昀桐老师答疑——四岁的儿子最近抱着妈妈的脚亲,小鸡鸡还有反应!

作者:林巨老师谈教育和成长 06-29阅读:753次

月亮:昀桐老师,我家儿子,最近频繁出现一个问题。他一看到我的脚,就喜欢抱着,搂在怀里,有时还要亲两下。

刚开始我没注意,后来几次发现,他的“小鸡鸡”都会有反应,我觉得好尴尬。他爸爸奶奶的脚,都不喜欢。

昀桐老师:亲爱的,我读到了你的一些很微妙的心理活动。在你的这几行的字里,我读到你除了有疑惑的心情,你似乎还有一种隐约的担心在里面。

你疑惑的心情我很理解,你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你也不知道要怎么样去做,对不对?

同时我读到,其实你心里有一个担忧的潜台词:我的孩子,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呀?你的情绪,除了疑惑,似乎担心的部分占的更多。你自己感受一下,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首先,在孩子6岁之前,孩子和爸爸妈妈,和所有外在的一切,一切的互动反应,都会围绕唯一的目标服务,就是他的内在人格完善和安全感。

也就是说,哪怕我们什么都不了解,到底孩子怎么了?如果以后你遇到一些情况,你真的实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了,那么,你去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让他感受到安全感和重要感,而不去简单就行为层面去负面强化,一定是到任何时候都要贯彻的原则。

他总是这两天抱着你的脚抱在怀里,有时亲两下,对你来说,他的行为,在你眼里,似乎是一个怪异的行为,甚至你可能会担心,比如说你发现他的小鸡鸡有反应,你可能会担心孩子会不会有恋母癖,会不会与性有关?

对这个行为,你感到疑惑,当你给出了担心,就意味着不经意间,给这个行为,贴上了一个负面标签。

当我们这样去揣测的时候,实际上这件事情就已经变味儿了,已经变成了我们成人扭曲的解读。这种负面标签对孩子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孩子他现在所处的阶段,可能处于婚姻敏感期,开始知道,我将来要找一个异性结婚,他开始有这个意识,开始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一样的,甚至有的小朋友会想去尝试抱抱其他小女孩,或者想和人家拍婚纱照。

这是孩子这个阶段里非常正常的反应。儿子表现出这个情况,婚姻敏感期是其中一个可能。

还有一种可能,他只是单纯的,把这个举措当成依恋妈妈,在行为上的某个侧面的表达。

如果他是因为婚姻敏感期而表现出这样的行为,那么你也不需要担心,因为在婚姻敏感期,孩子如果表现出对异性的亲近啊,或者好奇啊,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表现得越淡定,表现得越不把这个事儿当个事儿,孩子越容易平稳地度过。

其实就是个新奇的事。时间长了,慢慢他自己觉得不新鲜了,就没意思了。但是如果爸爸妈妈表现得很紧张,那么孩子在这个时期,他就会种下一个分别心,对于异性的认知,会种下一个恐惧的心理,这对孩子是不利的。所以你也不要去负面强化这个东西。

如果是第二个可能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去反思了,在生活中,我们作为妈妈,和孩子建立心灵上的链接,是不是远远不够,所以孩子才会用一些奇特的方式来表达和妈妈想要建立心灵链接的需求。

那一定是我们给的不够。那么,我们可以做的修补方式就是,多去陪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并且在做的时候,我们的心要和孩子的心在一起,不要停留在表面的事物上。

