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孩子坚强,是父母最大的残忍

作者:青芽儿 05-07阅读:2671次


文=国馆

你不必给孩子这样或者那样的教育,人为地锻炼他这样或者那样的能力,这不是富养,这是揠苗助长。

好的教育,自然成长,就挺好。

1

15年的时候,

深圳发生了一起孩子跳楼事件。

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

早上不舒服,跟爸爸说,

他不想去上学。

爸爸觉得这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不耐烦地批评了孩子几句,

还跟孩子说,

都这么大了,该学会坚强。

孩子没说什么,

背起书包就出门了,

直接摁了20楼的电梯,

那是最顶层。没过多久,

一生巨响,孩子从20楼跳了下来,

砸在一辆车上,当场死亡。

现流行一种教育,

叫“精神富养”教育,

具体来说,就是除了给孩子富足的物质,

还要人为训练他各种各样的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时下炒得最为火热的“挫折教育”,

号称,除了要让孩子有高情商高智商,

还要有高挫折商。

殊不知,这种所谓“坚强教育”,

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年纪大小,

都要孩子坚强、忍受、成长,

家长们以为这是在爱孩子,

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2

任何人都靠不住吗?

知乎上看到一个例子,

是个女孩。

很小的时候教就被父母教育,

要独立、要坚强,

不能依靠任何人,

任何人都靠不住。

二十年的时间里,

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坚强、坚强、再坚强,

任何事情坚决不依靠任何人,

任何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做。

做饭、打扫、修门、

洗衣服、换纱窗、修电脑、

撬柜子,生病了就一个人去医院,

长智齿了就一个人去拔牙,

放假了就一个人坐火车,

想出去的时候就一个人去游行。

没有什么害怕的,

可以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夜路;

也没什么可以难做的,

可以一个人把煤气罐扛到六楼,

别人找她帮忙从不拒绝。

大学四年下来,

没谈过恋爱,

也没什么要好的朋友。

最开始觉得很好,

一天走在路上,

看到大家都成群结队、成双成对的,

走着走着,她就哭了,

这不是她想要的。

她突然发现,

她渴望被关爱、渴望被照顾、

渴望有一群朋友、渴望有一个恋人,

而且是如此强烈,

但她不知道,

自己该怎么迈开这一步。

她所谓的坚强,

其实是把自己与世界隔绝了开来。

在中国,有一种致命的挫折教育,

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

就灌输给她们一个理念:

任何人都靠不住,

你不能靠任何人,

你只能靠自己。

听起来似乎很好,

但结果却是负面大于正面,

孩子可能会很独立,

但这种独立是扭曲的、变态的,

甚至是黑暗的。

因为孩子丧失了信赖的能力。

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

他们不敢依赖任何人。

心理学作者李菊红说:

“依赖是我们内在的一种需要,

也是增进关系的一种方式。

适度的依赖,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

有利于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太过坚强的孩子,

容易丧失依赖他人的能力。

3

精神富养真的好吗?

以前中国流行一种教育,

叫穷养,尤其是男孩。

现在人们反对穷养,

认为男孩也要富养,

但怕让男孩从小生活在富足的物质中,

容易丧失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感,

于是兴起一种“精神富养”教育,

要“文明他们的体魄,

但要野蛮他们的肉体。”

要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

除了有好的身体,

还有具备各种千锤百炼的品质,

这种精神富养的本质,

其实就是以前的穷养,

无非是在物质上,更多地满足男孩。

这把他们推向了毁灭的道路。

公号作者陈妍妈妈讲过她先生的例子,

他老公出身公职家庭,

不缺吃不缺穿,

比一般家庭的经济条件都要好。

但他的父母相信男孩要穷养,

那个时候不兴精神富养,

就是单纯地穷养,

锻炼他的精神。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穷养出来的孩子,

长大后性格会更坚韧,

而且更有担当。

他先生想学画画,父母不让;

想学滑轮,父母不让;

想学计算机,父母还是不让。

甚至他想买块橡皮泥,

父母都不给买。

后来同学了给了他一块用脏了的橡皮泥,

他捏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小人,

被他爸看到了,

一巴掌就扇了过去,将小人摔在地上。

长大的结果呢?

