来漠视孩子的诉求,诸如工作忙、没时间等等,都是借口,不知从何时起,能够静下来听完孩子说的话,已经成了现在的父母们非常稀缺的一种教养。

且不论孩子所说的话,是荒唐也好,幼稚也罢,又或者是无理取闹,都没有关系,听他们说完就好,否则,久而久之,孩子将再也难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被重视。

对孩子来说,并不利于他们平和自信个性的养成,当然,对父母就更加不利了,一点一滴地漠视孩子的诉求,很可能已经在孩子心里悄悄种下了“拉黑父母”的种子。

孩子成长路上无小事,比起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更希望父母关注他的点点滴滴。

让孩子把话说完,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要忽略他们的感受,养育孩子如同栽种花草一样,是需要时间来呵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