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认知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内含专家音频

作者:可可狮早教育儿 08-20阅读:1184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费小玲主讲

当我们说一个小朋友聪明、认知能力好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呢?

反应快?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有创意?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

是的,这些都是显示一个小朋友比较聪明的标志,也是对认知能力的简单、直观的认识。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认知能力指的是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这个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孩子的智力关键体现在他能否认清自己和外部世界、能否持续适应周围环境、能否不断应对新的挑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图式、同化、顺应等几个基本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1:图式

初生的婴儿就懂得“吮吸”这个动作,否则他就会饿死,这就是他适应环境的方式,用皮亚杰的话说,这种“吮吸”就是婴儿最原始的图式。

再举个例子,假设妈妈不在身边,当孩子需要吸吮“奶瓶”的时候,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奶瓶”,通过形状、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整合而成的图式存储在他们的大脑中,才能帮助他们准确找到能够满足“吮吸”需求的奶瓶,最终才能吃到奶。

因此,图式就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或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认知发展过程2:同化

同化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同化,儿童的认知可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假设你刚学做饭的时候,你只会洗米和蒸鱼;有一天当你想要吃肉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同一种做法——蒸,只不过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这种在不同场景使用同一工具或行为模式的过程就是同化。

回到之前提到的婴儿,随着TA吸吮动作的逐渐熟练,原始的“吮吸”图式将不仅仅适用于奶瓶,TA也开始同样吮吸吸管杯、手指、玩具等。

小朋友对周围世界的其它认知同样如此。第一次看到猫时,TA可能会将它归类在已有的“四条腿动物”的图式中,此时TA很有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条狗;而第一次见到飞机的小朋友,第一反应或许是把“飞机”代入TA熟悉的“小鸟”这一图式中。也就是说,人倾向于通过熟悉的东西去理解和解释未知的新事物。

同样的,当小朋友把能动的东西等同于活着的东西时,他们就会认为太阳是活着的,就会把太阳理所当然地称作太阳公公/爷爷/叔叔等,认为太阳跟我们一样。

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它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适应环境

认知发展过程3:顺应

当你习惯了蒸鱼蒸肉之后,又突然想炒菜或做蛋糕吃,这个时候,你就得学习新的烹调方法——不管你是否使用同样的工具。这个改变烹饪方式的过程,就是图式的顺应过程,因为原来的做法解决不了新的问题了。

所以,你慢慢会发现,当宝宝单凭“吮吸”的动作不能把碗里的食物弄到嘴里后,TA就得想别的办法了——学习使用勺子或直接用手。一开始做得不好没关系,重复很多次后,TA就学会自己吃饭了。顺应就是这样一个解决问题和适应新挑战的过程,尤其是当原来的方法不奏效的时候。

再举个例子,一个2岁的小朋友,虽然会跳、也会爬了,但TA意识到,单靠自己现有的能力依然无法够到桌上的糖果,他就会尝试新的方法,例如找凳子垫脚,或找人帮他拿,或从别处爬过去等等,这就是顺应的过程。

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是悄无声息的,但如果你足够用心,就会捕捉到许多里程碑式的瞬间,比如宝宝反复把玩具装进一个普通的盒子再倒出来,再比如宝宝突然懂得翻开地毯去“寻找”被妈妈藏起来的布偶,这都是TA认知能力提升的时刻。这些对成人来说不值得一提甚至“不可理喻”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却是意义非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