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你就怕?3条秘籍送给你,不怕哄不好!

作者:涵妈育儿 10-12阅读:4827次

弄清楚孩子闹情绪的原因

才能帮助孩子把乌云赶走

重见阳光

1

晚上遛娃时看见一个2岁左右的小女孩一直哭,小女孩的妈妈一直哄。女孩哭到撕心裂肺,旁边的老母亲哄到怀疑人生,接近崩溃。

带娃的老母亲都有一个共识“不哭不闹娃如天使,大哭大闹娃是恶魔”。孩子虽然天真可爱,但哭闹起来着实让人一个头变两个大。

但哪个孩子不哭不闹?而且孩子哭闹起来,从来就不分场合。

好莱坞演员贾斯汀在自己的ins分享过一张照片,他和自己的父亲带着2岁的女儿一起去超市,女儿突然闹情绪,发起脾气来,直接趴在了地上。



贾斯汀的爱人,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及时将孩子抱走,也没有立刻上前指责,而是把画面拍了下来,分享给有同样经历的网友。

原本好好的出行,或者约定好的活动,孩子的坏情绪突然来袭,说哭就哭。

有多少老母亲因为不定时的哭闹炸弹而感到心力交瘁,哄不好也吼不听。

2

在日常遛娃时,碰到过很多二胎妈妈,她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经验分享给我:

1岁以前的孩子哭闹少,就算哭了也好哄,1岁后的孩子越大越爱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触碰到孩子的雷区,怎么都哄不好。

那是因为1岁后,越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明显,因此很容易因为哭闹被家长贴上“难带”“不听话”“事儿多”“哭脸包”的标签,家长也恨不得一觉起来孩子就满3岁,送到幼儿园万事大吉。

如果这个阶段的“哭脸包”们,没有被家长安抚好情绪,等到上幼儿园后只会有更多的问题等着家长去处理。

要想搞定这些“哭脸包”,安抚好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停止哭闹,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做到这种3+2的方法,崩溃老母亲就得救啦!

要做这3点:

「接受孩子的情绪,并弄清原因」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但天使不是圣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闹情绪、发脾气的时候。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的坏情绪就像是心里的乌云,当坏情绪被激发就像是心里的乌云在下雨。

弄清楚孩子闹情绪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把乌云赶走,重见阳光。

网上有一个国外的父亲安抚生气女儿的视频,看完让人觉得真暖,真是教科书级别的安抚。

他先帮助女儿接受自己的坏情绪,并且告诉女儿:“你可以生气,可以发泄情绪。”

给女儿一颗定心丸——父母依旧爱你,也尊重你,不会因为一点点坏情绪就改变。



接着,他向女儿提出解决方案:“不如,我们试着把它(生气、坏情绪)抛到脑后”



孩子虽然哭闹有情绪,但是家长的理解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坏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并不是可怕的怪物。

「分散孩子对眼前事情的注意力」


孩子的个性不一,有的孩子只需要家长的理解就能让情绪得到安抚,而有的孩子却会执拗一些,特别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

他们有时候会问出在大人看来像是特意钻牛角尖的问题,为什么只有我不开心?为什么别人不会难过?为什么我控制不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你向孩子表达了对他情绪的理解后,他还是无法理解自己时,我们可以试着转移孩子对眼前事情的注意力。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父亲一样,给孩子提出一个忘掉坏情绪的方法。

在《赖克林儿童情绪手册》里,作者给出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曼迪5岁的儿子贾森大哭着冲进厨房,向妈妈告状,在洗澡的时候小卡车被妹妹砸坏了。妈妈在听了儿子的告状之后,停下手里的活,把手轻轻地放在儿子的肩上,看着他的眼睛说:“哇,听起来你很生气。” 贾森说:“是的!我讨厌她!”“我猜这时候你一定不想再和妹妹住在一个房间里。”贾森点点头,开始平静下来。妈妈接着说:“艾丽这么做,我也很难过。等睡觉的时候我们再来谈这件事吧,好吗?好了,小宝贝,喝杯果汁吧。”

这位妈妈并没有一味地帮儿子指出他和妹妹之间谁错,而是在理解了孩子的情绪之后调转方向——发生过的事情稍后处理,眼前先做点开心的事(喝果汁)。

孩子的世界是直来直往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忘记刚刚发生的不愉快,也是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



「比解决情绪更重要的是建立规矩」


当然孩子的所有情绪都是有迹可循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学会约束孩子,将孩子的坏情绪控制在萌发阶段,而不是等到孩子讲不通道理情绪爆发后再来解决。

就像成年人去新单位入职一样,HR会提前告诉你公司的各种条条框框。

有一次我带着一岁半的儿子去母婴店买东西,他不想要多逛,而是想要坐摇摇车,我便跟他约好,他坐一轮摇摇车,我买完东西就带他走,不逛街。

他沉浸在摇摇车的快乐里,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等我买完东西回来,他还恋恋不舍不肯走,我告诉他,在坐摇摇车之前我们已经约定好了只坐一轮,如果还不想走,我可以给他十秒钟调整心情。

他一会儿看看摇摇车,一会儿玩玩方向盘,但是在我倒数十秒结束的时候,他立刻起身让我抱他离开了。

在给孩子建立规矩的同时,作为家长我们也要遵守孩子为我们建立的规矩,了解孩子的底线在哪里,并且不去触碰。

比如我答应儿子,只是买东西,不会逛街。

家长和孩子都提出我自己的规矩并且一同遵守,不但会少了很多情绪的爆发,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养成守规矩的习惯,为将来的入园入学打好基础。



3

别做这2点:

「一味地哄」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闹不止,会很心疼地哄孩子,先是语言哄,接着就会提出物质满足。

这种物质性的哄,可以非常直观地让父母看到哄孩子的成果——立刻收声、停止哭闹。看似有效,而其实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只有两种:

1. 孩子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家长就算提供了物质满足,孩子也是一脸愁云,高兴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乘高铁,邻座的妈妈独自带着2岁左右的孩子。孩子可能因为呆在座位上的时间太长,而开始哭闹,妈妈一个人带娃又太累,不愿意陪她多走走。哄了很久都不见好之后,妈妈给了孩子一堆零食,本以为孩子会破涕为笑,结果她也只是默默地抱着那些零食,吃也不开心,不吃更难过。 2. 孩子通过哭闹,得到了新的物质满足,从此学会用哭闹解决问题,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在小区遛娃的,经常听见带娃的奶奶们抱怨,孩子不好带,动不动就哭,一哭就要买玩具。还有更加过分的,是每到自己要什么东西时,直接放声大哭,买到了才收声。每当听到奶奶们的抱怨时,我都会问她们,是不是孩子还小时,只要哭闹,大人就给他们买东西?而收到的答复通常都是肯定的。



「一味地吼」


如果说一味地哄,会让孩子学会自私,那么一味地吼则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英国教育协会的教授斯塔朋认为,对孩子大声吼叫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重复不断地大声斥责孩子,孩子受到的伤害很大,这甚至比打孩子还厉害。

《正面管教》一书中也指出:

父母在大声吼叫的时候,往往展示的是一种尊严、威严,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更没有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心的交流。

孩子闹情绪哭闹不止时,家长冷静从容,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情绪的源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被允许闹情绪和犯错,但做家长的一定不能在教育上犯错,教育孩子是一场不可以补考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