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秀孩子的培养,你只差一个死亡教育!

作者:小宝娘育儿 10-21阅读:3733次

小宝娘育儿给各位姐妹们请安,私信有福利哦!

相对于西方教育而言,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大多偏重于正能量的培养,对于生老病死话题的回避,逐形成了我们特有的忌讳文化,但现实生活中,一定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死亡,孩子对生命的认知,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生死观的教育。小到宠物的死,大到亲人的离世,孩子在不断加深对死亡的理解和探知生命含义的同时,我们欠孩子一个死亡教育!

委婉表达的死亡教育

小孩子对于生命的理解还没有完整的认知,特别是3岁左右的孩子,对一个事物的消失不会有很大的心理波动,但偶尔也会提及和寻找。委婉的告诉他:“这个世界会发生很多的事,有些人会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有一天它走丢了,就不会回来了,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但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6岁左右的孩子,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含义了,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解释死亡和离去,因为多数时候,孩子的惊吓并不是来源于“死亡”,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冷静而自然的陈述,给孩子时间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正视生命的死亡教育

花鸟鱼虫都是有生命的、有季节性的,让孩子亲近大自然,观察生命孕育的过程,尝试接受死亡的现实。对于大孩子而言,亲人的离世最难接受,家长们往往难以开口解释,通常会用比较隐晦的说辞,诸如“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或是“睡着了”来隐瞒事实,其实这种试图将孩子保护在“完美世界”里的做法极不恰当,会让孩子错误的认为:“亲人是因为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而放弃了我”或是“亲人的远行或长眠根本没有顾忌我的感受”,这种长时间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自责和不安全感,甚至可能让孩子混淆死亡与睡觉的概念而恐惧睡觉。敢于让孩子“正视生命、直面死亡”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用拥抱给予孩子力量,自然的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告诉孩子还有自己陪伴着他,给他安全感,然后鼓励孩子发泄出悲痛的情绪。

小宝娘育儿敲黑板提示重点:亲人的离世,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欢迎分享本文给你最好的朋友,转载还请保留出处。

喂!记得关注哦!