他没有长成坚韧有担当的人,

相反,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穷爸爸”,

是心穷的那种穷。

严重到买一瓶三块钱的可乐都深感罪过,

他会把任何用钱穷满足自己欲望的事情当做一种罪恶,

需要经过内心的万分挣扎。

陈妍妈妈说道:

“过度地苛刻男孩,

盘剥他童年的快乐,

你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实际却为他烙上了一辈子都抹不去的穷酸气。”

别天真地以为,

穷养真的能培养出坚韧有担当的人,

他只会让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穷,

而且是无可救药的心穷。

穷养教育,不是坚强教育,

他真的会毁掉你的孩子。

倒推现在流行所谓的“精神富养”,

人为锤炼孩子的本性,

其实本质还是穷养,

这种富养,压根不是富养,

是揠苗助长,

是缺乏耐心、爱心、父母责任感的体现,

说得不好听,是很廉价的母爱。

——就因为她们总想着让男孩尽快成长。

4

越坚强,越脆弱

曾经有一段父女对话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得很火,

视频中,女儿五六岁的样子,

她一边哭一边对父亲说,

你有一个不好,

就是老让别人不开心,能不能改?

父亲说,不能,

因为这都是为你好,

你不能像温室里的花朵,

经不起任何风雨,

虽然你会不开心,

但我都是为你好啊。

小女孩不认同父亲的说法,

她哽咽地说:

“小孩要是老不开心,

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

那样就不能健康长大了。”

女孩说得没错,

要是老不开心,

老是需要压抑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看上去很坚强,

其实很脆弱,

也很痛苦,

更不能健康地成长。

风雨能锻炼人,

但同样能毁灭人。

不是所有温室外的花朵都能健康成长,

很可能他们还没等到花期,

就已经被摧残到彻底毁灭。

生命是需要时间的,

一夜之间不能长成大树。

坚强是个慢慢接受、慢慢成长的过程。

太早坚强的孩子,

长大可能就越脆弱。

5

情绪需要出口

见过一个很暖的例子,

一个刚入园的孩子,大概四岁。

妈妈第一次送他去幼儿园,

就在妈妈离开的那一刻,

男孩大声哭了起来,昏天黑地的那种哭。

这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出来了,

她没有要求孩子不准哭,

更没劝孩子要学会坚强之类的话。

而是紧紧把他抱在怀里,

边拍他的后背边说:

“我知道跟妈妈说再见是很难过的事,

不过你要知道妈妈下午肯定过来接你的,

在妈妈来接你之前的时间里,

我们来点有趣的事情好不好?”

老师拉着孩子进了屋内,

给了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

坐在孩子的旁边和他一起画画,

这时候孩子已经停止了哭泣。

面对孩子哭泣时,

很多父母的反应是,

不准哭,或者说这点小事,

有什么好哭的。

其实不知道,

哭是他们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他们需要理解,

需要认同,而不是一味的被要求坚强。

内心的坚强源于爱和安全感,

孩子需要的不是“你要坚强”,

而是拥抱与安全感。

所以,面对孩子的挫折和情绪时,

父母要做的是认可,

然后帮孩子疏导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

让情绪有出口,

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而不是强迫压抑。

6

生活需要依赖

认识一位很厉害的女性,

30多岁,就已经是著名国企的高管,

做过几个很有名的项目,

业内人都认识,

收入是老公十倍之多。

从小就十分优秀的那种,

名校金融专业毕业,典型的学霸,

属于那种从来不知道第二名为何物的人。

表面上看起来,精明、能干、

坚强、开朗,从来不需要任何人。

在一次执行项目时,

她意外地失手了,

焦虑、劳累、不安,

以至于最后身体垮掉,住进了医院。

朋友去看她,原来的女强人,

竟然变得如此憔悴,

朋友心疼,对她说:

“你知道吗?你也是个孩子,

你也需要被保护,

你也需要被宠爱。”

然后她就哭了。

从小她就被教育说,

不能比任何人差,

因为将来你不能依靠任何人,

任何人都靠不住,

你只有变得比任何人都强,

才能不被打败。

她真的这样做了,

不靠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甚至她的丈夫。

然而她突然发现,

这并不是她所需要的。

在内心深处,她渴望依赖,

渴望依偎在别人的怀里,

渴望发出自己的不满和控诉,

渴望能有人包容自己的瑕疵和缺陷。

海明威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如同一个海峡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真正的关系建立必须学会彼此依赖,

也只有学会真正的依赖,

你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和自信,

才会更坚强。

有学者发现,

那些最快乐、对生活满意度最高的人,

都表现出适度依赖的特点,

能在亲密与自主之间达到平衡,

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所以,别在给孩子灌输任何人都靠不住的思想了,

不要把你冰冷的人际关系传递给孩子,

给孩子依赖,让孩子学会适度依赖,

才是真正获得自信、坚强和快乐的方法。

7

孩子,你慢慢来

任何事物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轨迹,

成长需要时间,

坚强也需要过程,

太早的坚强,

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脆弱。

就像龙应台在书中写道:

“淡水的街头,

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

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

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

所以,告诉你的孩子,慢慢来!

来源: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