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伪礼貌”的孩子,要果断说不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09-12阅读:2987次

作者:粟言点点(富书专栏作者)

前些天,朋友带着孩子来家玩,门刚开,朋友对孩子说:“问阿姨好!”

孩子柔柔的一声“阿姨好!”,我心生欢喜,觉得这孩子真是有礼貌。

聊天期间,孩子看到桌上的蛋糕,说:“阿姨,我可以吃个蛋糕吗?”

我说当然可以。

不一会儿,她走进书房,拿起一本《几米漫画》,问:“阿姨,我看一下这本书,可以吗?”

我同意后,朋友都不忘告诉孩子:“谢谢阿姨了吗?”

孩子就很有礼貌的说:“谢谢阿姨。”

一会儿,她走进卧室,从我梳妆台的抽屉里翻出一个头花,那是我去年去新疆旅游时带回来的纪念品,不值钱。她仔细把玩了片刻:“阿姨,这个真漂亮,您能送给我吗?”我同意了。

这时朋友回头看着孩子:“快谢谢阿姨!” 孩子马上高兴的说谢谢。

讲真,孩子吃东西,没什么。

但那套《几米漫画》是儿子视为珍宝的一套书,不易给人看的;那个头花,虽然不值钱,却也是有纪念意义的,我同意的就有些不情愿。

我一直希望朋友会告诉孩子,不要乱翻别人的东西,不要带走别人的东西,但是她只教孩子说谢谢。

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有礼貌,见面要打招呼,接受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向别人提要求时要用请,要得体。却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要求可以提,什么样的要求不要提。

以至于孩子只是关注方式,却没有关注要求本身是否合适。

这样的礼貌并不是真正的礼貌,而是伪礼貌,是浮于表面的礼貌,用于是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合理化”。


“伪礼貌”是一种浮于表层的,肤浅的礼貌。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伪礼貌行为,而我们又常常不自觉地纵容了这种行为。

高铁上,邻座坐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男孩兴奋地玩着手中的玩具,一架飞机。他旁边的妈妈应该是太累了,睡得很沉。

男孩儿口中不停的发出“rou rou ”的声音,拿着飞机在空中滑来滑去,做飞行状态。

飞机从他的头上飞到我头上,几次几乎从我发丝上划过,没有碰到我,也不好说什么。终于,他失手了,他的飞机遇难了,直接撞到我头上。

我微怒的眼神还没来得及送过去,他礼貌的话立即送了过来,“阿姨,对不起。”我能说什么,难道要和小孩子计较吗?

“没关系。”我回答。

可是他的飞机依然在飞,飞机又几次遇难了,我的头就不幸遭到几次袭击。每次都是:“阿姨,对不起。” “阿姨,真对不起。”

这期间我的火气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但始终没有发出来。

碍于面子,我们总是不忍心拒绝孩子,尤其不忍心对说话有礼貌的孩子say no,在孩子眼中,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假象,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没有被拒绝过,于是便可以毫无顾虑的开口。


现在的孩子习惯于主动要求帮助,而接受帮助时,但却认为理所当然。

在班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书掉下来,我经过时,孩子会很有礼貌的说:“老师帮我捡一下书可以吗?”

东西离着远,他会说:“老师,帮我传一下那支笔,谢谢!”……

我上学时,铅笔掉在地上,老师帮忙捡起来,就会觉得这位老师特别好,一点架子也没有。老师帮忙捡铅笔这样的小事,能瞬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现在,随手帮同学们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这样的举手之劳,也无可厚非。但是,学生接过东西时,却少了一些感激的情绪。

有一次,自习课上,我坐在讲台上判作业,学生们自由学习。

不一会儿,一生举起手,“老师麻烦你过来一下好吗?这道题我不会。” 我放下手头的工作,走到他身边,给他答疑。

刚刚回去坐下,另一个学生开口了:“老师,请问这个题怎么做呀?”我放下手头的工作,走过去,帮他解惑。

“老师,这个题我不会。”……

我想起我上学时,自习课上,同样是老师在前面判作业,孩子们在下面学习,然后不时有同学走上讲台,问问题。有时候,老师旁边会围着一群问问题的孩子。

这貌似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可以反应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孩子对类似伪礼貌的行为,常常是不自知。