比如你陪他踢会球,踢球的时候,你不要被踢球这件事儿带走了,你去和他的感受在一起,和他的心在一起,和他的快乐在一起。

通过加强我们对孩子心灵上的陪伴,孩子心灵上和妈妈之间的链接充足了,这种行为也会自然而然的减弱很多。

越过孩子表面的行为,我们要去看背后更深的原因。孩子的行为,在你眼中,可能是怪异的,甚至我们会担心是不正常的,我们会曲解孩子。

当我们对什么事担心的时候,一定我们是把这个事情曲解了,一定我们在把成人的曲解附加在孩子身上。那么我们的曲解,其实对孩子反而起到的是一种负面强化的作用。

因为我们曲解的时候,一定意味着我们在不信任孩子,我们的初衷是担心他变坏,一定意味着我们先判断了他是有问题的。

孩子一旦接收到我们发出去的这个信号,孩子马上就会非常灵敏地接收到,爸爸妈妈在这个点上认为,我是有问题的,那么就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低评价和负面标签。

越接收到负面评价,父母越对这件事情有看法,父母对这件事情的过度关注,反而会对孩子的行为起到负面加强的作用。

跟你分享一个案例,花径幼儿园里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大概四五岁,和你儿子年龄差不多。他安全感很不足,在家里会得到很多的否定、唠叨。

孩子在家里心灵受到创伤,就需要到幼儿园来去寻找安全感的补偿。

他寻求安全感的补偿的方式,是一个“怪异”的行为,说出来可能你都不相信。连着一个礼拜的时间,每天午休时,在自己幼儿园的小床上拉粑粑,他就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他想要幼儿园的老师给他安全感的补偿,用这种奇特的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

花径幼儿园的老师懂得,不要从孩子表面行为去纠缠,这一定和孩子的安全感有关。所以老师,什么都没说,因为贸然去问,反而会造成孩子的紧张和焦虑,家长可能也不会很配合,所以老师就直接用了全然接纳的方式。

孩子就是要安全感的补偿啊,要老师去关注他啊,就是要老师独一无二的爱啊!所以,老师连着一周的时间,每天默默地帮他把床单上的大便洗掉,把床单晾干净,再给他铺上,也不会多去问他什么,然后多去关注他,多陪伴他,从来不去问他,你为什么要拉呀?也没有和家里人提这件事情。

一个礼拜之后,这个孩子,从老师这里得到爱的补偿足够了,他就再也不拉了。后来老师把这个事情跟家长聊,家长说,可能那一个礼拜确实工作比较忙,对孩子比较疏忽,家长才幡然意识到给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

借这个例子,我想与你分享,当孩子出现一些,我们看来是不正常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被表面的行为带走,更不要给他的行为去贴标签。

把我们所有的担心和疑惑都放下。孩子在六岁之前,所有的一切全都唯一地指向安全感。所以我们朝这个目标努力,是一定没有问题的。

对这个事情,你不要去跟他聊,问他,你为什么老抱着妈妈的脚啊,为什么你小鸡鸡有反应啊?这些你不要跟他提,反而会起到一个负面强化的作用。

因为你心里本身有疑惑和担心,你就会带着一个有色眼镜,一个成人的扭曲后、不单纯、不纯粹的心情去面对孩子。

孩子从你的语言和眼神中,会接收到你的这份评价和负面标签。他一旦接收到,你对这件事情是,疑惑的,有看法的,担心的,就会造成他内心的焦虑,他就会怀疑自己是有问题的,间接对他的行为产生成负面强化的作用。

你在生活中加强对孩子心灵上的陪伴,让他感受到妈妈在关注他的情绪,妈妈在关注他的感受,孩子的安全感充足了,他的这些行为自然而然会渐渐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这个行为视而不见就好了。你的心态放得越平和越淡然,他的这个行为消失的就会越快。

其实对孩子来说,这是个很简单的行为,他就是想通过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想要引起妈妈的注意,想要获得妈妈的关注,想要得到妈妈心灵上的看见和陪伴。

对你来说,你会担心,其实你就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想了,对不对?你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上,是加了有色眼镜去看待的。

加了一点成人的邪恶感在里面,而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担心呢?实际上跟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系。

我们会觉得,哎呀,这个是不是涉及到异性之间,会不会有一点不太光彩?比如我们担心儿子从小是不是有恋母癖?他会不会性萌发比较早?等等。

这些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的一个揣测,孩子在这个时期,即使在经历婚姻敏感期,也仅仅是意识到,小男孩小女孩长的不一样,也仅仅停留在这个认知上而已,他真正对身体的感受啊,性的萌芽,还远远没那么可怕呢。

