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指出:“二孩政策”无法落实,是由于“富养”观念误区!

作者:兰可可绘本馆 07-20阅读:4327次

自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后,关于“生不生二孩”的话题似乎一直在被人们热议。虽说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以来,二孩出生增长显著,但这个政策还是未得到育龄人群的普遍响应。

如今,我们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已不容小觑,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并且到2050年老年人将占我国总人口约三分之一!但同时生育率却在不断下跌!

全国各地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相继出台“催生”二孩政策,除发分娩、奶粉等补贴外,广东、背景、吉林等全国31个省(区、市)陆续修改了地方条例,延长了产假,各地生育二孩产假普遍跟生一孩一样。且女职工休产假也有产假工资可领,由生育保险派发。

虽说多地纷纷出台鼓励生二孩的奖励政策,但一些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仍旧不强烈,这些爸爸妈妈们表示,自己并非不愿意生,而是“不敢生”和“生不起”,在“想生”与“敢生”之间面临着诸多踌躇。

对此人口学者何亚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养不起二孩只是观念问题 普通家庭“富养孩子”助长孩子好吃懒做!

他表示:“养不养得起二孩”,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观念问题。与几十年前相比,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怎么会反而养不起两个孩子?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现在的育儿成本比几十年前翻了很多番,但更重要的是,现在人们的育儿方式普遍是“富养孩子”。不但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很多工薪阶层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普通家庭“富养孩子”,不但增加了家庭的养育负担,而且也在无意中助长了孩子好吃懒做、奢侈浪费的毛病,甚至增加了孩子长大后“啃老”的可能性。

此言论一出,【不愿生二孩,是因为“富养孩子”观念误区】的话题一下子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何亚福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网友们似乎并不认同这位学者的观点:

说起富养,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前段时间热播的《妈妈是超人》中过着“王子”般生活的安迪。黄圣依嫁给巨力集团董事长杨子,他们的儿子安迪自然物资丰沛,不说从小吃穿住行就和其他孩子有了鸿沟一样的差距,平时的娱乐活动更是动不动就建个私人游乐场、私人滑雪场。

其实不只是安迪,在“不差钱”的娱乐圈,很多明星都让孩子过着普通人不敢想的富足生活:赵薇为了女儿到香港面试,特地花了1亿买了学区房;李湘8岁的女儿王诗龄每月消费65万,单单在“吃”上就要花掉7万……

何亚福学者所说的“富养”,大概就是指“不惜重金,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这个方面讲,这种教养方式确实不正确。

没有明星的金钱和资源,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省吃俭用,却把孩子像个小公主或小王子一样供着,这样并不能让孩子独立和出色,相反更容易抵制不住诱惑,走向深渊。但小编觉得,富养并不等于溺爱,真正的富养,实际在于精神和头脑的富养。

这种富养,是一种基于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心灵舒展而充实的教育情境,它可以让孩子拥有一颗饱满而丰富的内心,自尊自爱并拥有大爱。换句话说,富养让孩子拥有心灵上的自尊,与肉体上的自爱。

那么,如何进行真正的富养?

首先,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时常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虽说带有玩笑成分,但富养孩子,绝不能忽略对孩子格局和高度的培养,这非常重要。多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博大厚重的东西,诸如家国情怀、历史素养、文化眼界,是绝没有坏处的,也是必需的。

在我们家长的能力范围之内,创造条件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体验无数,如此明白努力的意义。

其次,要告诉孩子正确看待生活与世界的方式。

富养可以发生在我们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中:清风玉露、朗月飞花,是不需要花钱就能欣赏到的;一杯米、一把面、一捆青菜,在会生活的人手里可以变出花样翻新的美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你就是在富养孩子。所谓富养,是让孩子从小看惯生活的美好与快乐,懂得兴致勃勃地探索,体味了人生的美好,就能学会取悦自己,而不是讨好别人。

家庭的教养在孩子幼小心灵中种下的是明亮的种子,他们即使人生遇到瓶颈,也不会轻意对生活失望,有着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和三观。

最后,要让孩子在充盈丰富的爱与陪伴中成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请回答1988》,里面的几个家庭,都不是大富大贵,却都在富养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感受着来自爸爸妈妈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富养不片面的代表“锦衣玉食”、“要什么给什么”,而是让孩子明白,想要什么就去自己用努力得到,但如果万一失败了,他的背后有父母,还可以向父母借力;遇到挫折也不用退缩,因为他们心中有这样一种笃定:还有爸爸妈妈永远爱自己!

所以,富养和穷养,根本不是看物质的高和低,更不是先致富才能富养。这种富养,是与金钱无关的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作为有着一大家子人要养的80后、90后父母,我们不需紧衣缩食、拼命挣钱才能让孩子过得富足,只要养育孩子的岁月里,给予孩子内心、头脑和精神的关心与照料,孩子的心灵就永远不会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