为此,我专门组织了一次班会,主题为“真正的礼貌是什么样子”。

我以“让老师走过去解决问题,和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哪个更体现尊重”为切入点,讨论什么才算真正懂礼貌。

然后,让大家列举身边那些伪礼貌的行为。那堂课孩子们踊跃发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伪礼貌”是一种温和的语言暴力,只会认错的孩子,带上了“伪礼貌”的面具后,就永远也逃不过继续犯错的魔咒。

习惯“伪礼貌”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语言绑架别人,是在为难别人,他的行为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而被要求者碍于情面,会内心纠结,觉得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说,甚至间接被剥夺了拒绝的权利。

习惯“伪礼貌”的孩子,开口之前,没有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要求本身是否合理,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别人合适,会不会让别人为难,给别人带来困扰。

真正的礼貌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的彬彬有礼,更是一种教养。是发自内心的品格,是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而由内表现出的对人的尊重。是一个人在具有了足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之后所散发的一种气场。

真正的礼貌要做到两点:一是不造成别人的困扰、不让别人麻烦;二是尊重、体贴别人的需要。


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当然,这种礼貌指的是源于内在的真正的礼貌。

如果你只是逼孩子道歉,那孩子就会浮于表面,给你营造一个“伪礼貌”的假象,但对人格的塑造,毫无作用。

只会认错的孩子,带上了“伪礼貌”的面具后,就永远也逃不过继续犯错的魔咒。

可见,教会孩子认错,比教会孩子道歉,要重要得多。

我们要培养有礼貌的好孩子,这些礼貌不仅仅是让他学会说谢谢、你好、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而是一种内在的教养。

其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有礼貌的父母,总能够营造有礼貌的家庭氛围,孩子身在其中,会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礼貌。

父母要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在与别人相处时,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若孩子的生命中都是被正确、友善、尊重的对待的,那孩子自然会如此对待别人。

其二,教会孩子尊重和把握分寸。

真正有礼貌的核心是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一旦别人越界,就会感到被冒犯。

教育孩子充分理解别人,懂得换位思考,更懂得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不随随便便去侵犯他人的隐私。不给别人造成麻烦,不带给别人困扰。

在生活中,要告诉孩子做事的分寸。不随便评价别人所喜欢的事物,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意向别人灌输自己的观念等。

遇到伪礼貌行为,及时指出来,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

其三,适当的对伪礼貌的行为说不。

我们碍于情面,对伪礼貌的行为沉默,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纵容。

孩子的许多行为是不自知的,当我们看到这样的行为时,要勇敢的说不,及时帮孩子纠正。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顾及孩子的心理,又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欣然接受。

有一次,去旅游,大家都在等着坐船游湖,虽然没有排成个一字,但是大家都很自觉地,等着有秩序的上船。这时,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挤到我身边,拉拉我的衣服,“阿姨,请让一下可以吗?我想到前面去。”

我弯下腰,微笑着说:“孩子,请等一下,好吗?你看大家都在排队,这样有秩序,会更快。”孩子返回父母身边,我回头看到他的父母对我尴尬的一笑。

有时,我们不必做老好人,在对孩子的问题上,有时不妨当一下坏人。

让孩子认识到礼貌是一种情感的沟通,真正的礼貌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莎士比亚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才会变得更好。

当孩子犯错了,父母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再把事件回顾一遍,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从中认识到规则秩序;

另一方面,孩子也会牢记在心,主动管理自己的行为状态,真正了解到,错在哪里。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想要孩子分辨是非、有责任感,父母就必须做到有规则意识、懂承担。

让我们身边围绕的是一个个温暖而礼貌的小太阳。

作者简介:粟言点点,富书专栏作者,一种味道,一抹思念,用文字温暖人生。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