我们会担心,其实还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分别心。我们对性的认知,蒙着一层,相对来说,比较邪恶、比较阴冷、不能光明正大放到桌面上去谈这样的一种乌云。这是我们要反省的地方。

如果性在妈妈的眼中是不那么光彩的,会令人担忧的,是有些黑暗的,有些邪恶的,我们已经给性这个客观的东西蒙上了一层黑纱。

实际上揉进去了我们自己的曲解,我们的父母曾经比较传统的信念,带来的焦虑和分别心。

这是我们要成长的地方,因为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的,他总有一天会来问你:妈妈,我的小鸡鸡是怎么长出来的?为什么我是站着尿尿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早晚有一天会来问你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带着这些问题来找我们之前,先成长自己。

什么叫做成长自己?就是面对自己的分别心,我们心中蒙着传统观念下带着成人的有色眼镜,扭曲、不光彩的这些东西,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成长,把这些分别心修复掉。

这样当有一天孩子带着问题来找我们的时候,有一天他长大的时候,我们才能给孩子,还原一个比较客观的世界,否则就会通过我们的焦虑,让孩子对性、对异性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那么孩子慢慢青春期到来,慢慢成年,当他需要经营亲密关系,经营自己的家庭时,这些都会成为他心灵深处的阻碍。

如果我们不成长自己,就会把这种焦虑、分别心、这种曲解的观念,就会一代代传下去,对孩子也是一个伤害。

月亮:嗯嗯,听了老师的语音,在手机这头的我,连连点头,老师说的太棒啦!我第一次发现他这样的时候,下意识的把脚收了回来,可是他还要抱。后来几天还是一样的情况。

因为最近一直在看群里的分享,听老师的分析。虽然当下的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但这两天就这么让他抱着。

但我的担心估计孩子还是会感受到,唉!想让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我的担心,估计不太可能,因为我的“功力”尚浅,唉!

昀桐老师:确实是,我们心里有分别心真实存在的时候,想不给孩子伤害,是很难的,根源上还是要自我成长啊!

月亮:是的,昨天还和老公在家讨论了关于我们以前的一些成长经历,还有关于我们情绪爆发背后的根源,特别是无条件接纳孩子这块。他说他听了你的一些语音,已经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怎么去和孩子共情了。

他的原话是: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嘛……我说是的,但我说:你肯定做不到。他很轻蔑的回我:可以滴!他深深记住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玩一个玩具,玩得不好,生气了,就急哭了。我当时在房间收拾衣服,他们在客厅,见到儿子哭了,老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哭!吧啦吧啦.......我在房间叫了声:爸爸!我老公立刻大笑了起来,这笑声里难掩尴尬呀。

我突然觉得,孩子们能够大哭、大笑、直接的发脾气、摔东西,这些行为真的是太好了!因为这行为背后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们的感受。突然觉得孩子们能有感受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孩子们的那很多的感受,我们好多成年人好像都没有了……

但仔细想想,其实小时候的我们,也是有这些感受的,只是被“爱”我们的爸妈给弄没了。他们为了获得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喜悦,硬生生的把我们的感受给压回去了,我们为什么会被压回去,我想除了自我保护作用之外,好像还有就是想去讨好妈妈......

为什么每次我去共情儿子的时候会跑偏,就是因为很多时候我已经很难感受孩子的感受了(但这两天感觉自己有好一点)。所以,突然觉得孩子们好像是天然的心理学家,感觉他们好厉害。

昀桐老师:是啊,亲爱的,我们学习无分别的爱,目的就是修复我们自己心中的分别心,尽量给孩子去保有他这份宝贵的真实的自己啊!

月亮:是啊!无分别的爱最宝贵的地方就是保有孩子做真实的自己!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